APP下载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本科教学计划刍议

2009-03-14蔡靖斐曹庆年李高和赵海涛

消费导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中美学分计划

蔡靖斐 曹庆年 李高和 赵海涛

作者简介:蔡靖斐(1968-),女,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乃至引导社会需求。高校不仅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满足本地区或国内的人才市场需求,还应有全球意识,培养国际化的世界通用的人才队伍,而且这支队伍必须了解世界其他文化,了解国际竞争规则,善于国际交往,能够与国际同行打交道,并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要想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提高培养质量 ,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模式上更具特色化和前瞻性,这就需要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要面向世界,采取更加开放的“国际化”的模式和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外学校联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方式,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之一,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2+1 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属于中外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培养模式。

一、《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的特点及优势

(一)《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简介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CCIEE)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共同合作与管理的新型中美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CCIEE和AASCU选择中国和美国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公立)作为该计划的成员单位,具体承担教学任务,《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分为两个部分:本科生部分和硕士研究生部分。

本科生部分:直接从参加该计划的中方大学中选拔本科一年级学生,到参加该计划的美方大学学习第二、三年课程,然后返回中方大学学习第四年课程,从而使这些学生可在四年内同时获得中美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

(二)《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特点及优势

参加《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的合格学生,不要求出示托福成绩即可获得美方大学录取通知书和美国签证,申请学生赴美签证率较高。参加《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的本科生可用四年(硕士研究生三年)时间,同时获得中美两国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硕士)学位,所获得的文凭和学位均为中美两国政府及国际承认。

学生在学习中美两国大学的课程过程中,对中美两国的社会、文化、科技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成为能够熟练掌握英语又具有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为直接进入在华的外企公司和国际人才市场打下良好基础,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 由于学生有中美两国大学的文凭和学位以及良好的赴美出入境记录,学生毕业以后可到美国继续深造,易于获得奖学金和赴美签证;《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比全部在美国学习的留学方式可以节省50%以上的费用。

二、《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本科教学计划分析

人才培养计划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等几部分构成。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是目前高校国际合作交流的一种联合培养合作模式,但是由于中美文化、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即使同一专业,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以西安石油大学与美国八所大学为例,在与美方八所学校八年的合作中,常常因为中美双方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调整、管理制度、教育理念、招生体制、学籍管理等方面差异较大,沟通不够,学分难以互认,直接影响学生学业的完成。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参加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的中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本一致,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地掌握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初步能力和向其它领域发展的继续学习的能力,成为具有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但是由于中美文化不同,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美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所必需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使学生适合大学、研究生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培养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欣赏能力,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合适的深度和范围中体验这些学科;为学生毕业后做细致而广泛的准备,不管他们将来是进入研究生院还是专业学院或是寻找第一份工作。这一目标着重强调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对研究型大学,而且对以教学为主的地方性大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美国各大学都据此制定了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以美国鲍尔州立大学为例,鲍尔州立大学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富有成就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公民,具体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应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知识;具有交流技能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公民责任感和积极参与专业、艺术及不同种族的社区活动的意识;具有全球化视野及对多元文化、多种族的理解力。

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该校各专业都相应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在所有培养目标中都把培养学生能够以书面和口头形式进行有效的交流,具有团队精神、领导才能及终生学习的能力等作为与专业能力培养同等重要的培养目标。

而我国的高校特别是像我校这样的理工科教育为基础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则是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基础上,掌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在本专业领域内从事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基本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设置了大量的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社会实践与调查、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这部分的内容与美方的课程设置相互难以结合。

(二)学位要求

由于中美双方的教育体制不同,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学位要求和学分计算与我校有很大的差异,那么针对参加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的中方学生来说,学位要求和学分计算就更为关键和重要,而根据这几年的经验来看,在这一方面要取得一致比较困难。原因如下:

1.中美大学学位授予不同,就是同一专业,毕业授予学位有很大差异。比如美国鲍尔州立大学工商管理、会计、人力资源、音乐、英语等专业,毕业授予的是理学学士学位,而我校的音乐、英语专业毕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工商管理、会计、人力资源专业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在美国的乔治梅森大学国际事务专业(相当于我们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授予的是文学学士学位(我校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2.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学时、学分难以互认。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课时(Hours)和学分 (Credit)在美国是同一个概念,称为 Credit hours., 一门课如果每周上三个小时 (一次50分钟,一周三次,或者一次三个小时,一周一次,或者一次2.5个小时, 一周两次),一个学期(15 星期)下来,这门课就算3 个学分 (3 credit hours)。 大部分课时3 个学分,也有1个学分的,如体育、入学教育等,有些专业课有4个学分 (三个学分讲座,一个学分实验课)。而在我校18个学时是一个学分。

参加《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在到达北卡罗来纳大学后的一年内托福成绩需达到500分以上。《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学生需要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彭布罗克分校完成至少62个学分的课程要求,才能获得北卡罗来纳大学理学学士学位(数学与应用数学)。假如中方成员学校的相应课程都经过认证,并且学生均满足修相应专业课的前提条件,并且这些课程能够及时得到美方学校的承认,由此将保证学生最终达到中国西安石油大学和美国合作大学学位要求的相应水平。

但是美方大学却不能承认中方大学的一些基础课程学分,比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及大学体育等课程的学分,而美方学校有一些课程必须是在完成他的预备课程之后才能选修,这势必会造成学生难以毕业。

(三)课程设置

以西安石油大学和美国TORY大学化学专业为例。美国TORY大学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39学分,其中通识课61学分,从学分的分布情况看,其中通识教育学分占总学分数的43%,而西安石油大学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63学分,其中通识课43.5学分,占总学分26%,远远低于美国同层次高校通识教育的学分比例,说明我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仍存在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现象。

美方大学的培养计划是以课程设置为中心,其实践环节大多是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的,一般不单独设置实践环节。而我国的高校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以理工科教育为基础的高等院校设置了大量的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社会实践与调查、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这部分的内容与美方的课程设置难以结合。

三、《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本科教学计划不够完善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计划存在滞后性。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是从参加该计划的中方大学中选拔本科一年级学生,到参加该计划的美方大学学习第二、三年课程,然后返回中方大学学习第四年课程。并且由于教学计划是针对参加项目的学生而设置,教学计划存在滞后性,造成课程不能及时衔接。

(二)信息系统不流畅,沟通不良。决策周期过长,计划难以及时确定。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主要是由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根据每个学校1+2+1学生专业,将教学计划任务下发中美双方学校1+2+1负责人,再由双方学校选择专业负责人然后双方共同沟通协商,达成共识。但是由于沟通路线至少在6个层次中,层次过长,加之由于双方文化不同,难免有信息失真的可能,致使效率低下,延误学生正常修课。

四、加强完善《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本科教学计划的建议设想

(一)制定1+2+1中美本科专业共同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双方学历、学分互认。

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国际交流计划,扩大人员交流数量;调整学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加强外语教学,增加国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等课程的比重,推动中美双方学分学历互认,逐步实现本校与其他国家学校之间的学分、学历与学位的相互承认。

(二)改革课程结构,进行分层次(通识类课程)和分类(专业课程)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

首先,重视公共外语的教学,增强学生运用外语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其次,开设国际性内容的课程,这一点不仅包括开设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金融等方面的专业课程,还要开设有关西方文明史、西方艺术史、英语国家文化、英语国家历史地理以及有关中西比较的选修课程,我们既要加强西方文化的教学,也要巩固民族文化的学习,通过对比教学来加强学生对中西不同文化的体会和理解;再次,逐步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在引进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学生的情况和程度进行本土化的改造,设计出国内外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与国际发展趋势相结合的课程。

(三)改进教学管理,构建国际化管理体制

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上,应引进国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性管理体制,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与国外相应院校相匹配或可衔接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质量评价方法等,使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参与国际认证,尽可能多地执行国际通用标准,以促进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位、学分、证书互相承认上有所突破,这样才能推行根据学生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学制等弹性教学模式,吸引国内外优秀学生。

(四)基于中美两国教育体制的不同,构建1+2+1中美人才培养过程的监督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1+2+1人才培养模式中,监督美方学校对中方学生在美学习期间的学习、生活的认真管理,建立学生在美的过程监督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估,调动外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中外人才培养的长远效益。

(五)加强合作交流,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1+2+1中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积极探索在国际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的范围,包括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和援助等。

五、结语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方式造成极大的冲击。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更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愈来愈重视培养全球意识的人才,积极发展国际化教育,在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学科体制、师生结构等方面积极与国际接轨。再加上世界人才市场出现新的特点,人才流动全球化、人才标准国际化等等,这无疑对我国固有的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造成极大的冲击。高校国际交流的规模将会不断的扩大,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同时必然伴随着更多的实际问题需要研究。

猜你喜欢

中美学分计划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学分美食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