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9管理学五大变化

2009-03-12孙景华

商界 2009年3期
关键词:隐性创造力想象力

孙景华

我们的企业和公司管理,正在发生价值理念上的显著变化。它不剧烈但是绵长而深入,因而是一种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中国社会从工业时代走向知识时代(或是互相混杂)之时,二者管理逻辑截然不同所导致的。

具体来说,工业时代需要“求同不求异”的标准化管理,而知识时代需要的是“求异不求同”的个性化管理。好在中国人一点都不愚笨,他们能感受并把握住这种变化。

变化一:

“工业精神”唤醒专注意识

格力电器公司总经理——人称“铁娘子”的董明珠——喊出了一个清晰的、令人振奋的、有别于传统商业精神的“工业精神”的口号,可惜响应者寥寥无几。据说,这是董明珠读《亨利•福特自传》悟出的一个管理真谛。

显然,这是一个姗姗来迟的口号和感悟。因为当下中国,工业制造企业遍地开花,类似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工业繁荣景象,但是依旧有很多的工业制造业的企业主抱着传统“商业精神”不放。具体来说,就是恪守着“哪里有利润、就往哪里走”的商业信条。这是典型的“利润”导向,而不是“顾客”导向;是一种做“生意”的理念,而不是做“企业”。

事实上,“工业精神”的实质,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就是“专业、专业、再专业”。而对于工业企业家来说,就是“专注、专注、再专注”。因为工业经济既是产业经济,又是资源经济,而工业时代“产业+资源”的经营模式,注定了管理只能是纵向的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管理,而不是横向的越来越广泛的跨行业扩张,因为一旦实行了横向的跨行业的扩张,既分散了顾客的注意力也分散企业里宝贵的稀缺资源。

中国企业曾经有过“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的激烈争论,其实就是因为人们在“商业精神”和“工业精神”之间,一直摇摆不定。

因此,专业和专注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在管理上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代表着以专业化的态度和精神只服务于“这一类”顾客,而不是“那一类”顾客,也就是所谓的“顾客导向”;另一方面,它是以严格的产业边界排斥和拒绝不相干的利润诱惑,而“做生意心态”之下的“利润诱惑”是传统商业精神的致命伤。

从某种程度上说,拒绝利润比获取利润更难。

变化二:

“想象力”成为管理关键词

分众传媒掌门人江南春以一篇《创意创造你的生意,想象力创造你的利润》,终结了中国企业持续高烧不断的“执行力”管理时代。

近六年来,“执行”一直是中国企业界最为持久的关键词,它所对应的恰好是董明珠所倡导的“工业精神”,因为“执行”往往是中国制造业管理中“缺失的一环”。当中国企业抱怨“执行难”时,它其实是在抱怨企业组织里的员工既不专业,也不职业。

“做诗人和做商人有共同点,都需要激情和想象力”,这是江南春的名言。事实上,“想象力”之所以成为了管理关键词,是因为知识时代的管理不仅与“生产”无关,也与“执行”这个词毫无关联。知识时代的管理只意味着两件事,一是面向未来,二是主动创造(创新),连起来说就是“面向未来去创造”。因此,与其说“创造力”是受制于知识的不足,还不如说是受制于人的思维方式。

创造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尚未发生的事实,因此创造只能借助“想象力”来帮忙。

现在请你想一想未来吧——譬如20年、30年、40年之后——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或者,它应该是什么样子?未来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是:“你只比别人做得更好还不够,你还必须和别人不一样”。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如同俗语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关键是你必须坚持自己独特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被激发出来的,而不是来自独自闷头的冥思苦想,因此,想象力依旧需要合作。

只不过想象力的合作有些出乎意料:那就是“摩擦、碰撞和冲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现有观点相碰撞或相结合,从而产生第三个新观点,这是创新者通常所惯用的方法。每个人都有看待世界的不同角度,以及独特新颖、与众不同的处理方法。可是,这些看法、角度和方法,很可能是有缺陷的。这时,就需要一种新的合作方式来发现其中的缺陷,因此摩擦、碰撞和冲突变得必不可少。

变化三:

“隐性知识管理”降临中国

如果说中国第一代企业家譬如张瑞敏、柳传志等是工业企业家的话,那么,中国第二代企业家譬如马云、江南春等可谓是创意企业家。

“工业企业家”和“创意企业家”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由资本驱动,一个是由知识驱动。可是,我们对于“什么是知识”却莫衷一是。好在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发现了“缄默知识”,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知识的窗口。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过书面记录、数字描述等能够明确表达与交流的知识称为“明确知识(显性知识)”,而无法形成文字、缺乏程序、不可言传的知识则称为“缄默知识(隐性知识)”。

马云没有上过名牌大学,他不懂电脑,对软件、硬件一窍不通,但他能在梦想之下发挥想象力,他用自己的想象力吸引和团结了一帮有梦想并理解他想象力的人,而他们的想象力和实干又带来了资本的青睐,最后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梦想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常常谈论起的隐性知识。在过去,想象力、智慧、经验,甚至是直觉……通常不会被看作是知识,因为它连清晰的描述都十分困难,可是,它却恰好符合“隐性知识”的特征。

工业企业时代所谓的“创新”,是典型的以“技术发明”为核心的显性知识;相反,代表着“隐性知识”显著特征的一些东西,譬如想象力、经验、智慧、直觉,甚至是灵机一动突发其想等,通常不会被当作创造力的源泉。但知识企业恰恰是以“隐性知识”为创造力源泉的。比如江南春创造性地发现了楼宇液晶广告的价值,而书本中永远没有这样的章节。

学者们普遍认为,组织中显性知识只占15%,另外85%是隐性知识。

因此,知识时代的创新常态,是隐性知识的创新,而不是显性知识的创新。比如搜狐张朝阳从江南春的创新等总结而来的“一切皆传媒”,确有公司思想和行为指导价值,显然这是隐性知识的创新;同时,隐性知识的创新大多属于几乎无需投入的“轻资产”的创新。

变化四:

“自由职业者联合体”初露端倪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多少无固定单位的自由职业者?保守的估计数以百万计。他们虽无固定单位,也无固定收入,可是他们依旧活得很滋润,甚至比有固定单位之前更快乐。

自由职业是指摆脱了组织的管辖、独立完成工作、自己管理自己的一种职业,而之前的工业时代无所谓自由职业,因为单独一个人是做不出一辆汽车来的。正如美国著名职业顾问威廉•布里奇所说,“单位”这个概念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视员工为生产机器的一个零件,对创造力的要求接近于零。

未来是一个创造力的时代,而创造力只能来自于个体。因此未来的公司,应该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

他们既是“自由人”又是“联合体”。所谓的自由都是相对的,他们依旧需要合作或联合,只不过不再是来自组织(或单位)的统一管理或协调,而是基于个人之间共同兴趣和爱好的联合或合作。它代表着未来的个体是自由的,但自由的个体之间,并不妨碍它们组成一个联合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司”。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个人而不是组织身上时,我们就会发现自由的个体身上所蕴涵的创造力是那么的惊人,只要给他们一点点的自由,就会迸发出惊人的火花来。

“自由职业者的联合体”与传统组织截然不同:它以“自愿性”为组织原则,以“创造力”为组织边界。它代表着这样一种看法: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出组织,前提是只要他们能够创造性的工作。因此,未来以创造力为组织边界的企业,更像是一个放大的兴趣小组或者是一个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

变化五:

“生活方式”决定产品价值

海尔公司的张瑞敏在欧洲让用户将某品牌的一款电水壶与海尔产品做个比较时,女主人指着这款外国名牌电水壶说:张先生,这是一件工艺品!

显然,这是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回答,电水壶和工艺品,原本是毫不搭界的两个行业,但这位女主人却将它们合二为一了。这是为什么呢?只有一种恰当的、合理的解释:顾客的生活方式——当一个产品还被摆放在仓库里时,产品是由企业来定义的;但是,当一个产品进入到社会之后,顾客会以其特有的生活方式赋予它新的意义。

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经济较为发达的欧洲已经进入了“生活方式”时代,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还处在“生活质量”时代。

“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既是彼此相互独立的概念,也是逐渐延伸和递进的关系。整个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给了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可能。顾客的消费口号,不再是满意或不满意、而是喜欢或不喜欢:“满意或不满意”代表的是顾客对于质量或价格的满意度,而“喜欢或不喜欢”则代表着顾客的个性化的生活方式。

当下流行的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的转变,背后隐藏的社会性变革就是“生活方式”的日渐觉醒和崛起。因为只有“定制”才能够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我们常常说,当今消费的特征是个性化和多样性,而个性化的真实含义意味着这样一个事实:我必须和别人不一样!不能淹没在大众化的标准化产品的海洋中。所以一般而言,标准化产品代表的是生活质量时代,而个性化产品才代表着生活方式时代。

编 辑 白 勇

E-mail:by@caistv.com

猜你喜欢

隐性创造力想象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打开新的想象力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