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书福:理性的疯狂

2009-03-12

商界 2009年3期
关键词:李书福造车吉利

白 灵

上榜理由:企业需要一点疯劲,但李书福的“疯”,并非一种“匹夫之勇”。细数李书福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会发现这样的企业家精神:既有不管不顾的执着,也有精打细算的智慧,这是一种理性的疯狂。

李书福最负盛名的头衔是——汽车“疯子”。这个头衔源于一句话:“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资金民营企业自筹。如果会失败的话,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就在李书福开始其造车行动的两年前,国家刚刚出台了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和目录,确定了“3+6”的产业格局,即三大汽车公司和六家中型汽车公司垄断经营。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布局早已完成,民族汽车行业已经奄奄一息。

靠造冰箱、摩托车起家的企业,却要在这个时候进入汽车产业。李书福对外宣称他的投资是5个亿。1996年生产桑塔纳2000,国家的投资是十几个亿。李书福到上海去采购配件,一个工程师听说他们想凭5个亿造出车来,扭头就走。而一位接近吉利的人透露,实际上李书福当时只有1个亿。

一个没有技术、没有经验,甚至连生产牌照也没有的企业,怎么才能打破行业垄断的政策坚冰,造出汽车来?李书福由此被渲染成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一个随时有可能被强大体制吞没的悲情英雄。

在2002年《商界》造访吉利的时候,李书福历尽艰辛执著造车刚刚出现曙光,当年吉利汽车的产销量为2.4万辆。六年弹指一挥,2008年,李书福把这个数字变成了23万辆,销售额超过120亿元。顶着金融危机的风浪,2009年,吉利定下的目标是同比增长25%。

吴晓波说,在中国商业界,李书福是一种可能性。

6年时间,10倍的增长,李书福凭的是一股“疯劲”。吉利造车的前后,一场“民企造车运动”正进行得轰轰烈烈:单是浙江和江苏两省,就至少有8家以上的民营企业纷纷提出了造车战略。几年下来,没有任何先发优势的吉利,却成为硕果仅存的一家。

这未必是说其他企业家不如李书福,而是因为,其他企业造车,都给自己留了后路,原来的产业不放弃,把造车变成一个“大诱饵”,希望以此钓得政府的支持、银行的青睐。只有李书福最“疯”、最“傻”,一说造车,就不干别的,心无旁骛,把身家性命都赌了上去。别的企业知难而退了,他却“走投无路”,一门心思地向前冲。

企业需要一点疯劲,但李书福的“疯”,并非一种“匹夫之勇”。在这个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内,李书福明白,只有“低价”才能成为最初打开市场的缺口法宝,吉利的持续竞争力,却要来自于自主创新力量的积累。

当国人还在争论德国车好还是美国车好的时候,他却说中国车最便宜,并以令人咋舌的低价杀进汽车市场。而在技术提高和人才准备方面,吉利一共经历了三个过程:最早,吉利以仿制为主,拆奔驰、仿夏利,从最低端的“手工造车”起步;第二阶段,李书福从国企挖来一大批人才;而到了2003年后,李书福开始成规模地引进韩国大宇的汽车技术体系,并开始自己培养高级人才的尝试。

通过对市场的精耕细作,吉利在国内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现拥有286个4S店、489家品牌经销商和569家服务站;而通过对自主创新的不断追求,吉利目前已拥有八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轿车。2007年,吉利提出并实施了从以价格策略为核心,向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战略转型,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当我们追问,是什么支撑着吉利这个民营车企艰难而稳健地前行?细数李书福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会发现这样的企业家精神:既有不管不顾的执着,也有精打细算的智慧,这是一种理性的疯狂。

编 辑 陆 珂

E-mail:bl@caistv.com

猜你喜欢

李书福造车吉利
9.98万元起售,吉利缤越COOL正式上市
More than the largest small commodity market of China
先秦:并不吉利的日子
造车新势力进入量产期
迎接升级版开门造车时代
李书福的汽车“野心”究竟有多大
吉利4A军团出战
当资本无处可去时,可以造车啊!
李书福 自书40年创业史 致敬改革开放
李书福 从“狂人”到“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