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战败的武器因素

2009-03-11刘家鑫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日军

刘家鑫

[关键词]武器装备,美军,日军,太平洋战争,国防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D457—6241(2009)13-0069—0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侵华战争中长期保持了武器装备的优势,但是,与美国开战以来,日军的武器装备明显处于劣势。日本在近4年的太平洋战场上,遭受了一连串的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武器装备应该被列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在装备中,陆军的武器尤显重要。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二战史研究中已不鲜见。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学人是如何解释这一问题的,日方的战争亲历者又是怎样记述那段历史的。

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原教授村山磐先生,战争期间曾经在日军步兵第四联队中服役,亲历了日本的“南进”和缅甸战役。战后,他根据各种资料和自身的体验,写下了《战争与步兵第四联队、其历史是荣耀还是悲剧》(《战争と步兵第四连队、荣光加悲剧か、うの历史》)一书。在这部著作中,村山磐先生详细介绍了其部队辗转东南亚战场的始末,说明了日军在几次重要战役上的兵力部署和战果情况。同时,他还对比分析了日美两军的武器性能问题。通过这部战史记录,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一下日军战败的武器装备因素。

一、瓜岛争夺战中的步兵武器的对比

1942年4、5月间,日美海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珊瑚海海战。日本海军损失惨重,受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挫折。5、6月间,日美两军决战于中途岛,日本海军丧失联合舰队主力,制海权转移到美军手中,从此太平洋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7月,日本改由陆路进攻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并试图在所罗门群岛中的瓜达尔卡纳尔岛建设机场。自此,日美两军开始了长达半年的瓜岛争夺战。美军愈战愈强,而日军则节节败退。1943年2月初,日军最终撤离了瓜岛。

日本陆军投入瓜岛的总兵力是33600人,战死8200人,因营养失调、痢疾和疟疾死亡约11000人,总计19200人亡命该岛。其中,第二师团(仙台)的登陆兵将是10318人,战死和病死7671人;村山磐所在的步兵第四联队登陆时有2458人,死亡1906人。与此相反,美军的损失甚小,仅仅战死1598人,负伤4709人。

日军在瓜岛的战败,与日美两军武器装备相差悬殊有直接关系,例如,日本士兵普遍使用的武器是1907年定型的38式步枪,该枪全长128公分,枪重3.95公斤,口径6.5毫米,弹仓里一次只能装填5发子弹,撞针需要手动操作,拉一下枪栓打1发子弹。

美军士兵装备的都是自动或半自动步枪,不需要手动操作撞针。在日本兵拉一下枪栓打1发子弹的当口,美军士兵可以连打数十发子弹。也就是说,美军一人可以轻松地打倒数名日本兵。美军最常见的是汤普森短管冲锋枪(Thompson),枪身长度85.73公分,枪重4.8公斤,口径11.43毫米,带有可替换式弹匣,一次可装填20~30发子弹,每分钟可打600多发子弹。还有一种M1式卡宾枪(carbine),该枪长度90.4公分,枪重2.5公斤,也带有可替换式弹匣,一次可装填15~30发子弹。再有就是M1式半自动来福枪,也叫加兰德半自动步枪(Garland),其枪身长度为110.7公分,枪重4.3公斤,弹仓内一次可装填8发子弹。这些美式的自动或半自动步枪,在视野狭窄的原始密林或夜间战斗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使日本兵患上了“自动步枪恐惧症”。

在侵华的战场上,日军普遍使用1922年定型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这种俗称“歪把子”的轻机枪,实战中极易出现故障,装弹药也比较费力。后来,日本又研制出96式轻机枪。这种轻机枪俗称叫“拐把子”,它是日本“歪把子”与捷克ZB-26式轻机枪结合产生的“混血儿”。珍珠港事变之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区作战的部队全部换装这种新式机枪。该枪全长105.4公分,重8.85公斤,口径6.5毫米,可使用38式步枪子弹。因其构造简单,极少发生故障,可以快速更换枪管。这种轻机枪可以保持足够的火力持续性。另外,日军还有99式轻机枪,它是另一种“拐把子”,口径7.7毫米,可使用99式步枪子弹,杀伤力比96式的大。

美军的轻机枪主要有两种。其一是M1941式约翰逊轻机枪,口径7.62毫米。这种试用产品,1941年至1944年间只生产了1000余挺,后因性能原因未被推广采用。其二是勃朗宁M1919A6式轻机枪,它是由M1919A4式重机枪改进而成的。该枪全长134.6公分,重14.73公斤。口径7.62毫米,可同时使用:M1919A4的250发金属可散弹链,还可使用M1917重机枪的250发帆布弹带。该枪体形硕大、外形怪异、火力凶猛,在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的机动作战中,体现了独特的优势和卓越性能。其较为轻便的质量和弹链供弹的持续火力,在阵地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绝对可以压制日军步兵的疯狂进攻。

另外,日军引以为自豪的“97式手雷”,需要用手拉开保险栓,将撞针磕到硬物上才能促使其点火,然后再投掷出去。但美军使用的M2A1型手雷,用手指扣住保险环,再拽开保险栓扔出去,一落地即可爆炸。也就是说,日本兵发现美军士兵后,把手雷撞针往硬物上磕碰使其点火扔出去的时候,美军可以瞬间随意投弹杀伤日本兵。

而同一时期活跃在缅甸战场上的英军,除去使用美式汤普森冲锋枪之外,还普遍使用英式斯登短管冲锋枪(sten)。这种枪有三种基本样式,其性能和外形均类似于美式汤普森冲锋枪。英军的维克斯重机枪(Vickers),介于美式M1917和M1919这两种重机枪之间,也是一种弹链式的机枪。此外,英军的米尔斯手雷(Mills)与美军的M2A1型手雷,其构造和性能很相似,外形也有许多相仿之处。

在整个东南亚战场上,日军不但在轻兵器上输给盟军,在重武器装备上也逊色一筹。日军炮兵经常使用96式150毫米榴弹炮、100毫米山炮、野炮和迫击炮等。而美军使用了几乎所有的炮种,包括105毫米榴弹炮、75毫米曲射炮、37毫米反坦克炮、野炮、迫击炮,还有当时最新式的武器——反坦克火箭炮(bazooka),等等。英军则惯用两种轻型迫击炮袭击日军步兵。其一是2英寸迫击炮,射程约460米;其二是3英寸迫击炮,射程约1500米。这两种弯曲弹道的迫击炮,携带和使用都很方便,在原始密林和阵地战等近战中发挥了不小的威力,给日军造成很大的伤亡。

日军上层人物们既不想了解武器的缺点,也不积极改良装备。一直到战败投降,步兵们依然使用着旧式武器,将校们仍旧挥舞着前近代式的日本刀指挥作战。他们经常组织敢死队,以“肉弹攻击”的自杀式袭击方式,来应付盟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

二、缅甸战场上的重武器性能对比

1944年3月,日军由缅甸进攻印度的因帕

尔,打算切断中印交通线,并威胁印度。但日军孤军深入因帕尔,几乎全军覆没。1944年夏季,中美英印联军开始从各方面向缅甸境内反攻,节节取胜。中国远征军付出了巨大牺牲,先后攻克孟关、孟拱和密支那等军事重镇。1944年秋后,中美英三国组成的盟军兵分三路,从缅甸西北、西部和东北向缅甸中部挺进。1945年春,经过曼德勒、密铁拉会战,日军终于战败退守仰光。

自1945年1月开始,在伊洛瓦底江至标贝一带,日军投入大量兵力发起反坦克战。盟军占领密铁拉之后,将坦克装甲部队与飞机相结合,构成立体作战态势,于1945年4月9日逼近日军位于伊洛瓦底江、密铁拉南至标贝的前沿阵地。当初纳粹德国曾以立体作战的方式席卷了整个欧洲,现如今盟军利用其战法来对付日军。

美军出动坦克20辆、步兵约1000人、大炮20多门,进攻正面阵地右翼的日军菊兵团的山崎部队。与此同时,在密铁拉南到标贝一线,美军以坦克30多辆和步兵约1500人,进攻日军狼兵团(第49师团)。而此时的美军用坦克60辆、步兵1000人,业已攻破了守卫左翼的日军安兵团(第53师团)的阵地。伊洛瓦底会战,尤其是标贝坦克战后,日军损失惨重,一个师团由10000余人锐减至3000人,第四联队官兵(村山磐的战友们)共战死258人,负伤87人。

在伊洛瓦底与标贝的会战中,美军的坦克是第一杀手锏,起到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性作用。美军使用的是M4中型坦克(谢尔曼,Sherman),它是在M3中型坦克(格兰特,Grand)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这种坦克在美国坦克设计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装甲厚度为8公分,装有高性能的75毫米速射炮,另有3挺机枪和1门50.8毫米发烟迫击炮,乘员5名,全重30吨,时速40公里,是个狂暴的大家伙。日军使用的主力坦克,最具代表性的是97式中型坦克(Tiha)。其装甲厚度只有2.5公分,还不到美军谢尔曼坦克的三分之一。车上装有1门57毫米火炮和2挺7.7毫米机枪,乘员4名,全重15吨,最大时速38公里。

开战初期,在马来半岛和菲律宾战场上,日军的97式中型坦克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攻无不克。但到了盟军大反攻时期,这种坦克被美军的谢尔曼坦克逐个炸毁,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到战争末期,日本又研制了一种最新式的1式坦克(Tihe),其装甲最厚部分也仅有5公分,装有1门47毫米火炮,乘员5名,全重17.2吨。这种坦克曾被试验性地投放到菲律宾战场上使用,但仍然败给了美军的谢尔曼坦克。

当时在欧洲战场上,美军的谢尔曼坦克不敌德国的潘特尔坦克(Pantell)和提给尔坦克(Tiegel)。而德国的这两种新式坦克,又败给了苏联的T34/85式坦克。也就是说,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坦克,应该是苏联的T34/85式坦克。它的装甲厚度是9公分,装有1门85毫米火炮,全重32吨,乘员5名,最高时速达到45.3公里。德国为了击破这种坦克,研制开发了雅库特·潘特尔反坦克(Yakut Pantell),装有88毫米火炮。这88毫米的反坦克炮,在距离目标900米处发射,可以穿透30度角倾斜的17公分厚度的装甲车钢板。与当时世界上的坦克相比,日本坦克的构造与性能远远落后。

村山磐所在的步兵第四联队,以反坦克火炮迎击美军的谢尔曼坦克。另外,还使用了联队炮和大队炮。前者为41式山炮,口径75毫米,最大射程6300米;后者是92式步兵炮,口径70毫米,最大射程2800米。日军的主攻武器是94式反坦克火炮,它是一种37毫米的速射炮,其最大射程为6700米。但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炮从距离目标300米处发射穿甲弹,连4.5公分厚度的钢板都不能穿透。也就是说,94式速射炮的炮弹能把日军自己的薄皮坦克打穿,但不能打穿美国的谢尔曼坦克。说起来,这真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三、日军战败的原因分析

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战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由于轻敌造成作战部署失误,当地人民的抗日活动,大海战后失去制空、制海权,兵员战略物资无以为继,等等。特别是战争后期,日军往往全线溃退,炮兵和坦克兵抛下重武器装备仓皇逃命。这样一来,再次发生战斗时缺乏有效的火力支援,致使日军更加被动挨打,毫无还手之力。

村山磐先生认为:在武力强大的敌人面前,弱小之兵是无可奈何的;在高性能武器装备面前,陈旧劣质的武器绝对无法取胜。这是战争中的永恒法则。抱有“大和魂”的日本兵,以为自杀式的袭击方式是胜利之本,这种愚昧的想法在实战中不攻自破。在以物质的数量和质量为基础的现代化科学战争中,仅靠精神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林三郎先生也对日军战败的原因做过深入研究。他写道:在日本陆军的许多军校里,从未开设过有关科学技术的教育课程。像古代那样,步兵依然是日本军队的主力,精神力量被看做是取得胜利的最大要素。日美之间国防科学研究的差距越来越大,日本国民的科技水平很低,难以造出精密的武器。缺乏科学精神和轻视科学,是明治以来日本人做事敷衍应付习性的一种体现。总之,国防科学的欠缺的确是战败的主要原因。

国防科学的欠缺是导致日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战时期的日本军方一味强调精神主义,空喊“日本必胜”的口号,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消极看待新式武器装备的开发,最终走向了灭亡。殷鉴不远,温故知新。现代战争既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又是以科技水平为衡量尺度的竞技,其胜败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一场现代化战争,需要军事理论和作战思想的指导,更需要过硬的武器装备作支撑。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不但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还要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和武器装备的性能。

猜你喜欢

日军
放牛娃
烤片面包骗日军
侵华日军滇西无差别战略轰炸考(1940~1944年)
火焰喷射器重创日军
1938年中日两军上演爆竹大战
巢县凤凰集东南八村惨案
神头岭巧歼日军
日军的“败退”与“转进”
抗战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