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上最怕的两个字

2009-03-10

视野 2009年6期
关键词:评卷卷子权威

孙 藜

寒假里听一个毕业生说起学校的轶事,说他们学校选修课通常是一百多人的课堂最后只有二十多人在维系着老师的“面子”,学生中传说最后成绩的获得,说老师以“天女撒花”的方式得来:在家中将试卷抛向空中,依据落下来的位置给分数,比如衣柜上的就比电视柜上的高。

听过后也是一笑置之,现在关于大学的负面消息似乎越来越多,学生们网上网下演绎教师的丑闻,教师们明里暗里晦气着学生,各自的有色眼镜帮助各自生产出了很多亦真亦假的故事。

不过年后看到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却重新拾起了这个传说,真切意识到,原来教师如何给分数并非一件小事。那是一位任教剑桥大学的中国人的感悟,要旨是教师不能一手遮天,评卷过程是双向匿名:教师不知道是谁的答卷,学生也不知道是哪位教师评他的卷子;而且每份考卷或论文都要两位教师来改,如果差距太大还要第三人介入。

看下来的第一反应就是,几乎接近中国的高考改卷了。然后自然就想到的问题是:为何高考要这般改卷?自然是为了公平。那么大学考试呢?(实际上由此也想到例如英国的中小学改卷是如何?)显然,在中国所有的重大考试都是高度重视评卷过程的公平的,那么,为何在日常考试中我们并不太在意呢?

我们每个一生中经历过无数考试的人,似乎也渐渐习惯了这种安排,我们很少对分数发生过质疑,即使质疑我们也很少有行动,去问询或是改变这种安排。毛主席曾说过,世界上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如果我们认真计较起来,会遇到什么呢?大学中的成绩会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各种荣誉称号等利益分配,卷子上的不公可能会有一系列不公的后果;如果我们去质疑自己分数的合理,很可能遇到教师的权威,他会感到不信任、不被尊重、被挑战甚至被冒犯,结果呢?我们灰溜溜地回来,祈祷老师不要因此在下门课上“以合理的严厉”行使自己的权威。

这些“认真”的计较似乎都是负面的,至少隐含着对教师的不信任的前提。我敢打赌:绝大多数在大学任教的老师都在战战兢兢地履行着自己的天职,但是,敬业和能力并不与公平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对于这个复杂问题,我现在能想到的解释就是,我们还不太习惯在日常小事上“认真”,并把它化作一种制度安排。

回到海外学者的那篇文章,她说,在剑桥大学的师生关系中,第一原则是学生的权利,第二原则才是教师的权威。按照这种解释,大学改分不过是中国社会中各色“权威”的缩影而已。

猜你喜欢

评卷卷子权威
北京高考语文卷已现满分作文
出逃的卷子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网上评卷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大规模考试网上评卷中趋中评分的成因探析
烤糊了
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