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止课堂教学中的强化错误

2009-03-10孙秀梅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错别字内化儿歌

孙秀梅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对儿童说太多的“不”,有时其实是在强化错误。

我上小学时,有两位老师教识字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教低年级的老师姓陈,是位经验丰富的女教师,她不仅对我们亲切和蔼,而且教学有方,很受我们喜欢。尤其是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她根据生字不同的字形特点编的那些顺口溜,既生动又形象,给我们的印象特别深刻。比如教我们认识“磨”字,她一边板书一边说:“一点一横长,一撇下东洋,两个小木匠,站在石头上。”写第三画时她给我们解释:这一撇就像一把砍“东洋”鬼子的刀,所以笔尖要向左下方挑出去,出锋有力。如此有趣的识记字形,我们“唱”得高兴,写得愉快,记得牢固,几十年过去了,一直未能忘怀。

后来我自己也做了教师,竟又连连看到了“错误提示”的现象。更有甚者,教学生字词时,竟然丢弃语言环境,“鼓励”学生逐一想一想,可能会在哪些地方写错。于是学生纷纷“创造性”发言:“卓”字的下面会写成“木”字,“睹”字的左边会写成“日”字旁,“谊”字的左下方“且”字会少写一横,“鲁”字的下面会写成“目”字……听着听着,我不禁“胆战心惊”起来:这不是在给学生强化错误的汉字形象吗?虽然课本里的生字那么多,不可能每个字都能编出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识记字形;有些字容易写错,也不一定完全就是这样“错误提示”的过错,也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实践机会和书写习惯有关。但是我总觉得,以老师自己的认识强化“错误提示”,对学生肯定是会产生不良影响的。

大家都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将所学知识通过认识、理解和记忆,逐步形成内化的过程。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内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点拨、引导或讲解,即是在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在“有意注意”的状态下学习。这时学生的认知是积极的,知识的内化也是深层的。此时你教给他什么,他就会在记忆中留下什么。这样,“错误提示”越被强化,学生在脑子里留下的错误印象就越深刻。另外,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在认识上都有“先入为主”的倾向,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常常是历久难忘。让学生识字初始就接受或想象“错误的形象”,这岂不是强化他们错误的“第一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少给或不给学生“错误的提示”,更不要引导学生“创造性”想象“错误的形象”,而应该遵循科学规律,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认知的特点,因材施教,加强语言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规范的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语感,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认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远离错误,又警惕强化错误呢?我在工作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强化正确,无声防错

有俗语说“谎言重复一万遍就成真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有可能犯的错误,我总是了然于胸,但从不轻易说出“你们注意不要……”“你们千万不要……”这类的话语,尤其在学生初次接触时,应绝口不提可能的错误。反之,我会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强化正确的知识,例如用彩色笔板书,让学生当堂记忆,反复吟读、书写,放人形象的小故事中记忆……这样去预防错误,无声胜有声。

二、巧编儿歌,帮助记忆

儿歌以其浅显易懂,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深受学生喜爱。利用儿歌帮助记忆,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形近音近的“辩”、“瓣”、“辨”、“辫”一直以来令学生辨不清方向。对此,我结合这四个字音形义方面的特点,编成儿歌:短竖长撇细分辨,言语声声在辩论,长发丝丝编辫子,圆瓜切开像花瓣。

三、有错必纠,重复正确

在语文练习中,常见各式各样的判断题、纠错题。对于它们,我要求学生不仅知其错,还要知其为何错,更要知其正确的说法、写法。订正时,不要抄供学生判断或修改的原题,只写正确的答案,并且至少两遍,以加强他们对正确知识的记忆。尤其是“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这类的题目,我在讲解时要求学生将错字涂成黑色的方块,彻底杜绝学生多次接触、强化错误的可能。

四、个别错误,个别纠正

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错误,我总是尽量个别纠正,以免扩大影响。例如,学生在作文时错别字总特别多,我在学生作文本上详细地注出易混字在读音、意义、用法方面的区别,并让学生进行扩词,并强化记忆。每个学生还准备各具个性的记忆本,将自己纠正过来的错别字记录下来,利用记忆规律,在一周内、一月内、学期末时进行默写,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

猜你喜欢

错别字内化儿歌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旅途中的那些错别字
识字儿歌
睡觉儿歌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错别字先生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
儿歌6首等
念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