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阅读情趣化的语言魅力与思维乐趣

2009-03-10陈吉荣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电源线禾苗情趣

陈吉荣

儿童阅读经典的乐趣,源于语言魅力的吸引,源于思维乐趣的召唤,因此经典阅读应该力求教师教得有情有趣,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情趣化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享受思维的乐趣。下面我就结合一些具体案例,谈谈在经典阅读情趣化方面的探索。

一、独具匠心的精巧设计

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预案。独具匠心的精巧设计更是回应课程理念,凝聚教师智慧,引领教学实践,使课堂情趣交融、充满思辨与灵性,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创造性活动。毋庸质疑,经典阅读的情趣化离不开独具匠心的精巧设计。

[案例1]

《揠苗助书》是一则篇幅短小但寓意深长的经典寓言。为了使学生真正读到课文中去,与文本深入对话,体察寓言蕴涵的深意,在学习第一段种田人想帮禾苗长时,我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地体会,“如果你是田里的禾苗,看到种田人这么着急,听到种田人说要帮你们长,你想对种田人说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主人,其实我们每天都在长,只是你太心急了,天天来看看不出来罢了,我们会长高的,您就别这么着急了。”有的说:“主人啊主人,您可千万别乱来呀,我们禾苗生长是有自身规律的,您要是想办法帮我们长只会帮倒忙。主人啊,求求您了,您还是回家歇着去吧!”有的干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主人,您要实在想帮我们长也行,您可以给我们锄锄草,施施肥,浇浇水,那样我们就会长得更快一些。”

在学习第二段种田人拔苗助长时,我再次引导学生进入禾苗角色与种田人对话,“现在你们就是田里的禾苗,看到种田人把你的兄弟姐妹往高处拔,你自己也被种田人硬生生地拔高,你想对种田人说什么?”学生马上投入角色,有的惊恐万分地说:“主人,您真是胡来呀,快住手啊,您这样子把我们往高处拔,会害死我们的!”有的一脸痛苦地说:“哎呀,哎呀,主人,您把我的根拔出来了,我拿什么吸收水分和营养呀!呜……呜……”有的往后闪着身子、满脸恐惧地说:“别过来,别过来,千万别拔我呀,主人,我自己快点长,不用您帮我……哎呦,我的腰被您拔断了,天啊,我可怎么活呀!”

在学习描写禾苗枯死的第三段时,我巧设思维陷阱,“第二天,种田人的儿子跑到田里看,你们这些田里的禾苗会对他说什么?”孩子们很聪明,马上回答,“我们什么也不会说了,因为我们都已经枯死了!”我笑着点头,嗯,没上当。有一只小手高高举起,“我是种田人最后拔的那棵禾苗,所以第二天种田人的儿子跑到田里看时,我奄奄一息。我有气无力地对种田人的儿子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于求成害死人啊!小主人……永别……了……”又有一只小手举起来,“我是种田人邻居家地里的禾苗,昨天亲眼目睹了种田人拔苗助长的事。我十分气愤地对种田人的儿子说:‘你知道是谁把他们害成这样的吗?是你父亲!昨天他把我那些可怜的兄弟姐妹,也就是你们家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想让他们长高,结果把他们的根都拔出来了,把他们的腰都拔断了,你也看到了,现在他们全都死了,你一定要劝劝你父亲,今后别再急于求成,干这种揠苗助长的傻事了!”

[反思]

一堂好课像一首对仗工整的韵律诗,在课的流淌过程中,前后呼应,甚至细节处也会照应。在上述案例中,为了使学生从凝练的文字中读出鲜活生动的故事形象,体会寓言蕴涵的深意,我巧妙引导学生进入禾苗的角色,在种田人拔苗前、拔苗时、拔苗后,三次与种田人对话。这样的精巧设计不仅给人以前后贯通、浑然一体的感觉,而且为学生的生成预留了开放的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学生敞开心扉与文本对话,经典阅读时时闪现出语言的亮点,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幽默风趣的只言片语

幽默是教师教学机智、教学艺术、教学魅力的综合体现。幽默风趣的只言片语使教师更具亲和力及智者的魅力,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经典阅读变得饶有兴味。难怪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案例2]

《自然界的时钟》是长春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中一篇经典的科学小品文。教学《自然界的时钟》一课,学习第四自然段昆虫了解花儿开放时间、按时赴约的内容时,有学生谈,“我从‘辛勤的蜜蜂一早飞向牵牛花,中午飞向午时花一句不仅体会到蜜蜂能感知时间,按时赴约,而且体会到蜜蜂非常辛勤。因为它一大早就找牵牛花采蜜,中午采午时花的蜜,这中间一定还采了很多别的花的蜜,从早晨忙到中午,真是太勤劳了!”一个学生马上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不写蜜蜂找蛇麻草采蜜,蛇麻草开花不是更早,不是更能突出蜜蜂辛勤吗?”孩子的思维真是敏捷、活跃,提出的问题还真有意思。正想着怎么回答他的问题呢,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我示意他说,“蛇麻草是做啤酒用的,蜜蜂不能用它酿蜜。”孩子的回答启发了我,我幽默地补充,“是呀,蜜蜂也怕喝醉了呀,本来是早早起来辛勤劳动的,采了蛇麻草的蜜,醉得一塌糊涂,还干不干活了?”学生都笑了。本来下午第二节上课,学生没什么精神头,现在眼神都明亮了。

[反思]

幽默具有快速的弥漫性和情绪感染力,能够有效激活课堂气氛,如同“兴奋剂”一样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倦感,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上述经典阅读的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的问题,一句幽默的点拨,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了问题,而且使学生在会心一笑的调剂下浓厚了学习兴趣。它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涵智慧;它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深刻。

三、鲜活生动的生活体验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基于以往的经验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过程。因此在经典阅读情趣化探索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链接鲜活生动的生活体验来阅读经典。

[案例4]

《窗外》是长春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一篇经典的写景散文。教学《窗外》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暮色中,孩子们在水中无拘无束地嬉戏,笑声、歌声一齐由窗外飞进来”一句,学生的理解生动而且深刻。有的说:“日暮时分,乡村的孩子们放学了,他们不用像我们这些城市的孩子这样,参加奥数、作文、外语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他们来到小溪边,在小溪里捉鱼、打水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真是让人羡慕。”有的说:“我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在农村,放了学就是玩,和一群小伙伴到河里捞鱼、扎猛子,到山上爬树、摘李子,他们玩到天黑了才回家,可开心了!”发言的孩子满是憧憬、向往,听的孩子一脸羡慕。我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我们带着羡慕、向往,一起有感情读这句话,读出乡村孩子无拘无束嬉戏的快乐。”孩子们读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反思]

“隔岸观火”是经典阅读的一大弊端,“身临其境”才能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上述案例中,我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从读到的字句,

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见闻感受,学生从文本中读出自己深情向往的生活情景,读出让自己艳羡不已的农村小伙伴的形象,文字变成了跃动的意象画面,传递着丰富的情思蕴涵,经典阅读也因充盈了学生鲜活的阅读体验而情思勃发,引人入胜。

四、富有价值的真实问题

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提出不解的问题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种主动阅读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根基,教学时抓住学生这些富有价值的真实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与文本有效对话,经典阅读也会因此充满了思维的乐趣,富有情趣。

[案例3]

《休想赢我》是长春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一幅经典的漫画。教学《休想赢我》时,有学生对漫画提出疑义,“人拿剪刀剪机器人的电源线不怕自己被电着吗?”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嗯,你担心得也对,人就不怕电着自己吗?”学生们思维非常活跃,纷纷举手。有的说:“有那种绝缘的剪子,电不着!”有的说:“这个人眼看棋要下输了,气急败坏,根本没想后果。”又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人可以拔电源线,干吗非剪呢?”我表扬他善于思考问题,而后再次把问题还给我的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学生慢条斯理地回答,“这个人棋品不好,下棋肯定有输有赢,可他输不起,一看要输就威胁机器人。棋品不好,人品也好不到哪去,所以他想彻底毁坏机器人,拔了电源线可以再插上,剪了电源线就不好修了!”大家听了都点头表示赞同。又有一只手臂高高举起来,“老师,我记得机器人好像自身有电池,不用电源线。这幅漫画上画的机器人怎么有电源线呢,行动也不方便呀!”我正要启发学生回答,一个学生已经站起来,有板有眼地说:“没有电源线,人就威胁不了机器人了,也就不幽默了。作者这样画就是想造成幽默的效果。”

[反思]

宋朝理学大师朱熹十分强调“熟读”与“精思”结合,看重问题意识,要求读中生疑,从疑而悟。我们在经典阅读中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真实问题,并以学生的真实问题为根基,因势利导,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引领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不同的观点碰撞、交锋,这也许打破了教师原先的教学计划,但是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意蕴,尽情享受思维的乐趣,享受经典阅读的乐趣。

五、左右逢源的引经据典

在经典阅读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提供条件,激活学生以往的经典阅读积累,推动学生引经据典、互文理解,在学生文思泉涌、旁征博引的过程中,不仅经典阅读会达到“左右逢源”、“触类旁通”的意境,而且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于生命质量都会得到提升。

[案例5]

《马诗》是长春版国标教材四年级上册中一首经典的古诗。教学《马诗》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借助书下注释以及查阅的资料疏通诗意,而后指读前两句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广阔浩瀚的沙漠上,沙子洁白银亮,仿佛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起伏的燕山上空,一弯皎洁的月牙好像吴钩一样。“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环境呢?”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大漠、燕山,典型的边塞环境。

“读了这两句诗,你会很自然地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学生纷纷吟诵不久前学过的《出塞》、《凉州词》、《塞下曲》、《从军行》等边塞诗。

接下来我指读后两句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请学生联系刚才吟诵的边塞诗,思考:这里仅仅是写“骏马什么时候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吗?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很自然体会到诗人是借马喻己,抒发了自己渴望驰骋沙场、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我相机介绍李贺另一首《马诗》“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口,谁为铸金鞭。”以及李贺《南园》中的诗句“男儿何不带昊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引导学生体会到二者一是婉曲表达,一是直抒胸臆,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效力但不得重用的感慨。

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理解了《马诗》的诗意以及诗人借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丰富了相关古诗的积累。布置作业时,我又告诉学生,我们本课学习的《马诗》以及链接的另一首《马诗》只是李贺二十三首《马诗》中的两首,让学生查找李贺的其他二十一首《马兰》,诵读积累。

[反思]

在上述案例中,我引导学生由感悟《马诗》前两句对边塞环境的描写巧妙嵌入对以往学过的边塞诗的吟诵,既有温故之功,又有知新之效,同时为后面体会诗人借马喻人的主旨做了铺垫。体会了《马诗》后两句诗的深意之后,我又巧妙嵌入另一首表达类似情感的《马诗》及有异曲同工之效的《南园》一诗;不仅丰富了学生古诗的积累,而且推动学生深入解读本课学习的《马诗》的内涵主旨。学生课后查找李贺的其他二十一首《马诗》更是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古诗积累。这样的经典阅读真正实现了“引经据典,互文理解,触类旁通,左右逢源”,课堂诗情氤氲,楚楚动人。

通过上述课例不难看出,教师进行独具匠心的精巧设计,辅之以幽默风趣的只言片语,链接学生鲜活生动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富有价值的真实问题,凸显左右逢源的引经据典,课堂就会有情有趣、精彩纷呈,师生在感受语言魅力、享受思维乐趣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经典阅读特有的情趣!

猜你喜欢

电源线禾苗情趣
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
美军研发集成于单兵战术背心中的柔性电源线
爱情趣数字
禾苗上的露珠
情趣
给生活点小情趣
四格情趣
有趣的折纸
一体式PC:剪断万千烦恼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