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建构”思想驾驭语文课堂

2009-03-10彭小霞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建构语文课堂情境

彭小霞

“建构”,是指在认知、解释、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自主地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这是一个开拓创新的过程。“建构”,简单地说类似于造房子,用已提供的建筑材料,如砖头、木材、钢材等,整合起一座比零散材料更有意义及更具使用价值的新房子。学习中的建构过程恰似造房过程,它可以凭借已有的素材,根据经验旧知,通过想象、合并、重组等方式,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一个严重弊端,即过分强化学生重复那些得到强化的行为——训练,却忽略了对主体内在固有的逻辑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以往的概念认为:训练可以调整人的行为反应,其实这恰恰遗忘了最为可贵的——反映主体对未来“突发意外事件”的理解力、判断力以及处理能力,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学习之后的实践性特强,拓展的空间很大,没有一定的模式(比如数学的解题套路)可遵循,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加强调自己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建构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教育的关注点已经从教师的教学向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形成转移,教育目的也应随之改变为借助学生所知或通过理性能力,把自己装备起来,以便在生活中所给定的任何情形下有效地行动。面对新的问题,只有建立起概念系统的学生才有机会取得成功。知识系统的形成便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教师在课堂知识建构过程中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协调者、资源管理者以及经验提供者。那么,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如何进行知识的建构呢?

一、突出情境认知对学习的意义

情境认知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来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使他们有一个进行意义建构的领地,这样的课堂才能变为真正的学习空间。

语文教学中,情境的运用应该区别于数学。如果说数学上的情境强调“入”的话,那么语文课堂情境的作用则应该为“悟”。只有“悟境”,才能更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去主动学习。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应该作为对未来生活的准备,要充分地与实际做密切的联系,切实地体现出语文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把语文设置在真实的生活之中去解决,比课堂上“提问——回答——评价”顺序下解决问题更具有趣味性,更吸引学生;并且能够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更加激发起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设计者的身份,设计出一种让学生感到无忧无虑的又可以吸引学生探索、表达、分享思想的空间。

二、强调自主式学习与课堂讨论的融合

个体的自主性是建构行为的支柱。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在努力地去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时,学生通常会阐明自己对问题的观点,这是学生自主性的初步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能作为经验的提供者,不能强制性地让学生了解教师制定的目标。那如何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呢?我们不妨将课堂讨论融合进去,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出目标任务,根据学生的自我发现,把这一目标作为前进路上的障碍,然后去努力解决。实践已证明:课堂讨论远比教师讲授受欢迎。因为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最充分地发挥认知能力的潜在可能性。当学生有了自己的目标时,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必要的领域,以必要的方式,如探索、借用、联合等达到最有效的结果。

三、将强调结果向概念系统的形成转化

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回答题目时,受解题模式的影响,一旦将题目变换一种说法,就会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实则是语文理解能力缺乏的体现。这-现象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也容易形成这样的习惯:“就在这儿”、“你只需要看这儿”,类似这种武断的命令会使学生形成依赖惯例的坏习惯,从而稍一变化则一片茫然。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给学生意义描述的空间,努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和推断能力,形成自己的思维品质,使他们产生对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将语文学以致用。

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概念系统的形成。问题不是通过反复机械地学习而得以解决的,搜寻并发现到达目标的途径更为令人满意和高兴。就如语文课堂上的讨论,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研究得到问题答案后,那种兴奋在任何一次教师直接给出答案的情形中是看不到的。

语文需要建构,自主建构的语文课堂是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对学生而言是具有长远发展意义的。

猜你喜欢

建构语文课堂情境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