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报贩的传奇生涯

2009-03-07詹兆强

人民周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报亭报刊亭块钱

詹兆强 石 岩

60岁的詹兆强每年都给自己的右腿买几百万的保险。这条腿断过两次:一次是在1979年,詹兆强随部队往云南前线运送弹药,还没到前线,就踩上了地雷。一次是在1987年,当时詹兆强在深圳大学读书,下晚自习的时候不慎从楼梯上跌倒,右小腿粉碎性骨折。现在,这条受过伤的右腿却成了詹兆强实现梦想的王牌。他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可以跟“邮老大”比肩的报刊发行网络,以残疾人的名义。

而这个梦想的起点是1989年的清晨,詹兆强背着二十几份报纸在深圳街头跛着脚叫卖——

南下深圳卖血求学

1986年,我从收音机里知道“改革开放”,知道深圳的大学可以勤工助学,那年我38岁。我坐上了从南昌到广州的火车。当时,江西还没有发身份证,更没有边防证,我是爬铁丝网进深圳的。我没打工,一门心思到深圳大学去。当时深大的政策是“读书不问来路”,但是要收240块钱学费。我去卖血,400cc卖了200块钱,还差50元,校长听说了我的事,特批,减免了50元学费。

在深大读了4年,毕业了就不好住在学校里了,我流落街头。我有个同学在《深圳特区报》印刷厂,他告诉我:深圳没人卖报纸,很多人买不到报纸。我这有试印的报纸,你拿去试着卖,看能不能活命。他每天给我二三十份报纸,不要钱。我每天上午就把这些报纸卖光了。

乞丐变身“卖报大王”

我给自己做了一身卖报穿的衣服,前胸和衣襟上有很多口袋,好卖的报纸一卷一卷插在口袋里沿街叫卖。开始我搭公交车,车票5分钱。后来报纸越来越多,背不动了,我就用自行车驮着卖。我慢慢摸到门道,火车站是报纸最好卖的地方,我一天能赚一百多块钱。这样,我就挖到了第一桶金。

1992年,我在深圳已经有了“卖报大王”的称号。我每天4点就去印刷厂,先迅速浏览一遍当天的报纸,停机之前如果有猛料,我马上就加报;如果新闻不好,或者暴风雨来了,我就减报。我拿了报,再批给报贩,一份报纸赚5分,报贩再拿去卖,一份报纸也赚5分。

我做了“报头”,凡是报纸好卖的地方,都有我的马仔。我的马仔主要是这么几种人:一种是以前跟我一起睡在天桥下面的乞丐;一种是儿女不孝,离家讨饭的老人;一种是到深圳求学的大学生,他不知道深圳消费高,把钱用光了。那时候,卖报纸是当时深圳最原始的谋生手段,有5块钱的底本,就可以去卖报纸,卖了报纸,就可以买快餐吃。

1996年,我已经有一辆小四轮货车。不久股市就来了,炒股的人一定要看股票信息。本来报纸是1块钱,股市一来,我卖三块就三块,我卖五块就五块。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卖过5万份报纸。

出资建造爱心报亭

1997年,我的爱心报亭有限公司成立。第一个爱心报亭建在深大。这是我深大的老师给我的建议。我的梦想是建一个全国性的报刊发行网络。爱心报亭的模式是:我出钱在学校建起报亭,报亭的所有权归学校,经营权归我,报亭必须雇佣贫困生或者残疾学生,利润的50%给学生们发工资,50%给我支付报亭的管理费用。

2003年,我的爱心报亭建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我还在清华大学设立了“清华之友——詹兆强”奖学金。我想来想去,这个发行网络必须跟慈善事业结合起来。我跟各地残联联系,得到他们的同意后,再去跑工商、税务、交通、城管的批文……跟高校报刊亭一样,我出一万块钱建起报刊亭来,再把报刊亭租给残疾人或者他的合伙人。我有好几种办法:有能力、有经济实力的残疾人自己经营;残疾人不参与经营,正常人经营,但是每月从利润中拿出八九百块钱给残疾人;残疾人家属承包,条件是必须保证残疾人温饱;完全由正常人经营,但每年必须向当地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书报亭经营越久越值钱,比房子增值还快。清华大学的书报亭最初一个月赚2000元,现在可以赚到1万块钱了。我的目标是在2013年之前,在全国建4万个爱心报亭。

摘自《南方周末》2008.12.11

猜你喜欢

报亭报刊亭块钱
孤独的报刊亭
8块钱还在
Es la mente la que hace el cuerpo
报刊亭
渐行渐远的城市报亭
“1块钱的困惑”
没有伞的雨天
设计
撑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