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八章:龙归故里

2009-03-07

中华传奇 2009年2期
关键词:嘉禾邵氏邵逸夫

施立芬到华纳公司探营的结果,让李小龙愤怒不已,这比取消《无声笛》的拍摄更让人不快,但愤怒中,深深的绝望袭上心头。

琳达看着他沮丧的样子,便劝他不如去散散心。李小龙望着琳达怀里的小女儿,心里涌出满腔柔情,他觉得自己的确不该沉浸于这种情绪里。他从琳达的怀里抱过女儿,在她粉嫩的小脸上亲了一口,说:“小家伙,你还没看奶奶呢!”

就这样,李小龙携妻带儿回到了香港。

一下飞机,他见到了自己少年时的玩伴,见到学武时的朋友,他们捧着鲜花,向他拥了过来。李小龙惊喜不已,他没有想到,在他们的心目中,他李小龙早已成了世界有名的好莱坞明星,他们以他为傲。

他走在街上,不时有人认出他,喊他的名字,无数的影迷找他签字。

的确,在1970年那个时候,一个华裔移民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在世界电影圣殿好莱坞里站有一席之地,这无疑是里程碑似的成就!

香港传媒倾巢而动,他们紧紧地盯上了这位来自好莱坞的明星。一夜之间,香港多家报刊纷纷大辟版面,毫不吝惜地对李小龙大加褒扬。

好莱坞的失意,在李小龙的心头顿时烟消云散。他怀着愉快的心情去祭扫了父亲的陵墓,去看望了他的开手恩师叶问。

更让他得意的是,这两件事都是在电台、电视台的全程采访中完成的。电视台意犹未尽,力邀李小龙做一次专题节目。“您是好莱坞的大明星,您应该通过最现代的传媒手段,向香港三百万民众,展示您那神奇的‘截拳道!”

李小龙显得很兴奋:“我在美国,西方人已认识了我的截拳道,香港到了它认识的时候了。”

上电视台那天,李小龙带去了他五岁多一点的儿子李国豪。电视台先让他作武术表演,他们在空中悬挂了几块一英寸厚的木板,李小龙几乎没做什么动作,一抬脚,一个侧踢,那几块木板便四散云流了。接着他的儿子李国豪也将一块一英寸厚的木板踢碎了。主持人一下惊得呆了。

在那一时段里,香港百万人在电视屏幕前见证了这让人惊叹的一幕。

一时间,“李小龙之潮”在维多利亚港湾汹涌而起。

“请问,李先生,面对香港如此热情的影迷,您有没有想过回香港拍片呢?”记者及时地传达了影迷的心声。

李小龙先是一愣,接着毫不客气地回答说:“你觉得这可能吗?香港有什么可以跟好莱坞相比的?技术还是片酬?”

记者一时为之语塞。

李小龙不依不挠:“香港现在最高的片酬开到多少?”

有人告诉他,香港影业最高的片酬大约两千美元左右,这还只有最牛的邵氏集团才能做到。李小龙说:“你们知不知道,好莱坞最高的片酬已开到了一百万美元。”

在一百万美元的面前,香港的影业不由自惭形秽,哪里敢再开口聘请这位已获成功的好莱坞演员啊。

李小龙的心牢牢地拴在好莱坞上,他无意留在香港发展,香港的天地与好莱坞相比,实在太小了,太落后了。在香港再怎么出名,也只是地域性的;而在好莱坞,则是世界性的。两者实乃霄壤之别。

其实,香港电影绝非李小龙所想的那么不堪。虽说是个小小的弹丸之地,可年产故事片却有300部之多,在电影史上,也算是了不起的“奇迹”了。相比其它国家和地区,香港不仅抗击住了来自好莱坞的冲击,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东南亚,就连当时一片红色的大陆,每年也会进口一定数量的港片。

但这一切,在李小龙眼里,却不足挂齿,完全没在分量。他的理想,那是成为好莱坞的头号“东方影星”,哪里会把香港影视业放在眼里。

李小龙带着喧腾的“星浪”回到了美国的洛杉矶,但好莱坞对之却视而不见,一切跟过去没有两样。

香港给他加冕的光环,在逐日黯淡。然而,在香港,尽管他嘲笑了香港影视界,随着他参演的另一部的电视剧《盲探神犬》在香港上映,“李小龙热”不断没有降温,反而越来越热。人们对于这样一位出身香港的,武功、演技都超乎一流的人物,倾注了前所未有的激情。

深受这一激情感染的记者,实在忍不住内心的激动,再次把“您是否愿意回到香港、或是台湾,从事您心爱的电影事业”这一问题,通过越洋电话提了出来。

记者正为自己的“异想天开”而汗颜时,电话里他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复:“那当然,如果片酬与剧本都合适的话。”

太激动了,太激动了。记者随即将李小龙的声音传送到香港每一个角落。得到这一信息后,香港、台湾各影业公司,纷纷向其发出邀请,电话、信函潮水般地涌向洛杉矶。

面对这一切,倍受好莱坞冷落的李小龙感到一丝安慰。他通过媒体,非常认真地开列出自己赴港台拍片的条件:

一、影片制作投资不得少于60万港币。因为投资大,才可用高片酬聘请名编剧、名导演、名摄影、名演员,场景、布景、道具也就可以制作得好一点,影片质量相对就高。在他看来,拍出一部高质量、能卖座的电影,比个人的经济利益更为重要。他说:“若少于60万,你们另请高明,就是单独为我一个人开高片酬,我也不干。”

二、他有权修改剧本。他认为,这个世界上,除了他的功夫学生施立芬,不再会有第二个剧作家能写出真正表现他的截拳道的剧本。他说:“我的权力要与导演一样大,因为我实在不知道导演怎样才能表现出我的截拳道。”

三、他可以聘请外国演员。他解释说:“我不希望我的功夫片只是在香港上映,我的功夫片应该是风靡全世界的。好莱坞的演员已为世界影迷所熟悉、所崇拜,有他们参加的影片,必定会产生世界性的反响。”

李小龙没有开列自己片酬的具体数额。但就上面三条,港台影视界已是目瞪口呆。

港台影业历来都是小打小闹,哪有实力像好莱坞一样,动辄千万、亿万的大手笔,跟小本生意人一样,总是希望投入最少的成本,然后获得最大的利润。另外,港台虽说也模仿好莱坞的明星制,但演员的权力是如何也不可能与制片、导演相提并论的。第三条聘请洋演员,这在港台影业人士看来,更难接受,高昂的片酬让人付不起不说,洋演员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派头和架子,可没有人愿意侍候。

看似热闹的一切,渐渐就没了回音。

苦等不着音讯的李小龙气得直想骂人。在家里实在闷得慌,他便去看他的好友施立芬:“你说,这些人是耍我,还是‘叶公好龙?”

施立芬不懂“叶公好龙”是什么意思,他从李小龙叙述的过程,他隐隐约约可以猜出它的意思来。施立芬分析说:“布鲁斯,你想过没有,可能你的条件苛刻了。”

李小龙一愣:“你是说那三个条件?60万港币,合多少美元?这算苛刻?我想修改剧本,这也是从票房、从影片质量出发。就他们拍的那些武打片,你也看过的,那也叫电影?如果他们随便弄出来一个什么本子,我就去拍,那不是丢人吗?再说,请好莱坞的演员,这对他们有什么损害,反而让他们拍的电影一下就有了世界知名度,这是苛刻?”

“布鲁斯,冷静一下。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呢?”

“换一个角度。”

“对。你想想,60万港币大约就是10万美元左右吧,也许香港拍片就只有5万美元呢?你要修改剧本,可他们从来没有人提过这个想法?请好莱坞的演员,你想过片酬没有?”

李小龙沉默了,但他随即说:“施立芬,可是,可是他们实在不懂电影啊!”

这下,施立芬也不知如何安慰这位倔强的师傅了。

告别了施立芬,李小龙踏进家门,便看到了香港邵氏影业公司向他伸出的橄榄枝。李小龙精神一振。

“达令,好消息么?”琳达问。

“是的。”李小龙吻了一下爱妻。

李小龙兴奋地把手中的航空邮件递给琳达。

邵氏,那可是香港影视业的龙头老大。李小龙可以忽略那些名气不大的小制片公司,但邵氏公司却无法视若无睹的。

邵氏家族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都留有邵逸夫及其家人战斗的足迹。而今的邵氏公司财大气粗,几乎垄断了香港所有的戏院,庞大的发行网遍布东南亚。

在这封邀请函里,邵逸夫没有回应李小龙所开的条件,而是开列出自己的条件,也是三条。

一、每部片酬两千美元。

二、每部影片的制作成本计划在7万美元左右。

三、签订长期合约。

虽然李小龙回港掀起的“星”浪不小,但邵逸夫十分冷静,他认为仅凭李小龙在好莱坞影视圈从未饰过主角这一点,就可以断定,外界以为“正在好莱坞得意”的李小龙,并不得意。虽然邵逸夫看好李小龙的功夫和演技,但这并不表示邵氏因之就得毫无原则地迁就他。

两千美元的片酬,目前邵氏公司手下当红的男女明星就是这个待遇,如果李加盟邵氏,当然也不能超出这个范围。这个待遇,在香港影视界已是相当不错了。在邵氏公司,明星演员通常一签就是六年的合约。在邵逸夫看来,一个公司,要想能长久的保持发展,一个稳定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他可不想让李小龙成为邵氏公司的第一人,那种连锁反应是一个精明的管理者所必须避免的。

邵逸夫认为,自己开出的条件,加之邵氏公司的声望,对急切渴望饰演一号主角的李小龙来说,应该是有吸引力的。

不出邵逸夫所料,李小龙回音表示,愿意加盟邵氏公司,但他却不想立即签约,他要邵逸夫把剧本及有关资料寄给他看,如果剧本满意,再谈签约之事。

邵逸夫一听,眉头皱了皱。一直以来,都是公司左右演员的命运,哪有演员指挥公司的!他吩咐手下的人:“叫他先到香港来,一切都可以安排。”

得到这个回复,李小龙火了。“是我求你么?有没搞错!你们向我发出邀请,却让我到香港?要谈,就请你们来洛杉矶与我谈。你们不来,拉倒!”

这是强者固有的姿态。

邵氏当然不会派人去洛杉矶,李小龙则是绝不会就这么回香港的。

就这样,邵氏和李小龙有可能的强强联合,灰飞烟灭。

而这时,一个独具胆识和慧眼的影坛鬼才,站在了李小龙的面前,这个人就是嘉禾公司的老板邹文怀。

1970年,香港影业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堪称邵氏“栋梁”的制片经理邹文怀,带走何冠昌、罗维等一班猛将自创门户成立“嘉禾”影业公司。这一事件,一时轰动全港。

有人指责邹文怀忘恩负义,说他要不是在邵氏公司,根本不会有出人头地的这一天,翅膀硬了就飞,这不是忘恩负义是什么?当然,也有帮邹文怀说话的。他们认为,邵氏再不得了,也不是他邵逸夫一家子干出来的,这其中,邹文怀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可邹文怀得到了什么?他的角色始终都是邵逸夫手下的一个“马仔”而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天经地义,没有什么不可以。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说,一山不容二虎,只要是有能力、有才干、有野心的人,就不可能一辈子寄人篱下,现实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好说的。

究竟邵、邹二人有什么过不去的恩怨,谁也说不清。单就邹文怀跳槽这件事本身,无疑使邵逸夫在香港影视界丢了份子,让人落下邵氏心胸不宽、留不住人才的嫌疑。

邵氏与嘉禾的首次交锋是“独臂刀”版权之争。邹文怀将因主演《独臂刀》而走红的台湾武打明星王羽从邵氏撬走,与日本人合拍《独臂刀大战盲侠》。邵逸夫得知此讯后,勃然大怒。该片上映时,邵逸夫指责“嘉禾”侵犯版权,两人都是亲自上法庭对簿公堂。官司打了足足一年,光花掉的律师费就超过100万港元,最后,嘉禾败诉。

邹文怀这时的艰难可想而知。根底既浅,资金又缺,随时都有可能关门大吉。

邹文怀获悉邵、李联手崩裂之时,仿佛看到菩萨降世一般,立即决定向李小龙发出了邀请。他要求正在美国的刘亮华,要不惜一切代价说动李小龙加盟嘉禾。

刘亮华是嘉禾门下的制片人、导演罗维的太太。当时,正在美国游说郑佩佩。郑佩佩曾经也是邵氏门下的影星,与刘亮华、罗维、邹文怀都是过去的同事。郑佩佩这时也脱离了邵氏,赴美结婚,刘亮华便赶到美国游说其加盟嘉禾,

“你亲自上门,一定要打动他。不惜一切代价!”邹文怀在电话里显得焦虑不已。

刘亮华说:“他那些条件,你真的能接受?”

“你别管,到时再说吧。最重要的是能说动他来!”邹文怀这时真有求贤若渴之感。其实,邹文怀心里比谁都明白,嘉禾公司如果没有轰动性的人物加盟,关门只是迟早的事了。他要把最后一宝押在李小龙身上。

于是,刘亮华便辗转好莱坞去拜访李小龙。

刘亮华的到来让李小龙激动不已。这可是他接待的第一位远涉重洋来诚聘他的港台制片商,他感到这有点刘备请诸葛亮的味道。李小龙热情极了,并把刘亮华介绍给了妻子琳达、母亲何金棠。

刘亮华是个能说会道的女人,他跟着邹文怀从邵氏出来,多少对嘉禾目前的处境是能够体察的,所以也是十分投入,事事都小心谨慎,让李小龙一家人都觉得这个女人亲切友好。当话题谈到邵邹分手一事,刘亮华来了个竹筒倒豆子,一五一十全告诉了李小龙。李小龙听了,说:“都是香港影界的顶尖人物,论才华谁不比谁差,干吗一辈子屈着腰做人家马仔?”

李小龙很赞同邹文怀另立门户之举。这跟他的人生信念相近,他钦佩所有向自己、向他人挑战,极大限度张扬自己的权力欲望的人。

这种旧式的拜访形式、家常式的交谈,一下拉近了李小龙与嘉禾的距离,他同意加盟嘉禾。除了邹文怀那种敢于挑战的精神,刘亮华干练的言谈举止,也给了他莫大的信心,他觉得嘉禾是支能干事的队伍,是支精悍的队伍,人多人少,没有关系。

刘亮华说:“嘉禾目前给不出好莱坞这么高的片酬,邹老板说了,你每部按7500元美金结算。至于其它要求,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满足。”

“哦,7500美金,很高了,邵氏才2000美金。”李小龙说完大笑起来。

“你是好莱坞的明星,我们嘉禾还是尊重人才的。7500美金少是少了点,但嘉禾会慢慢壮大起来的。”刘亮华说话很有技巧。

“片酬我们就不谈了。我们谈别的。”

李小龙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讨价还价。他觉得自己跟刘亮华已经是“朋友”了,朋友之间为一个“利”字斤斤计较,那不是他的性格。在好莱坞,这种片酬只是三流演员的价码,但在香港,却一下将近邵氏的四倍了,这一标准,足以让香港演艺界称羡不已。这对苦苦挣扎嘉禾来讲,差不多是拼出了血本!

“我们十分期待你能加盟嘉禾。嘉禾太需要像你这样的大明星了!”刘亮华说得诚恳极了。

“我也很欣赏嘉禾这种干事的风格。这样吧,你回去转告邹文怀,我会至少为嘉禾拍两部电影的。”

刘亮华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太好了!”

李小龙说:“你让邹文怀把剧本弄出来后,先给我看看。我想在第一时间知道我将去拍怎样一部电影,这个是至关重要的。我可不想拍成香港那样的烂片!”

李小龙签约嘉禾,这一消息没几天香港影视界便传遍了。邹文怀的心却是悬着的,因为只有他心里最清楚,李小龙并未跟嘉禾正式签约,他只是口头答应为嘉禾拍两部片子而已。事情远非外界传闻的那样。邹文怀总担心邵逸夫横插一杠,自己这次可又是跟他在抢“生意”,虽说自己是在他们谈崩之后开始的,可邵氏要是反咬一口,说自己正在研究之中,这场口水官司就会没完没了。如果邵氏铁了心要对付自己,只须稍稍放宽条件,就足以诱惑李小龙“反水”。

邹文怀有了这层顾虑,在媒体采访他时,便故意放风说:“对于其他片商的邀请,嘉禾丝毫不担心。李小龙他是个信守诺言的人,是一个有道德操守的君子。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们对他十二万分的放心。”

这是将李小龙的军,先用话将他拿捏住。但这种装潢门面的话,哪里瞒得过精明的片商,他们纷纷摇动三寸不烂之舌,声称可以付出跟好莱坞一样的片酬,同时答应李小龙提出的所有条件。

在这场“逐李”大战中,邵氏却选择了沉默。这让邹文怀揪着的心稍稍宽了宽。

忐忑不安的邹文怀在这期间,隔三差五就给大洋彼岸的李小龙挂去“关怀”电话。一来二去,两人便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一次,李小龙说:“我想看看港产的功夫片,你给我弄几部拍得最好的来!”

邹文怀说:“一点问题都没有,我马上去弄。弄最好的杰作!”

邹文怀放下电话,就立即弄来几部自以为不错的片子,托人给李小龙送了去。

李小龙看后,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主动给邹文怀打了电话,在电话里他质问邹文怀:“我叫你给我弄最好的港产功夫片,你给我弄些什么破东西来?太糟了!糟得不忍目睹!这就是你讲的港产功夫片的杰作?”

邹文怀无话可说,在话筒里,他惟惟诺诺地支吾着。

“千篇一律地打来打去,那些片子你看过没有?你不觉得打得莫名其妙么?我看香港的功夫片干脆改个名得了。香港的编剧、导演、演员看来都是吃干饭的,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武功、什么叫武侠、什么叫武道!”

他在电话里毫不留情地奚落着香港的同行。

“不是吗?打法毫无新意,谁都是那么几招,那么伸胳膊伸腿,既不分主角,也不分配角;正角是这样,反角也是这样;你根本分不清是南派功夫,还是北派功夫……好像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老大,功夫片表现的应该是功夫,而不是残暴。见面就打,见人就杀,那是功夫吗?出手就鲜血飞溅,见招就缺腿断臂,陈尸遍地,这是中国功夫的目的吗?武林中人人敬仰的大侠,难道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行侠的吗?不是吧,老大。这种杀人如麻的方式,怎么配得上那个‘侠字。我们听说过大刀王五是这么行侠的吗?我们听说过霍无甲是这么行侠的吗?这些烂片中表现的,根本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所谓‘武侠,客气点地说,它们只有‘武,根本没有‘侠!”

邹文怀一边听,一边心里发慌。李小龙说得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港产功夫片的确流于粗浅和热闹。可是,商业需要啊,市场需要啊,作为他邹文怀个人来说,他能够左右吗?

邹文怀捂着话筒,担忧更重了。他除了担心邵氏“策反”,这时更怕李小龙因港产功夫片而看不起香港影界,而打消回港的念头。

没想到,李小龙这时在电话里说:“你等着看我的吧!看我回港怎么拍功夫片。我拍的功夫片,一定是第一流的!”

邹文怀一听,赶紧说:“可不是,我就盼着你快点回来,我们携手合作,拍出第一流的功夫片叫他们看看!”

“那是当然的。剧本怎么样了?”李小龙问。

“你放心,剧本就要出来了。我请倪匡来主笔写的。”邹文怀说。刘亮华回来一说,邹文怀就开始操心剧本了。李小龙与邵氏闹翻,邵氏没有合适的本子拿出来,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他知道,决定李小龙最后回港拍片的成败,就在于剧本对他的吸引力如何。

邹文怀高价请来了倪匡。剧本的具体操作由倪匡和导演罗维联手。倪匡先拉出初稿,罗维再从导演的角度进行电影技巧方面的处理。倪匡是香港大师级的武侠小说作家,与金庸、梁羽生齐名,并称为香港武侠小说的“三剑客”。

邹文怀这次算是真正花了血本。

李小龙听说邹文怀请来了倪匡,心里也多了一分期待。李小龙喜欢看武侠小说,倪匡的名字是再熟悉不过了。

李小龙说:“那不错,倪匡来写,我非常感兴趣。”

剧本一拉出来,邹文怀便把打印稿用航空件直接寄给了李小龙。

李小龙看了本子,正如他在电话里说的,兴趣来了。

“不错!”他跟邹文怀谈了自己的感想及修改意见,表示可以担任片中的主角并跟嘉禾签了约。

邹文怀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剧本修改后,定名为《唐山大兄》。拍摄地在泰国。

虽然有李小龙的签约在身,邹文怀仍担心李小龙会变卦。因为这个时候,媒体还在不停地炒作如何“策反”李小龙的高招妙计,“逐李”的游戏一点也没降温。

一个台湾的片商在媒体上公开要李小龙撕毁与嘉禾公司签的合约,他们不仅给出高于嘉禾数倍的片酬,并表示,毁约后的官司问题,他们也已做好了准备。

这样的报道,几乎每天都有,看得邹文怀是心烦意乱。临出发前,邹文怀跟李小龙再一次通了电话。

“我们先去打理,你不用回香港了,直接由美国飞往泰国,再转外景地吧。一是免得转机麻烦,二是也可节省旅程。”邹文怀其实是怕李小龙回港后,被人近距离地“策反”了,要是那样,嘉禾岂不死定了。

李小龙说:“你放心好了。”他并没有给邹文怀具体的路线图,其实,他对邹文怀的意图心知肚明。

李小龙去曼谷前,还是回了一趟香港,邹文怀知道这一讯息,在曼谷差点晕过去了。剧组人也是忧心忡忡,都说,这家伙怎么搞的,说得好好的,怎么又跑到香港去了。看来在美国生活久了的人,真的是很难控制的。邹文怀只好长叹一声,这个时候,他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李小龙之所以回香港,就是要向外界表明他是个独立的人,一个不受他人控制的人。面对蜂拥而来的记者,他说:“我跟邹文怀签的是拍电影的合约,并不是卖身合约,我想怎样,这是我的自由。”

有记者问他:“那么多公司开出的条件都比嘉禾优厚,你为什么还是只跟嘉禾拍片呢?”

李小龙说:“为什么?我说不为什么。只能说,这些人并不了解我的性格,以为我会像其他人一样,贪名慕利。我要告诉你,任何时候都是这样,一旦我落笔签名,一切就定了。”

李小龙在香港似乎就是为了跟媒体见面,似乎就是要把这一番话告诉媒体,同时也告诉邹文怀。他在香港只逗留了一天,随即转机去了曼谷。

猜你喜欢

嘉禾邵氏邵逸夫
一只白蝴蝶
故事停留在过去的时光里
灌水取球
跳街舞的男孩
邵逸夫 长寿三大法宝
邵逸夫:多情人不老
“邵氏”复拍,借电视剧人气
邵逸夫的养生经
邵氏影城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