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精神的张扬及其物质贫困的焦虑

2009-03-06宁衡山

山花 2009年4期
关键词:冲突城乡作家

由于城乡冲突主题使得进城中的农村人这一阶层身份的独特性和他们跨越乡村与城市的特殊的文化环境的生存经历,使得这一小说的叙述既不同于传统的乡土文学,也不属于纯粹的城市文学的描写。它将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活动范围放置在城市的生活空间叙述,而叙述对象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俗以及受这一习俗指导下的某种行为活动又和乡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使其介于“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之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对传统“乡土文学”新的拓展,也是对目前“城市文学”一种必要的补充。它显示出了自己的独特的价值,展现出新的特质,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本文就城乡冲突意识的根源、文化与社会背景、经济基础做了相关的思考。

一、城乡冲突题材小说的主题的形成

城乡冲突题材小说作为转型期以来的一种创作潮流,它所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表现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城乡冲突题材小说的作家们来自不同的生活领域,所以,他们对于中国城乡冲突主题现象和现状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察。因此,他们的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和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由乡村进入城市这一流动群体的生存境遇和心路历程。通过这些文本,我们可以看出一颗颗执拗朴实的心灵个体逃离乡村走向城市流动迁徙的无奈,在城市屋檐下居无定所游荡漂泊的孤独,在城乡不同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冲突中的迷惘。

二、乡村精神的张扬及其物质贫困的焦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乡村“城市化”进程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关键词,城市对乡村的冲击不仅表现在地域空间与人口比例上,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占领。这种占领对于“进城”作家来说是沉重的。他们的“根”在乡村,出发地在乡村,童年与少年时期于日常生活中认同了乡村文化之后,在城市生活中接触并认识到城市现代文化优越于乡村文化的内涵,自此开始了于不同文化间的选择。

对农村物质贫困的焦虑使这些作家以启蒙者姿态为农民写作,把城市文化作为审视农民心态的工具,却又站在乡村立场上认可传统文化。

在对农村变化的书写中,我们并未发现远离乡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的农民,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农民本色。即使乡村需要从现代文化中获取物质上的进步,对于城市现代文化的寻求并不是这些作家的书写的主旨。

这些作家身为农民的生活体验使他认识到物质条件的匮乏及由此而来精神文化低下的必然性,提高乡村物质文明才显得尤为重要。当农民进城成为必然,进城后的农民是否依然是农民,他们还有否保持乡村传统精神的必要,乡村传统精神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又该向何处去?这些作家把笔墨停留在农民物质文明进步的策略思考上,这一点明示了他曾身为农民有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的出路而作的选择。审视传统文化并不能真正解决传统文化即将面临的危机,或者说,正是因为这些作家对城市现代文化的陌生感,对这一问题并无刻骨的感受,他也不曾让自己笔下的农民进城,成为市民。如此,农民进城后的处境期望将只能在下一代“进城”作家的写作中得以开展。

三、城乡冲突题材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

历史决定了乡村文化在当代文化整体格局中的边缘化倾向。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是两种地域性的文化。也是我国当代文化中的两大基本板块。城市化是乡村、也是我们这个农业大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不仅促使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物质方面走向现代化,而且还促使乡村的伦理道德,思想意识等方面走向现代化,因此城市化意味着乡村文化将被改造、被同化,而对乡村文化进行改造、同化的文化主体则是城市文化。因此,历史的发展决定了乡村文化的弱者地位及其未来发展的边缘化倾向。整个城市文化首先撼动的是乡村文化中与土地密切关联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信仰,而与土地相关联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信仰蕴含着几千年传统农业文明的积淀,是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意识的所在;尽管城市文化或当代新型文化会吸收其中一部分文化素质,使其成为新型文化的有机成分,但更多的文化质素将被时代遗弃,——这正是乡村文化的悲剧的所在。城乡冲突题材小说作家们深切地关注着乡村文化的这一境况。

四、城乡冲突题材小说产生的经济基础

城乡冲突题材小说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文学现象,它的产生有着复杂深刻的经济基础背景。城乡冲突题材小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世界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城乡矛盾加剧。当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城里人不断追求高质量的现代化生活,现代化的列车呼啸向前时,仅仅依靠土地的出产看不到更高远的生活改变的可能性的广大农民却如西绪弗斯一样固守着黄土地只有四季的轮回,城乡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一步松动,给他们提供了历史上没有经验过的进入城市的可能性,提供了除了依靠土地以外其他的谋生之路。物质与精神的贫困带来的生存危机冲击下的对于城乡优劣差异观念的蛊惑和城市的繁荣激发的对于自我梦想追求和憧憬的渴望,促使他们或携家带口或乡邻结伴或独自一人背着行囊远离了故土走进了陌生迷茫的城市。中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向城求生的大移民运动。城乡冲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受到了社会各个领域不同阶层的关注,从遮蔽走向了突显。作为具有对社会反映功能的文学当然亦不能回避,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只写生活在乡土农村的农民和城市的小资,看不到漂流到进城的农村人,当代文学就不能说是完整的。

五、城乡冲突题材小说的社会价值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个体价值

在农民的城市化进程领域,我们欣喜地看到作家所取得的成绩,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并正视其中的问题,如何塑造城市化进程中的个体价值是当今文坛需要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国文化同一时空上共生性的特征造就了城乡冲突题材小说创作的特殊的文化环境—乡土文明和都市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共存于现代化的进程中。而对于这种文化冲撞感受最深的主体就是那些跨越乡土进入城市的“进城的农村人”。他们是一群逃离乡土而在城市游走的漂流者、边缘人,他们中有女性亦有男性,有老人亦有孩童,有中年人亦有知识青年,他们的父辈都是以农业为生的黄土地上的农民,他们有着农村生活的经历。在这条从乡村移到城市的迁移之路上,他们承受着深入骨髓的文化的变革与洗礼的阵痛,品味着被排斥与难以融合的文化尴尬,展现出“披着沉重的翅膀飞翔”、“带着镣铐舞蹈”般的生命形态,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审美空间,为作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和宝贵的叙事资源,具有特殊的文学价值。

(二)提供了客观化、现代化的叙事维度

与传统的乡土文学中写作者居高临下进行的文化批判立场不同,在“城乡冲突主题”小说的创作上少了沈从文式的完美无暇的浪漫主义的叙述姿态,也不同于城市文学中张扬欲望的身体写作,它的叙述远离了道德的理想主义、审美浪漫主义、身体的欲望主义,多数作家秉承了多元化时代注重“个体生存本质与合理欲望需求”的创作观点,以平民意识和人文精神对于生存在灰暗复杂的生存环境中进城的农村人群体做出质疑和客观的批判从而揭示出底层人物命运个体生命欲望和生命情感。

城乡冲突题材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家都有着类似于城乡冲突主题的生活经历的,他们在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有着类似的乡村生活的体验,所不同的是由于自己的努力导致的文化程度的差异带给了他们进入城市后的不同的人生命运。但是他们对于现代化进程中文明冲突下的向城求生之路都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有些作家就是源于对早期创作中对于这种人生体验的个人情感的抒发的“无意注意”才一带来了后来创作中的“有意关注”。因此在他们的创作中由于自身经历的带来的相似的情感体验而在创作中包含了对进城的农村人这一群体的独特的情感,更能近距离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俯视之姿态走向凝视的关注,使其小说创作上展现出更加客观化、现代化的叙事维度。

(三)为当代文坛提供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

在“农村人进城的书写者中,有这么独特的一类,就是曾经下过乡,又对乡村文化有着美好记忆及认同态度的一部分知青。这里分析研究的并非全部的知青作家群体,只是书写城乡冲突主题的部分知青作家,如梁晓声、路遥、李肇正、李锐、王安忆、铁凝、李佩甫等,他们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下乡、返城的过程。这一生活经历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痕,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这一群人的生活态度,创作态度。

铁凝曾轰动一时的《哦!香雪》就是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乡村女孩对于城市文明的向往,对于女孩们渴望可又不可及的心理描摹得很细致。而她的《谁能让我害羞》一文中,呈现出一个乡下进城的送水工的悲剧性命运,他怀着一种近乎崇拜的心态面对那家的女主人,为了让自己在她面前体面一点,他偷了亲戚的西服穿在身上,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与对方平等,但就在她让自己喝自来水的时候他才醒悟过来,其实在心理上他们是不平等的,她并没有把他当作同类来看待,极度的心理落差让他做出了冲动的举动。为什么城乡之间存在这么大的心理落差,送水工如此平凡的一个愿望最后竟酿成了悲剧。作家以温情的态度写这个送水少年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戏剧性的结尾透露出心酸。

例如,路遥小说中的典型人物:高加林、孙少安、孙少平。他们是路遥小说中最闪光的人物。路遥在塑造他们时颇费心思,以由下而上,从农村向城市平视审美眼光,渐次展开生活画面,即历史地发展地深人地透视平凡生活中的局部现象,从局部伸展开去,总揽生活全貌,以具体个别的人物和事件来反映广阔的时代精神,使形象具有深刻的内涵。这三个青年人,对人生都怀有新鲜体验和敏感意识,描写他们在人生岔道—政治岔道、爱情岔道、生活岔道的徘徊与抉择、失落与获救,进而折射出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

高加林和孙氏兄弟皆生于农村,也都参与了农村的生产和建设,但他们的理想不是固守农村天地,而是要改造农村,改变农民命运,使农村城市化,使当代农民生活文明化。他们的途径就是以农村为基础,然后向城市辐射渗透,逐步形成“包围城市”之势,最终在城市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高加林虽以不太光明的手段走进城市,但以他的才智完全胜任自己的工作,结果却被无情地赶出城市,其中有爱的诱惑,恨的忏悔;孙少安只是城市的一个匆匆过客,但他烧的砖却成为城市发展的必需品,无意为自己建立丰碑,却在城市空间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迹;孙少平茫然离开农村,经历种种人生磨难,最终由一个农村娃变成了吃官粮的挖煤工人。这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多元而平凡的世界,在城乡交叉地带平凡地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田祝.城乡互望中的家园追寻之旅——论毕飞宇的现实题材小说[J].电影文学,2008..

[4]王珏.城乡交叉带的双重回归——从“符号矩阵”分析路遥小说《人生》[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5]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宁衡山(1971—),男,湖南永州人,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冲突城乡作家
作家的画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