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希拉里避谈中国人权

2009-02-23

环球时报 2009-02-23
关键词:人权希拉里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尚未迟 ● 本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傅 涞● 陈 一● 本报记者 王 文 胡 笳 郭孝伟

美国新政府对中国人权表态的微妙变化在西方激起轩然大波。22日结束访华的希拉里·克林顿在北京高唱中美合作的重要性,并公开说“希望人权、台湾和西藏问题不会妨碍其他更广泛问题的解决”。西方媒体大多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在“变软”,“大赦国际”美国发言人表示“震惊和极度失望”。21日被记者追问到人权问题时,希拉里仍拒绝说出西方人听惯了的指责中国的话,而只是泛泛强调“推进改善人权状况是美国世界外交政策不可或缺的要素”。美国无疑是这些年西方对中国人权施压的“领军者”,中国流向境外的“异议人士”目前一大半以美国为基地,无论“藏独”还是“疆独”都把争取美国支持作为主攻目标。希拉里引起媒体震动一点也不奇怪,但目前无法判定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因人权教训和羞辱中国的高潮已经过去。不过有中国专家认为,希拉里的最新表态是现实主义的,这种态度完全值得西方其他国家效仿。

挑衅性话题不再是焦点

由于以往几届美新政府上台之初都有过对中国强硬的表演,国务卿希拉里20日至22日的对华首访被西方媒体预演成了奥巴马政府与中国之间的“摩擦剧”,而最刺眼的火花就是“人权之争”。英国《卫报》20日的文章称,“北京喜欢布什的美国,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法国《费加罗报》20日也说,中国向美国发出的信息是希望持续中美合作,而美国则希望与中国的对话扩展到政治领域,包括人权问题等政治内容。

只过了一天,这样的预期就宣告破灭。21日,“德国之声”的标题变成“希拉里抵达北京,人权不再是重要议题”,文章说,美国准备加强同中国的合作,人权问题退居次要地位,希拉里20日表示,美中双方在人权问题,以及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的分歧,不应影响中美之间的双边合作关系。

日本共同社的分析也说,希拉里访华目的是与中国就世界经济危机、气候变化与东北亚安全保障的“三大课题”确立合作态势,为此,希拉里不得不始终低调处理两国关系中敏感的台湾及人权问题。共同社说,在与中国外长会谈后的联合记者会上,有记者就人权问题提问时,希拉里只反复重申“推进改善人权状况是美国世界外交政策不可或缺的要素”。

希拉里在上任前,给人的印象是她在对华人权方面比较强硬。1995年她作为美国的第一夫人到北京参加世界妇女大会时,在会上就计划生育政策、妇女地位等对中国进行了指责。后来在担任参议员时,也对中国展现了强硬的“鹰派作风”,多次批评中国人权,还曾以人权为由呼吁时任总统布什抵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希拉里态度的变化在西方引起议论。美国《时代》杂志在一篇题为“美国对中国的立场变软”的文章中认为,希拉里在北京多个场合释放出的信息表明,美国采取更加柔和的对华政策,她一再提及中美之间“积极的合作关系”。《时代》的文章说:“人权问题一直是中美之间产生摩擦的源泉。现在作为国务卿,希拉里努力避免这类挑衅性的话题左右中美关系。”

英国《每日电讯报》21日报道说,希拉里向中国表明“人权问题没有经济复苏重要”。该报道称,与奥巴马和她自己去年竞选期间承诺的敌对政策相反,希拉里向中国伸出了和解之手。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面临的选择十分有限,只能与中国改善关系。报道还引用前中美商会负责人吉姆·麦格雷戈的话说,“过去美国领导人来北京都要进行训话,而现在他们前来是为了讨好中国。”

人权曾长期困扰中美关系

美国多年来一直是西方就人权对华施压的领头者,人权几乎从未从中美对话的议题单子中漏掉,这已被西方媒体习惯。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认为以人权外交为核心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战略取得巨大成功,中国在美国抗衡苏联方面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因而迅速把人权外交的矛头转向中国。中美在人权问题上多次交锋,曾引起不少轰动。1990年2月美国首次发表年度《国别人权报告》指责中国侵犯人权,此后每年的《国别人权报告》都把中国当作主要攻击对象。在1990年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美国首次提出反华提案。之后,除了1991年由于海湾战争爆发,

猜你喜欢

人权希拉里
数字时代的人权何以重要:论作为价值系统的数字人权
希拉里: 有领导能力的小姑娘
我国发表《2018年美国的人权纪录》《2018年美国侵犯人权事记》
变色啦!
常健:以发展权为核心重构人权话语体系
微软向人权高专办提供500万美元 利用新科技帮助实施推动人权项目
人权蓝皮书
参考译文
中国人权理论三十年发展与展望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