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电影导演群像录

2009-02-12

数码影像时代 2009年1期
关键词:枯草

李 名

耿军青年与马的绝望

李名:1996年你来了北京,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

耿军:我的家乡在黑龙江鹤岗市,鹤岗往东北方向走两小时就是萝北,离俄罗斯特别近。我中学毕业之后没有考高中,父亲就问我想干点什么,正好我们那边隶属粮食局的一个中专招俄语专业,我们几个同学就一起去了,想着学完之后能做点生意什么的。等两年学业结束之后,我国的对俄贸易也变得特别差。我在我们班的学习成绩是属于前三名,但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到最后也没能用上。

1995年毕业之后,大家都没有选择继续上大专,我就想找一个月收入能有三四百块钱的工作干着,但是也没有太合适的。当时几个朋友就想来北京,其中一个朋友是搞音乐的,弹吉他i我想自己不能空手而去啊,于是就写了一个剧本。第二年我就跟家里人撒了个谎,说去沈阳搞点采购,家里给了我600块钱之后就直接来了北京。

李名:来北京之后,你从事过不少职业,速冻饺子推销员、宾馆客房服务生,台球厅老板,杂志社编辑,广告业务员等等。这些生活经历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耿军:影响肯定是有的。底层人群是对创作而言特别有营养的一个人群,生活在那个层面会对那些人群更加了解,生活细节之类的也了解得更清楚。越底层的人,得精神疾病的机会就越小,因为他总能更直接的找到现实的出口。相反,知识分子阶层的人就藏得比较深,文明程度越高+防备心理就越强,越容易憋坏。

李名: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要拍电影,是出于什么想法或目的?

耿军:2001年DV普及之后的时候,当时看到《青年周刊》上刊登了“实践社”在招兵买马,很多热爱电影的人,包括电影学院的学生,都加入这个团体。大家在一起放放片子,讨论讨论,谁要是拍个片子,大家也都互相帮忙。我刚开始进去也不太懂,就听大家聊。那时看了很多实验片,我也最不喜欢实验片。不知道导演懂不懂,反正很多观众是看不懂。我对这些实验作品特别不满意,也很不服气,当时就想,我要是来拍,一定会比他们拍的更好。后来因为生病离开北京,在鹤岗待了小半年时间,写了一个剧本,在当地找了两个做婚礼摄像的人帮忙拍了《山楂》。这个作品我自己也不太满意,也基本上很少拿出来给人看。《山楂》受小武的影响比较大,拍完之后有人说很差,也有人说不错,总之还是得到一些鼓励。后来也在北京电影学院蹭课,寻找自己创作上的不足之处。

李名:在拍摄短片《山楂》,《散装日记》的期间,你主要是受哪方面的影响或者是依靠哪些经验来拍的?

耿军:《山楂》主要是受贾樟柯的影响。《散装日记》是和几个朋友在一起侃了一晚上比较好玩的故事,第二天下午花了两小时就把剧本写完了。拍摄花了一个星期,我纯属为了好玩,为了戏谑,但相对来说,那是比较自由的一种状态。《散装日记》后来参加了一个影像展,认识了当时也在拍短片的万玛才旦,韩杰。张献民老师也是在那时候认识的,他在我日后的创作过程中帮了不少忙。

李名:《烧烤》是你的第一部长片,为何选择这个题材来拍摄?

耿军:我在晨报上看见一个新闻,说两个哥们年底没有钱回家而绑架了一个三陪女的案件。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把这个想法跟张献民老师说,他说这个题材很适合我,我就决定先拍这个。

李名:影片出来之后大家评价怎么样?

耿军:影片出来之后,我挺没有自信的,我们俩都觉得和我们以前看的电影相比太沉闷了。之后现象工作室看到这个片子就打算做一次放映。在北师大的一个阶梯教室,放映的时候有很多笑声,我以为那是嘲笑,感觉自己好像拍了一个大烂片。我特别的害怕,腿一直再抖,上了好几次厕所。后来才知道,影片里底层人物的那种际遇和遇到这种事情的反应,反倒出来一种意外的喜剧效果。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李名:从短片过渡到长片,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耿军:我从短片过渡到长片还算自然,本身就是做着玩的态度,但是我做的很认真。

李名:影片《烧烤》的结尾,女主角把善良,立场不坚定的男主角杀了。请问你如何理解善良和立场的?

耿军:在现在的这个社会,光善良是不够的,一个人的立场,态度很重要。当多数资源掌握在少数的当权者和有钱人手里,在少数的资源里面,大家都像蚂蚁一样漫无目的的转,像何勇的《垃圾场》里唱到的那样“人们就像虫子一样在里边你争我抢”。如果在这个里面还有一些清醒的人,对事物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和态度,那还将会有所改观。如果大家都没有态度和立场,那这个群体就活不下去了。活不下去的不仅仅是肉体,还有精神。

李名:《烧烤》一共花了多少钱,在什么地方拍摄的?影片拍摄和后期用了多长时间?耿军:不到五千块吧,机器是借的,演员就是负责吃住行。影片在北京石景山的一个平房里拍摄,实拍只用了18天,后期做了小半年。我找的一个朋友帮忙,他平时接一些商业的活儿,等空闲下来就剪辑我的片子。

李名:《烧烤》后来入围了几个国际电影节。

耿军:入围了三个电影节,法国南特电影节、荷兰鹿特丹电影节,印度喀拉拉邦电影节,但这三个电影节都不负责来回路费,所以我本人都没有去参加,就电影自己去了影展。

李名:现在来看,你对自己的处女作满意吗?

耿军:还算满意吧,当时我把所有的能力和劲儿都用上了。《烧烤》算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没有太大的毛病,尽管形式有些简陋,整体比较糙。电影做出来之后观众的反响也都还可以。

李名:《烧烤》是怎么做的音像发行?

耿军:发行是张献民老师给联系做的。那时北影厂里面有个北影天地音像发行公司,正好想做一批市面上少见的片子,《烧烤》于是做了DVD的正版发行。

李名:《青年》里的故事,和你的个人经历,周遭朋友的故事有多大的吻合度?

耿军:在北京十几年,每年回家的时候,家乡总是发生很多的变化。这两年家乡在不断的拆迁,市中心是新房,旁边是废墟。我每次回去都发现人“少”了,有考学走的,有做生意走的,有拆迁搬家走的,有的得病死了,有的恋爱不成自杀的……基本上《青年》都是有原型人物的。

李名:《青年》里的人物众多,事件也很多,影片按说应该有一个“史诗”的结构,可最终影片对很多事件都一笔带过,停留在表面,不知道你是怎么考虑的?

耿军:任何一部作品都局限性,《青年》里的生活是东北的一个局部,电影里的“青年”也只是局部的一些青年。

我想在故事情节里面加入一些“状态”,这种状态在金宝的身上的体现就是:金宝的哥哥自杀后,他经常出现在饭局上,结尾的时候,他和她的女朋友因为买纸钱的事吵架,吵完之后两人继续行男女之事。我觉得关于这个人物说到这几个点就够了。或许就像东北菜一样,我给你准备的是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再整点白酒,大米饭,能管饱,但合不合你的口味不是我所能决定的。

李名:你听过盘古乐队的《一支枯草》吗?歌词的大意是说青年像一支枯草,对过去的事要烦恼,对未来的事又要烦恼,我觉得(青年>的主题和这首音乐的主题是一样的——“青年死得特别早,青年变成了枯草”。请你谈谈《青年》的主题。

耿军:我听过,在你说这首歌之前,我倒没往这方面想,不过现在想想却是挺相似的,枯草旁

边有青草,枯草死了又会长出新的青草,青草也慢慢变成枯草……《青年》的主题就像影片的结尾一样,铁英坐在轮椅上,看见马路上被关在汽车铁架子上的马。无论是马还是青年都不在他们应该的地方,青年与马的绝望,都无用武之地,有劲无处使,还有就像电影里,青年在查询手机费,被告知“你的余额已不足,请及时充值”。潜台词是:青年最好的生活已经没有了,等待着继续遭遇尴尬,继续碰壁,继续寻找……

李名:《青年》里面死了很多青年,没死的也基本上没赶上个好着落,感觉影片的调子比较压抑,这种压抑一方面是来自社会和父辈的,一方面来自青年的内心。我认为这是中小型城市青年普遍的心态,有想法,缺少勇气;有能力,缺少动力,总之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渐渐沦为平庸,从青年变成中年到老年……

耿军:这就是人生,我们也是这样,比如我们在北京,也时常处于困境之中,有想法,但是不一定有那样的机遇:有那样的机遇也不一定能把握住,你会受挫,你会变得安静,渐渐地失去锐气,渐渐地衰老……

李名: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青年”?

耿军:我对那些有创造性的行业,职业心存敬意。希望自己能多做一些有创造性的事情。事名:你个人的性格是如何体现在电影里面的?

耿军:我成长阶段不同的性格体现在电影里不同的人物身上,但或许不是那么直接和明显,

李名:《青年》用了多少资金完成?这些资金是怎么筹备的?

耿军:《青年》一共花了大约十万块钱。我自己攒了几万块钱,设备由影弟工作室提供。这个片子是影弟工作室和耳目传播联合出品的。

李名:算不算一次小型的商业行为。

耿军:差不多吧。我认为独立电影也应该是商业的,因为一个作品出来之后,终究会成为一个产品。产品如果没有卖出去,或者卖的不好,对你的下一个作品的生产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你很难进行下一步的创作。

李名:你接下来的计划?

耿军:手上有一个别人的剧本《佳木斯》,讲的也是东北的事儿。我自己也有一个比较荒诞的剧本《东北虎》,剧本的寓意是说曾经凶猛无比的东北虎,在现在只能被关在动物园里供人观赏,这是一个悲哀的事情,我想,东北虎的这种窘境和现代人的处境差不多。

李名: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的作品和观众交流的机会太少,观众很难有渠道得到观影的机会?

耿军:有机会放映就争取放映,电影不是日记,电影需要由观众来完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枯草
枯草芽孢杆菌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枯草芽孢杆菌STO-12抑菌活性及其抑菌物质分析
枯草』变变变
具有环状肽结构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枯草菌脂肽钠
枯草芽孢杆菌JS01对高血脂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枯草芽孢杆菌HB-32产3-羟基丁酮分批发酵动力学
草坪枯草层的成因和控制技术
北方树的性格(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