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略读课文的把握和教学策略

2009-02-11傅登顺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重点教材课文

傅登顺

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六年制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中,将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三类。略读课文在课题中用※标示。这种编排形式教师们似乎并不陌生,因为不同版本的老教材中曾经也有过把课文分为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又称半独立阅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三类。如果把这两种编排形式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名称上的不同而已,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那就错了,务必要澄清。尤其是对略读课文的作用、地位和编者意图教师们误解比较深。然而,略读课文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对略读课文的全面把握和采取相对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至关重要。

一、 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全面把握

要解决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全面认识,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略读课文的教学性质,这是纲领性的要求,对略读课文教学起全面的指导性作用;二是教材的编排意图,它是教学性质和要求的具体化的文本形式,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凭借;三是目前教学的现状,它是纠正偏差,改进教学,努力达标的前提基础,是研究教学鲜活的材料。

1.教学性质

叶圣陶先生对略读教学早就有过精辟的阐述:“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只是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的话清楚地表明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和延伸,它们同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虽然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就教学而言同等重要。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就学生的成长和实际应用作用而言,略读更具有独立阅读的性质,更贴近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些同样指明了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事实上,在信息时代,略读能够更迅速、便捷的获取更大量的需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略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所学会的阅读知识,利用阅读期待进行独立阅读、理解的好材料,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途径。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略读是学生独立阅读的有效尝试,个体阅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应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和交流,当然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适时点拨,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能力是学生阅读逐步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只要教学得法,措施有力,它的作用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小。

2.编排意图

教材的编排是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的,略读课文的编排方式是新教材的重要亮点之一。略读课文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比其比例越来越大,分别是三年级33.33%、四年级82.86%、五年级100%、六年级104.17%。

而且随着略读课文比例增大的同时,选读课文的比例也同时增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对略读课文教学重视程度和要求要相应提高,所花的教学时间和精力要不断的增加。任何忽视略读课文教学的行为都是与语文教学的要求相违背的。同时,如何对精读课文教得更“精”,略读课文教得更“简”,选读课文教得更“活”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的一次重大挑战。教师的教学要区分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达成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保证“两个要求三个目的”。“两个要求”指的是:一在内容上,理解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训练的重点;二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重点考察把握文章大意,评价浏览,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三个目的”包括:目的之一,训练学生的略读能力。略读是一种与精读有较大差异的阅读方式方法,即“粗知大意”的阅读,粗知大意并不是降低阅读要求。要求阅读的速度更快,阅读效率更高,获取的信息量更大、更有针对性,与生活中的阅读联系的更紧密。略读能力的形成与精读能力的培养一样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个人的潜心努力和长期的实践磨炼。目的之二,是在训练学生略读能力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独立阅读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品质。要求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摸索符合个性的读书方法。目的之三,是帮助我们确定精读课文的训练重点。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段导语,这段导语有两大作用:一是帮助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二是通过它倒上去推测出精读课文教学重点的重要依据。在精读与略读课文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更趋一致,联系更加紧密。

3.教学现状

新课程从试验到全面实施六年多时间以来,教师的怨言是比较多的。主要有:一怨新教材不如老教材,新教材课文难上;二怨新教材课文太多,任务太重上不完。为什么会有这些怨言,一是教师的两级分化严重,特别是一大批老教师、农村教师的语文素养跟不上新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二是对三类课文到底怎么处理缺乏理论解读和实际操作方法指导,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教师素养问题不是新教材本身造成的,可以先避开不谈。课文处理中的关键问题是对略读课文怎么处理。

因为教师们明白精读课文就相当于老教材的讲读课文或称重点课文,上好这类课文心中有把握,问题不大。选读课文相当于老教材的独立阅读课文,反正不列入测评范围,教师顾虑不大。略读课文相当于哪类课文找不到相应的参照依据,篇幅那么长,篇目那么多,怎么办?由于认识纷呈,于是出现多种不同的教学态度和方法。突出的主要有两种:一是略读课文“精读”化。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一视同仁,面面俱到。这必然加大教学任务,临近期末测试连课文还没有上完,所以也就产生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怨言;二是略读课文“选读”化。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教学水平比较低又不是很负责任的教师而言。因为他们知道略读课文不是测评的主要内容,试卷中就是有也是“蜻蜓点水”,干脆放弃,图个清闲。高兴时候让学生自己读读,有些甚至连读都没读。两种不同的教学态度导致的结果是差不多的略读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和培养。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略读方法和能力的残缺,影响学生的继续学习和以后的工作、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相比,就课文扩展来说,略读课文将更开放。”正因为这一“开放”要求,搞得教师们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略读课文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比较困惑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二、 略读教材的处理和教学策略

《教学参考》对略读课文的地位、性质、要求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作了更具体的阐述。暂不顾及是否准确,但对教师而言仅有这些显然还是不够的,他们需要的是更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操作模式。为满足教师这一需求,在此列举了一些教材处理方法和教学策略。

1.阅读能力的检查

前面已提及叶老前辈的观点:“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因为一个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与阅读课文之间有很多相同相连之处,要么内容上,要么语言方式上,要么情感态度上等。简言之,属同类课文。对精读课文的知识和方法掌握的如何,最有效的检验方式就是看其能否在具体课文中灵活应用。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安排与精读课文知识和方法相关联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在略读课文中去解答。如果效果不错可以让学生在本单元不同篇目的略读课文中应用,使其熟能生巧。如果效果不理想,比较陌生,可以在不同略读课文中反复强化,并发挥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教师点拨等学习过程的作用。因为年级越高,一个单元中的略读课文篇目越多,为在不同课文中反复检验和略读中强化提供了方便。编者在一个单元中安排多篇略读课文有可能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因为年级越高知识和方法就越复杂,需要在多篇课文中检验和强化。

2.教学缺失的补充

“马有失蹄,人有失足。”对精读课文的教学经验再丰富、考虑再周到、估计再充分而面对时刻变化的教学对象——学生,面对来自不可预测的其他因素,教学中总是有处理不当,考虑不周,估计不到,效果欠佳和落实不到位的地方。教学反思中发现后怎么办?重复原有课文,给学生“炒冷饭”是教学的大忌。因为再也找不回第一次上课时的激情与气氛,效果肯定不理想。但缺失必须补上,缺憾必须挽回,否则会造成学生知识和方法上的损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教育“犯罪”。明智的选择是在略读课文中去弥补。不是说“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补充,而且是一种教学中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又非常有意义的补充,何乐而不为。

3.教学重点的深化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一项训练重点,所谓重点,就是学生非掌握不可的,对其继续学习,乃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都会造成影响的内容和要求。教学的重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难点,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练就熟肯定不会是重点。所以,凡是重点都是有一定难度的。既然重点就是难点,重点就需要突破。单元重点不能只限于听懂和掌握的层面,而要在实践中运用,在应用中熟练,在熟练中内化。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已掌握了的重点知识与方法,需要在略读课文中熟练、深化。怎样深化呢?在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在不同的略读课文中反复训练。因为略读课文相对精读课文有故事性强,文字浅显和可读性明显的特点。重点训练项目在略读课文中练习,学生兴趣会更浓,积极性更高,也更容易熟悉和内化。这种既完成了“粗知文章大意”的教学任务,又深化了教学重点的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4.教学改革的尝试

课堂教学改革叫得震天响,但考试评价的紧箍咒还在,小学也照样摆脱不了被考试奴役的命运。新课程的理念提出要淡化考试评价,实施多元评价,重过程、重情感。事实证明那仅仅是一种理想,说得难听点是一场骗局。新课程只要与考试紧密相连,教学马上就走向简单化,改革也就马上会打折扣。教学很快就回到死记硬背、反复操练和题海战术上来。这对一批热心教学改革者来说是一种很痛苦的打击。这是与新课程实际改革的宗旨很矛盾的问题。精读课文要求高、任务重,谁也不敢怠慢,改革的空间很小。热衷于教学改革是事业心、责任心的突出表现。所以,应该大胆的、明智的把教学改革的尝试放到略读课文教学中去。如,在处理人文性与工具性关系中如何做到“人文适度,语言落实”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略读课文中实践尝试,再实践再尝试。所以,完全可以把略读课文确定为教学改革的空间、场所,并长期坚持下去。

5.写作特点的展示

小学生阅读与成人阅读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同样都会阅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写作表达的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写作是高于阅读的一种语文能力。阅读只是一种吸收性思维要求,而写作是一种输出性的创造性思维要求。从阅读上升到写作要经受思维的挑战和能力的飞跃。想表达又怕表达,这是多数人对待写作的共有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许多人最后又选择了放弃写作。如何从小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能力和持久耐力是语文教育者的一种责任。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易懂,感情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挖掘课文的写作特点展示给学生,激发写作兴趣。然后抓住写作上的某一点进行训练,也可节选某小部分练习仿写,到了高年级可以让学生自己挖掘和提炼写作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写作。在单元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作特点的共性和略读课文的不同写作风格进行写作多样性基本功训练。从遣词造句、表达方式、文体结构、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等整体入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6.课外阅读的桥梁

检验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爱上读书,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有多少,是否能在读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读书解决问题,是否手不释卷。语文素养提升的功夫关键不在课内而在课外,不在教师而在学生。“教是为了不教”。由于学生负担过重,课外阅读数量和时间受到很大限制。叶老说过:“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会像精读课文一样去读书,这种精读法只是对学生管用。生活中的阅读更多的是略读和浏览。但这种阅读方法不可能从精读法自然过渡,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同样也需要“得益与课内,得法在课外”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略读能力。这种读书方法与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相接近,备受学生欢迎。又加上略读课文往往是名家名著的节选,教师可以通过片段的学习,向学生推荐和介绍全著和全集,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全著、全集的欲望和兴趣。如:略读课文23课《卡罗纳》一文,课前提示“下面的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课后又用“小泡泡”的形式出现:“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要把《爱的教育》这本书找来读一读。”后面再次用“资料袋”的形式介绍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内容提要。教材三次出现《爱的教育》,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引导师生通过一课书去阅读整本书,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增加阅读量。

总之,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多数教师来说还是一件新生事物,一时的误解和不到位也是难免的,但由于不熟悉就放任自由,任其发展也是不负责任的。之所以,敢于提出教材处理和教学策略的六种设想有一个很大的前提是略读课文可以绕过考试这个坎,给予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希望提供测试卷的教研部门能明确略读课文不纳入测试的范围,消除师生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的顾虑。事实上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在一个单元的略读课文教学中要从学情出发灵活选择,可以几篇课文选择同一种策略,也可以一篇课文选择一种策略,甚至可以组合几种策略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只要对学生学习和成长有利都是好的策略。

猜你喜欢

重点教材课文
教材精读
存在感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单品推荐“抓住重点,改头换面”
所谓“重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