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训练口语 实现交际

2009-02-10汪仕良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1期
关键词:书面语小猫语文课程

汪仕良

“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新课程的五大目标板块之一,由于内容新而受到广泛关注;“口语交际课”,则由于形式新而成为课改热点。然而几年过后,我们回头看一看,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口语交际”和“口语交际课”的认识还不是那么到位。无论是在认识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存在一些误区,致使口语交际课教学效益低下,难于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个目标。

现象一:“口语交际课”无口语

案例:

师:哪个同学来说说你身边的动物和它的生活习性。

生:我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它有一个可爱的的名字叫“小白”。它长着一身白色的毛,它的眼睛又大又圆,它的耳朵尖尖的。“小白”最喜欢吃鱼,每次放学回家,小猫就跑到我跟前“喵、喵、喵”地叫,我就夹起一条小鱼喂它……

思考:

口语交际课上,学生用于交际的工具不是口语而是书面语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口语交际的载体——“口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认识不到位,以为只要是“用口说出来的话”就是“口语”了。

口语,指的是人们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它跟书面语严谨、符合语法规范不同。口语因有特定的语境,又有说话者的语气、肢体语言的辅助,具有自由、松散、活泼、冗余、不完整等特点。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就知道用口说出来的话不一定就是口语,比如领导人在大会上作的报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等都是书面语——声音只是充当了书面语的载体。上面案例中的“口语”其实就是在读书面语。同样,用文字写下来的也可以是口语,文学作品中的对话描写就属于此类。

对策:

首先,教师自己要十分清楚,口语交际是用“口语”进行的交际,并且要让学生明白,所谓的“口语”,就是我们平常跟家人、老师、同学和伙伴说的话。

其次,教师不要一味强求学生“做到说话要完整”。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主要是在阅读课堂上,“说话是否完整”是教师评价学生说话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这大体上是对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表面上是指向“说”,实质上是指向“写”。而口语交际课不同,“说”就是“说”,基本上没有写的任务。处处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只会使口语交际陷入难堪的境地。我们知道,口语在交际中主要分为“会话语”和“独白语”,其中“会话语”占的比例要远远大于“独白语”。而“会话语”往往是简洁的,“不完整”的——省略了某些成分。例如,“小明,你听过这件事吗?”“听过。”“你听了这件事后心情怎样?”“很难过。”像这样的答语已经是完整的,而许多教师往往非得逼着学生完整地再讲一次——“我听过这件事”“我听了这件事后心情很难过”。这就让人感到非常别扭。因为这已经远离了生活和真实——我们在生活中从来都不会这样回答别人的问题。

再次,教师要作必要的示范和引导。上面的案例,是学生“过度准备”的结果——虽然是“说”出来的,但几乎是不折不扣的书面语了。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加以引导,告诉学生要用口语来介绍,就是像我们平时说活的样子,说得自然一些,自由一些……还可以进一步作示范:“我家里呀,养了一只小猫,它全身的毛都是白色的,所以我们就叫它小白……”另外,如果发现学生是看着稿子“说”,就要明确告诉学生,准备时要考虑怎样说,但不能写在纸上,更不能照着稿子读。

现象二:“口语交际课”无交际

案例:

师:听了××的发言后,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我想问他一个问题。

师:哦,好的,你说。

生:他刚才说的情况是他亲眼看到的吗?

师:××,你告诉他。

××:是我亲眼看到的。

师(对刚才提问的学生):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生:满意。

思考:

“由过去的‘听话与说话改为现在的‘口语交际,不仅仅是提法的改变,而是理念的变化。”这样的话很多教师都耳熟能详。然而理念究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又应该怎样落实到课堂上,许多教师还缺乏认真的思考和相应的操作手段。

上面案例中的口语交际课,其实质还是听话与说话课。其特点是“你问我答”“我说你听”——语言信息呈单向传递状态,交际的主体彼此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思想的交流。而真正的口语交际,则要求信息的往来交互,交际的主体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回应。

对策:

首先,教师要正确把握口语交际中“交际”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互动”应该是“你来我往”“我往你回”。而“互动的过程”应包括“倾听、表达和应对”。“应对”是“互动”的注脚,是交际的核心。口语交际课应该使学生在生与生、生与师的口语交际实践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在多边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的目标。

其次,教师要适时“隐身”。上述案例中,老师只要及时提示,“现在你就直接对着××说”,或者用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示意,把他们引入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之间直接进行对话,而不要成为学生交际活动的“第三者”。同样,这位学生问完后,如果发现那位××没有回话,也要用体态语言示意他回应,直到他们真正交际起来。

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在口语交际课堂上,适宜的角色转换是实现交际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感谢爸爸妈妈的爱》的口语交际课中,就可以用角色转换的方法实现交际:学生转换成爸爸或妈妈,老师转换成孩子或爸爸、妈妈等。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书面语小猫语文课程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小猫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从语法范畴视角解释日本学生英语书面语错误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