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共和国添彩的大手笔

2009-02-05冯婷婷

中关村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中关村

沙 磊 冯婷婷 王 征

在中关村一栋栋宁静、陈旧的单元楼中,住着许许多多对我国科技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如中国两弹之父、著名物理学家朱光亚、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的钱三强和何泽慧。他们从上世纪50年代迁入这里,已经住了半个多世纪。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节庆期间多次前往中关村探望,向他们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问候和祝福。

60年来中关村的巨变,毫无疑问,是共和国科学发展史的缩影。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选址成了难题。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急需落实建楼地址。中关村作为“一个能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科研基地”被选择作为“永久院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皆以中关村为核心进行建设,中关村逐步发展成为北京西北部“科学城”的代名词,从此进入了划时代的历史发展阶段。

时任副院长的竺可桢经常跑中关村,他的日记见证了中关村的早期发展史。

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此后,中关村的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此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一批学科较齐全、设备较好的研究所,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科研队伍。到1965年,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已达到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继续发展的基础。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

文革期间,中关村科技成就仍然令人瞩目。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数学家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向着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迈进了一大步。

1980年10月23日,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在中关村创办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在国内最早以一种准企业的方式尝试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此后,科海、京海、四通、信通等民营企业先后建立。到1986年底,中关村各类开发性公司已近100家,逐渐形成了以开发、经营电子产品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为主体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1988年初,政府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总结,肯定了中关村高技术企业的方向,并提出了兴办中关村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建议。

198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发布《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3年6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一新形势的推动下,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深刻总结了创业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率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即“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融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国际化”。这是在明确建立新经济体制时期,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新阶段。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随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进入新世纪,中关村又在人类基因组测序、高温超导、纳米材料、量子通讯、高性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动通信、“中国芯”等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进展。在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工程、三峡工程、“金字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难关,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北京市4月1日正式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核心区将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在重点开展股权激励、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经费使用、政府采购和聚集创新要素等方面先行先试,带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整体发展。

如今的“中关村”,已形成“一区十一园”的格局,超越了原中关村的地域范围,成为一个跨行政区划的高新园区,并成为中国高科技品牌概念的集中代表。中关村地区已成为国内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研究水平最高、市场规模最大、厂商数量最多、人才资源最密集、配套设施最齐全的地区。

共和国50年华诞的时候,李彦宏、邓中翰等一批海外留学生被邀请赴京参与天安门广场国庆观礼,一份来自祖国的自豪感、神圣感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创业冲动,诞生了像百度、中星微等一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时值今日,共和国60华诞的时候,又会有多少抱着“爱国之心,创业之志” 的海外归国留学人员投入祖国怀抱,加入中关村的自主创新人物团队,为中关村明天创造更加辉煌的篇章。我们拭目以待。

本刊连续以“为共和国添彩的大手笔”先后介绍了为中关村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企业家和他们的团队,重现创业者的足迹和身影,“中关村与祖国同行”!延续这一主题,本期的“封面故事”记录了中关村打造知名品牌的朵朵浪花。

有人说,长城是北京通往历史的名片,中关村则是通往未来的名片。科技产品则成为代表中关村的名片。

方正汉字照排、四通打字机、联想汉卡、TD-SCDMA标准、汉王手写识别技术、星光系列芯片、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闪联标准重大关键技术、光伏并网逆变器、英纳超导高温超导线材、科学生物的非典疫苗和甲流疫苗等一系列推陈出新的产品使中关村名声鹊起。它们组成了中关村为共和国添彩的隆重贺礼。

四通有打字机和四通利方,联想有汉卡和微机,方正有排版系统和中文之星,中星微有星光中国芯,汉王科技有“汉王笔”,清华同方有“同方威视”,所以他们扬名中关村,而中关村也因这些产品获得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英纳公司携高温超导线材致力于在中国实现高温超导线材的产业化,推动我国高温超导线材及其应用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光伏产业发展迅速,让“并网逆变器”这个名词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星光中国芯工程”是我国国家工程产业化的重大胜利,大大提升了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生物在全世界率先研发生产出“非典疫苗”和“流感疫苗”……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中关村大名鼎鼎的产品世界。

猜你喜欢

中关村
第三届中关村国际标准化主题周启动
我的梦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硅谷与中关村自主创新政策的比较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
中关村欲打造全球股权众筹中心
北京:中关村召开团体标准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