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山歌的发展与传承

2009-02-01黄美云

师道·教研 2009年12期
关键词:梅州客家人山歌

黄美云

“打鱼唱歌歌满河,放牛唱歌歌满坡。打柴阿哥满山走,满山满岗都是歌。”在粤东北客家地区,客家人素有“出门即山歌不断”的习惯,山歌显然是人们传情表意的一种重要方式,情韵悠长的山歌,如一缕芬香滋润着客家祖祖辈辈的心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使客家山歌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保护文化遗产,由此可知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高度繁荣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审美观念、欣赏习惯等都发生了变化,客家山歌似乎从家家放歌到逐渐“式微”。现阶段该如何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我们应当重视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创新,积极将客家山歌“新唱”,使之由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资源。

一、客家山歌的发展与式微

客家山歌出自岭南汉族客家民系,又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传统的客家山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西晋末年,中国动乱,中原成为胡人的天下,汉人被迫从山西、河南等省逃亡到大江南北”,又历经五次辗转迁徙,而在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形成客家人主要聚集区,他们带来喜闻乐见的唐诗与民歌,后经与当地土著文化相融合,受当地语言、语音、习惯用语的影响,形成现在的客家山歌,代代相传。

客家山歌是客家下层民众在山野间用方言即兴唱出的民歌,它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下来。早年,客家人男女老少都能在出门耕作、上山砍柴或者一些盛大的喜庆场合,以拉唱、对唱的形式,唱出独特有趣、质朴婉转的山歌,其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情歌、民俗歌、劝世歌、家庭山歌等等。原汁原味的吟唱,使得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成为客家文化的明珠。

但是,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外来文化及流行风文化的影响下,现在在客家人一些传统节日中,如春节、元宵节等,人们的娱乐庆祝方式已经比较丰富便捷,如购物、逛花市、旅游等等,加之客家山歌表现手法和载体等过于单一,唱法深奥,会唱的多是老年人,因此推广起来,不容易见到效果,影响学习兴趣。

二、客家山歌的传承

客家山歌作为一种古老、土著的艺术,也面临着继承和创新的问题,正如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所说,客家山歌流传了千百年,保留了很多古语的成分,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要在原来山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用今天的眼光和时代的特征来审视山歌,以此为灵感,把客家风情融入到歌曲的创作中去。客家山歌传承最好方法就是将客家山歌进行“新唱”,使其内容、演唱方式、传播方式不断丰富,焕发出夺目的新光彩。

(一)创新丰富山歌歌词内容。山歌是种鲜活的文化,它不可能像文物一样就此固封于某个时空,而是在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着新的创造、传承的重构。过去,客家山歌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有怀古歌、劝世歌、时政歌、情歌、刀花歌、女红歌、开锁歌等,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旧社会客家人的生活,其中不少抒发了当时的苦难生活,包括贫困、爱情、婚姻的不幸与悲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逐渐增加,像这类的苦歌以及其他类似仪式上消灾祈福的歌,因再也没有对应的社会生活,年轻听众对其内容缺乏共鸣,自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客家山歌要具有时代气息,容易为群众所接受和欣赏,就必须在保持其“山”和“情”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创作出贴近新生活的作品,反映新时期的社会形态、社会风情以及思想观念等。例如,被誉为“客家山歌王”的张振坤,他在客家音乐创作中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采用蕉岭长潭山歌的原腔,创作出客家山歌《世代铭记毛主席恩情》,让人耳目一新且易于传唱。

(二)原生态腔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些传统文化能否被保护和传承下去。民歌讲究“原汁原味”,但实际上部分艺术趣味并不高,很多小曲小调内容流于苍白和雷同,曲调也比较简单粗糙。客家山歌也不例外,它绝大多数是老山歌,从听者的角度来说,俚语化的感觉很浓,旋律线条没有明显起伏,这样就不能形成足够的高潮,容易使人觉得乏味。加上如今随着电话、手机和电视的逐渐普及,劲歌热舞的诱惑不言而喻,当前年轻的客家人大多不会也不愿学这种山歌。

要解决这一危机,必须在保护山歌“原汁原味”的同时融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勾勒出一缕时代气息,让年轻人愿唱、喜唱山歌。有了爱听、爱唱的人,山歌才会形成它生存和发展的“大气候”。例如,对客家山歌原腔曲调以及风格,可以尝试结合民族音调、运用通俗的手法和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新。现今,有歌手把山歌改用通俗唱法的演唱,又有作曲家根据山歌素材创作的通俗歌曲,如《月光光》是一首流传已久的客家山歌,台湾客家女歌手邱幸仪将其进行再创作,却唱出了流行歌曲的风味,好评如潮其中也包括网络人气。

梅州山歌向来闻名,客家山歌剧是一种融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于一体的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现在已经茁壮成长日臻成熟,在注入新鲜的音乐元素同时完善山歌剧,这也应该是提高客家山歌艺术境界的必经之径。在梅州市举行的“山歌旅游节”上,曾推出了“千人山歌大对唱”,并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可见,在“原生态”腔的民间音乐加入流行音乐元素,这样不仅能以新的方式保留一部分原生态的民族音乐,还能让民族音乐流传得更广、更远。

(三)充分利用现代传媒传播。客家人爱唱山歌,称唱山歌为“打”山歌,从根本上说,山歌的传播,是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实现的,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家庭传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熟唱山歌的人老去,年轻人多数不会唱山歌,且由于客家方言的局限性,酒香也怕巷子深,客家山歌的传播自然不会广泛。

实际上,民间文化的传播像其他事物的传播一样,也依赖于一定的生产技术,特别是现代传播媒介,即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在客家山歌的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使山歌得到“远地散布”,必须克服山歌口头传播和歌书传播的局限性。随着客家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电视机、影碟机,借助报刊、电视、光盘的优势,用光、声、电子技术将山歌表现提升,积极主动去传播客家山歌。可以说,大众传媒的竞相报道和大量山歌光碟的日渐流行,能够把最便捷最快速地客家山歌推销给最广大的人群,帮助人们去了解山歌文化,甚至促进山歌的艺术创作和再生产。

三、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的转变

作为客家民系重要文化遗产的客家山歌,它既是客家先民离乡背井、辗转南迁的忠实伙伴,又是客家人含辛茹苦创立家业的历史见证,众多流传于人们口头的客家山歌,成了研究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过,客家山歌如果仅仅被当成文化遗产,成为少数专业工作者研究的事情,实质上并不利于其传承和发展,反而有可能加剧这一客家民间传统文化的示微没落。但若文化的传承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将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资源,不仅能够有效保障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客家地区经济发展。

文化可以说是旅游的灵魂。特别是在全球大力提倡“文化旅游”、“文化兴旅”的形势下,客家山歌作为客家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代表着客家地域特色,无论是从宣传抑或认识客家文化来说,都是一张很好的“名片”,从简单的山歌欣赏到山歌参与,再到山歌工艺品的开发,使客家山歌从一种文化形态演变为一种旅游经济形态,充分迎合了广大客家山歌旅游者的审美旨趣。

近年来梅州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推出《客家文丛》系列书籍,整理编辑和出版了《客家山歌集》等一批客家文化旅游书籍,并把两年一届的"客家山歌旅游节"打造成为梅州旅游的特色节庆品牌之一,弘扬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向游客充分展示客家人的山歌情结。事实证明,梅州将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使其转变成文化资源,全面展示了"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和"世界客都·休闲梅州"的无穷魅力,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结语

客家山歌,这样一种独具特色却又行将消逝的客家文化,要改变日渐式微的现状,要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我们要主动自觉地维护,还要懂得认知、理解和诠释客家山歌的文化内涵。当前要振兴和繁荣客家山歌文化,应当走双管齐下的路子:既要整理和保存原腔原板的山歌资料,又要鼓励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山歌。把传统和时代的东西糅在一起,使传统客家山歌焕发出时代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从而带动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龙建刚

猜你喜欢

梅州客家人山歌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苗山歌
苗山歌
梅州,“美州”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