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泊桑普法战争作品中人性的发掘与较量

2009-01-29潘晓娟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8期
关键词:发掘莫泊桑人性

摘 要:莫泊桑关于普法战争的中短篇小说以其着重对小人物生命悲剧冲突的微观、近距离描摹,透视战争对人性的发掘及人性善恶的较量,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非“常态”的战争环境中,莫泊桑没有展开宏大叙事铺陈,而是以短小精悍的片段式、人物式的聚焦,揭露了傲慢狂妄的普鲁士人的残暴、无情与懦弱,记录了战争中普通百姓的隐忍、卑微、无知、麻木、自私与善良、勇敢、顽强的复杂交织,直书战争带给人心灵难言的痛楚。

关键词:莫泊桑 普法战争作品 人性 发掘 较量

莫泊桑是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取材广泛,又突出重点,普法战争、巴黎的小公务员生活及诺曼底地区乡镇的风光与轶事都是他落笔的焦点。在众多作品中,关于普法战争的中短篇小说以其着重对小人物生命悲剧冲突的微观、近距离描摹,透视战争对人性的发掘及人性善恶的较量,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非“常态”的战争环境中,莫泊桑没有展开宏大叙事铺陈,而是以短小精悍的片段式、人物式的聚焦,揭露了傲慢狂妄的普鲁士人的残暴、无情与懦弱,记录了战争中普通百姓的隐忍、卑微、无知、麻木、自私与善良、勇敢、顽强的复杂交织,直书战争带给人心灵难言的痛楚。

作为亲历战争的一名小兵,莫泊桑有发言权,有自己的观察视角,有隐藏在作品之后的明晰冷静的立场。自1880年创作《羊脂球》一炮而红后,莫泊桑相继创作了很多反映普法战争的作品,多以短篇小说为主。这些看似简单短小的文章背后,是令人深思的生命体悟,是对人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与思考。本文将着重以《米隆老爹》和《索瓦热老婆婆》为例展开分析。

莫泊桑的战争小说之所以为人称道,撼人心魄,对战争残忍、无情、血腥的揭示仅仅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在于对战争中侵略者与被侵略者心理状态的细节传神的描写、关键动作的独到体察,正是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人心所共有的善与恶,麻木与冷漠。善之光在敌人的身上闪现,也在同胞的勇敢中放光;恶之花在敌人的阵营怒放,也在同胞的内心疯长;大批置身于其中的国人的麻木与冷漠,使无情的战争更令人绝望。莫泊桑以“一种为自己所特有又是从他深刻慎重的观察中综合得出来的方式来观察宇宙万物、事件和人”(莫泊桑《论小说》)的独创性才能,在作品中巧妙地将自己隐藏,通过自然叙事展露了一个个或美丽或丑恶或扭曲的灵魂,并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对生命悲剧冲突的痛苦体验与无助。

莫泊桑188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米隆老爹》和1884年创作的《索瓦热老婆婆》无疑是反映作者创作理念与深邃思考的佳作。这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平常的农民,都在普法战争中受到敌人的进驻和骚扰,最初都采取了顺从的态度,先后都有孩子在普法战争中阵亡,后来都是为了复仇而杀死过敌兵,最后都英勇就义。米隆老爹的父亲和儿子都先后在战争中被普鲁士人杀死,索瓦热老婆婆的儿子也在普法战争中阵亡,两人怀着对已故亲人的无比怀恋痛杀(烧)侵略者(米隆老爹杀死了16个普鲁士士兵,索瓦热老婆婆烧死了4个普鲁士士兵)。被敌人枪杀之前,米隆老爹看到“他的儿子让、儿媳妇和两个孙子惊慌失措地望着”,而老爹“在临死前还朝着他们微笑呢”,索瓦热老婆婆平静地向众人承认是自己放火烧死了那四个可爱单纯的普鲁士士兵,并紧紧攥着儿子阵亡的信件倒在敌人的枪下。应该说,与俯首投降、不堪一击的政府相比,与那些不敢怒不敢言、委曲求全的大多数百姓相比,他们是法国人民抗击侵略的榜样,敢于与敌人作斗争,并且不怕牺牲,大义凛然。但是细心读过之后,我们却很难单纯地为两位老人的义举而激动,思绪蔓延,情感复杂。因为莫泊桑看到两个受伤灵魂的同时,看到两位老人“好汉做事好汉当”无畏气概的同时,还洞穿了人心令人战栗的黑暗。他于美善中掘出了易为人忽略的恶臭,准确的观察使“他脑中对世界所形成的影像绝大部分是丑恶的” [1](亨利·詹姆斯《居伊·德·莫泊桑》)。

莫泊桑在《论小说》中提到创作致力于描写“处于常态的情感、灵魂和理智的发展”,表现人物内心的真实和自然的本性。人物本真,平凡,没有高大的形象和神圣的光圈,自然,卑微,可能形貌平平,甚至身上会带有可笑之处和缺点过错。

米隆老爹和索瓦热老婆婆都是相貌常常的普通人。米隆老爹:“那年六十八岁,个子瘦小,背略微有点驼,两只大手好像一对蟹钳。失去光泽的头发,稀稀落落,而且软得像小鸭的绒毛,到处露出头皮。脖子上的皮肤是褐色的,布满皱纹,露出一根根粗筋;这些粗筋从颚骨底下钻进去,然后又在两鬓现出来。他在当地被认为是一个吝啬而又难弄的人。”

索瓦热老婆婆是“又高又瘦的老太太脾气很倔强”,对她的家庭情况也做了介绍:“他的丈夫违警打猎,被宪兵打死了……他的儿子瘦高个,据说也是一个残忍地摧残鸟兽的人,别人都管他们叫索瓦热。”故事中的“我”紧接着发出疑问:“这是一个姓呢,还是一个绰号?”因为索瓦热这个姓在法语中有野蛮、未开化等意思。甚至在一些译本中,索瓦热老婆婆直接被意译为蛮子大妈。

吝啬又难弄的米隆老爹和性格倔强、生性强悍的索瓦热老婆婆在普鲁士人进驻时都是令敌人放心的顺民。米隆老爹“对战胜者是那么谦恭,既殷勤而又驯服。所以他们让他自由来去,随意进出”。索瓦热老婆婆也按命令接受了四个士兵,管吃管住,和谐相处,四个士兵像所有的孝顺儿子似的,干着家里所有的活,以节省老婆婆的开支和力气。这样一幅和谐的被侵略图令读者诧异,英勇就义的他们曾也是麻木冷漠的下层群众中的一名。这时,隐藏幕后的作者适时地跳将出来讲了这样一段话:“(索瓦热老婆婆)也很爱这四个敌人,因为乡下人没有什么爱国心激起的仇恨;那只有上层阶级的人才有。卑贱的人贫困,任何新的负担都压在他们身上,所以他们付的代价最高;他们的人数多,所以成批的被屠杀,成了真正的炮灰;总之,他们最弱小,最缺乏抵抗力,所以他们遭受战争带来的苦难也最深重。他们不能理解那种好战的狂热,那样容易激发的荣誉感,以及那些在六个月里把一胜一负的两个国家都同样耗干了的所谓的政治手段。”作者站在没有权财、贫穷的人们的立场,深刻地揭示了普通下层百姓对战争的内心认知,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之情,以及对政府发动战争的烦恶之情。

但是如果作者仅仅是对米隆老爹和索瓦热老婆婆这样的小人物在战争中无辜的遭遇给予同情的话,那就不值得众人叹服莫泊桑的创作才能,作品算不得精彩了。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曾经这样评论莫泊桑:“作者总是一眼狠狠盯牢人生的某一小点,常是丑恶的、阴郁的、卑贱的一点,把它拿起来,把它压榨得不是怪象横生就是流血不止。有时这种怪象是光怪陆离,有时这种创伤又令人望而生畏。不管是属于哪种状况,全部内容是真实的,观察到的,记录在案的,重新再现的,决不是捏造或空中楼阁。”[1]

吝啬难弄是米隆老爹被莫泊桑狠狠盯牢的一个小点,倔强强悍是索瓦热老婆婆被莫泊桑锁定的性格基调。这两个看似自然的伏笔,帮助作者攫取了事件中最有用的细节,以“突出表现那些被迟钝的观察者所忽视的,然而对作品有重要意义和整体价值的一切”(莫泊桑《论小说》)。

吝啬难弄的米隆老爹在复仇过程中,当一些普鲁士士兵被杀死时,“普鲁士人在当地实行了恐怖的报复政策,许多农民仅仅根据简单的告发就被枪杀;许多妇女被监禁。他们还想用恐吓手段从孩子嘴里套出话来”,但是老爹没有站出来避免无辜村民的被害;米隆老爹用弯弯的长马刀就戳进了(德国人)的腹部。“(德国人)倒下去,……这个诺曼底人怀着老农民才有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快活心情站起来。为了取乐,他又把死人的喉咙割断,然后才拖到沟边扔下去。”

倔强强悍的索瓦热老婆婆为了替儿子复仇,决定将四个完全信任她、将她看作老母亲的普鲁士士兵烧死,目睹了熊熊燃烧的大火结束士兵生命的过程,为了防备有人逃出来,“她仍然站在烧毁了的房子门口,手里握着她儿子的那只枪”,等到一切都解决了,奔来的普鲁士人和老乡发现她“安静而满足地坐在一个树桩上”。

复仇是痛苦的,因为亲人已经永诀。复仇是快慰的,因为天理昭昭,害人者终可偿命。但复仇者竟会有“不动声色的快活心情”,会“为了取乐,又把死人的喉咙割断”,会在复仇之后,“安静而满足地坐在一个树桩上”。被损害的对象反过来以一种畸形的心理损害敌人,令人战栗。相比较而言,索瓦热老婆婆更加坦荡,直接承认士兵是被自己烧死的,而米隆老爹初始则在乡亲被怀疑甚至被枪杀的情况下却没有勇敢地站出来,虽然他俩最后都镇静从容地走向死亡。

综观全篇,文章始终充满着一种不动声色的矛盾的张力,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终不可避免。在《索瓦热老婆婆》的结尾,叙述者“我”再次道白:“这时候我却在想那四个烧死在这所茅屋里的善良的小伙子的母亲,想另一位被枪杀在这堵墙边的母亲的残忍的英雄行为。我捡起了一块小石子,上面还留着被火燎过的黑颜色。”人性之怒火正如这块石子一样,也是黑颜色。如果说,米隆老爹和索瓦热老婆婆的义举是“小爱”的表征,那么作者的视角便是“大爱”的,他不仅关注被侵略的国家与人民,还有侵略国的普通百姓,他思索的是人类普遍而平等的存在及矛盾的、无法解决的痛苦的生存悲剧。莫泊桑的悲观主义情结在作品中获得了生发和验证。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现实之地狱与心灵之地狱都将打开。身体的杀害与被杀害,精神的残害与被残害,都拧结一处,撕心裂肺。曾任美国国防部长的越战总指挥师麦克纳马拉在记录自己生平的纪录片“战争之雾:罗伯特·麦克纳马拉一生的十一个教训”中说:“战争如此复杂……我们无谓地杀人。”莫泊桑看到了杀人与被杀的因果轮回之苦,凭着“敏捷、直接的鉴别力”,抓取人物、事物及情景所在的独特之处,以巧妙间接手法表达出来,留下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独到的图画。伟大的作品必定久经时代考验,常读常新。

注释:

[1][美]亨利·詹姆斯著:《小说的艺术》,朱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文献:

[1][美]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M].朱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法]莫泊桑.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M].郝运,赵少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张英伦著.永恒的流星——莫泊桑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

[4]朱爱茹,高媛.隐藏在普法战争中莫泊桑[J].作家杂志,2008,(8).

[5]高妍.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D].东北师范大学,2008.

[6]陈艳艳.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小说艺术特征共性琐议[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4).

(潘晓娟 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文化基础课程部 110168)

猜你喜欢

发掘莫泊桑人性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探讨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