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鲁迅作品中爱的哲学

2009-01-29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8期
关键词:自然童心母爱

夏 懿

摘 要:男性作家有自己对爱的理解,从鲁迅的作品来看,他的爱的哲学中并不乏“母爱、童心、自然”,但与冰心等女性作家的纤柔、清新截然不同。在他的文风中,你可以体会到男性笔下深沉的爱、无语的爱。鲁迅曾自比“孺子牛”,他的作品有一种“牛劲”,而在他的作品中爱的表达可以说是“先出犄角后出头”,尖刻中透出深厚,朴实中显出深沉。

关键词:鲁迅 爱 深沉 母爱 童心 自然

一提到“爱的哲学”就会让人想起冰心,她以其特有的女性的纤柔,用含而不露的艺术表现、清新秀丽的语言,写成《繁星春水》,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母爱、童心、自然成为支撑她“爱的哲学”这一主题的三根支柱。

而男性作家有自己对爱的不同理解,从鲁迅的作品来看,他的爱的哲学中并不乏“母爱、童心、自然”。在他的笔下可以体会到男性深沉的爱、无语的爱。鲁迅的作品很少做直接、单纯的抒情,却能时时使人感到一种“热到发冷”的感情流贯于作品中,这种感情是深邃内向的,大多融注于叙事、状物、写人之中。鲁迅曾自比“孺子牛”,他的作品有一种“牛劲”,而在他的作品中爱的表达可以说是“先出犄角后出头”,尖刻中透出深厚,朴实中显出深沉。

一、对母爱的歌颂

一直以来,母爱以它无可比拟的宽厚、博大无私成为人人心中一份永恒的感动,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用或高亢昂扬或低沉婉转的曲调为它谱写了永恒的赞歌。

昔有孟郊将绵绵爱意织入游子衣的慈母,引人发出“寸草”难报“三春晖”的真切感慨;今有冰心将深深思念折进小纸船的游子,让人讶异“无端入梦”寻母亲的奇特想象。不同的角度使这个永恒的主题放射着各具特色的光彩。鲁迅小说展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母爱的伟大。

(一)鲁迅笔下常有些无知的母亲

《药》中华老栓夫妇想用“人血馒头”的偏方治好华小栓的病,这是其思想的愚昧造成的,却更深刻地体现出中国父母对子女的那份深沉的爱。华老栓出门前,“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掏了半天”可见藏得严密,钱来之不易,“一包洋钱”可见数目之大,甘愿为其倾尽家财。华老栓回家后,“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这样白描式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盼药的急切心情,写出了这个无知妇女对自己孩子生命的关切。华小栓吃“药”后,“华大妈候他喘气平静,才轻轻地给他盖上了满幅补丁的夹被。”一个“候”字,写出了母亲的无尽关爱,“轻轻地”反映出母亲对病重娇儿的体贴入微。而“满幅补丁的夹被”与“一包洋钱”形成鲜明对比,再次展现了爱子的情切意深。华大妈知道儿子病了却听不得别人提“病”字,直到儿子去世,在坟前“哭了一场”,“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无知的爱换来的只有莫名的等待。

同样无知的还有祥林嫂。她的儿子被狼叼走后,“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可见她思子情深,儿子曾是她唯一的心灵寄托。但人们“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孩子们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快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无知的爱换来的只有无趣的烦厌。

鲁迅没有专文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一篇怀念保姆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这位保姆不会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但鲁迅尊敬地称呼她为“长妈妈”。

鲁迅笔下的母亲都那么真实,让人领悟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母爱一直是无私而伟大的,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却因无知而变得无奈,又因无奈而显出伟大。

(二)鲁迅笔下的母亲并非都是无知的

《社戏》中母亲是一个既疼爱儿子又孝顺外祖母的完美女人。因为叫不到船,担心和别人去不安全,母亲不准“我”去看戏;看不到戏“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双喜打了包票,母亲“便不再驳回”,让“我们一哄的出了门”去看戏,“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后半夜看戏归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母亲”,“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母亲“不准”、“为难”、“吩咐”、“生气”、“高兴”的一系列变化,明明白白地书写着对“我”关爱的诗篇。母亲又很孝顺外祖母。“外祖母很气恼”“母亲便宽慰伊”;“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这位母亲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代表人物,使人不由想到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母亲给孩子洗脚、母亲给奶奶洗脚、孩子给母亲洗脚。伟大的爱就是这样传递的。

鲁迅没有用“伟大”一词形容母爱,也没有用抒情的语句讴歌母爱,但从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对母爱的赞美歌颂,感情深沉真挚。

二、对童真的赞美

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给鲁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自称《朝花夕拾》的10篇散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鲁迅经常抓住一些特征非常鲜明的东西,截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断,以洗炼的笔触去勾画,以小见大,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从中可以时时看到他对童真的赞美。

(一)通过塑造充满童真的人物形象来赞美童真

鲁迅十分善于捕捉生活中有特殊意义的事物,加以绘声绘色的艺术再现,塑造出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其中不乏精彩的儿童形象的描写。

《故乡》中月夜刺猹的少年闰土形象深入人心,“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会捕鸟、捡贝壳、管西瓜、看跳鱼儿,而“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社戏》中以双喜为首的农民孩子是招人喜爱的、令人敬佩的。他们既有天真活泼、幼稚顽皮的孩子气,又不乏聪明机智。他们热情诚恳、爽直无私,既爱劳动又会劳动。和他们一起看社戏、偷吃罗汉豆,那丰富有趣的生活多么令人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述了鲁迅的童年生活。在百草园拔何首乌根;在三味书屋询问“怪哉”虫的事,惹老师生气;到三味书屋后的园子里折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等。总之,你可以看到一个充满童心童趣的纯真孩童。

(二)通过描写充满童趣的自然景物来赞美童真

寓情于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说是典范。文中第二段写了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了下文“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经趣味无穷,那么园中的佳趣定然是比比皆是了。或许百草园的景物在成人眼里并不新鲜,但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一切都新奇,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第七、八段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不直接落笔,先写不相宜的拍雪人和塑雪罗汉,虽笔墨不多,却把儿童爱玩的心态都写出来了。

(三)通过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赞美童真

《风筝》中谈到自己人到中年,“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社戏》结尾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勾起人们对童年记忆的神思遐想,使人们感叹童年易逝的“失落”。

童年——对于每一个成年人来说,都永远无法重现地消逝了,鲁迅对于儿时童心的追忆,是对童真的啧啧赞美,也是作者自称的“思乡的蛊惑”,更有一种童年高尚情趣“灰飞烟灭”的怅然若失。人们总是感叹失去的可贵,这种对已逝童年的怀念,本身就是对童真的高度赞美!

三、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自然景物的描写简练生动、准确传神,可见鲁迅观察之细致,描写之细腻,充分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在第二自然段中,对百草园的描绘可谓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上写。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的景物包含了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与后文冬天的百草园相辉映而又不重复,可见作者精巧的构思。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时间的安排隐含文中而不露,是作者深厚功力的体现。文中写的都是些看似无趣的小东西,在鲁迅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大家都以为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这正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爱得深沉,爱得自然,爱得彻底。

《社戏》中的景物描写也极具特色。鲁迅在这里运用了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了地域特色和故乡风情。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有趣,使人身临其境,令人陶醉。这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较少受世俗的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纯朴气质,是一方“净土”,鲁迅用抒情的笔调,将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幽远、如梦如幻,散发着江南泥土的芬芳。缓缓读来,隐然可见他对故乡的挚爱之情,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其中的景物描写细致、准确。他运用想象,把眼前的飞雪与江南的雪景做对比,既写了江南雪的温润之美,又写了朔方雪的升腾之美;既写了江南雪的“洁白”、“明艳”、“闪闪生光”,又写了朔方雪的“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既写了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斑斓的生命,又写了朔方雪独立张扬,奔放挑战,决意向死而生。“孤独”的雪是一种精神,鲁迅热爱它,赞美它。

鲁迅宣称自己“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但我们却每每被他笔下的自然美深深感动着;或许,鲁迅只是自谦;或许,鲁迅是爱到深处却不知;或许,鲁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无暇顾及这份爱,但无论怎样,鲁迅这凝成文字的感情是骗不了人的。

儿歌唱道:“水牛,水牛,先出犄角后出头哟……”对于鲁迅爱的哲学的表达便可以说是先出犄角后出头。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印晓红.谈鲁迅的妇女观及其笔下的女性形象[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01).

[3]管希雄.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1,(01).

[4]李善修.谈鲁迅小说中的劳动妇女形象[J].许昌学院学报,1986,(04).

(夏懿 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中学语文组 244000)

猜你喜欢

自然童心母爱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阅读母爱这本书
童心绘天下
母爱的另一面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