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同矛盾中的不同反思

2009-01-29黄冬林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8期
关键词:矛盾反思

摘 要:电影《可可西里》和报告文学《可可西里,我为你哭泣》在表现内容上都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这三对矛盾,通过对这三对矛盾的分析,引发身处现代文明之中的我们对人生价值观的一系列反思。

关键词:《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我为你哭泣》 矛盾 反思

可可西里,蒙语意思为“美丽的少女”。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世界上第三大、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也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在这里,导演陆川拍出了震撼人心的电影《可可西里》,姜耕玉教授则写出了《可可西里,我为你哭泣》这一具有更大震撼力量的文本。二者均以野牦牛队队员为人物原型,将关注焦点对准了浴血保护藏羚羊的特殊群体巡山队,直观地再现了这些血性汉子与盗猎者惨烈斗争,以生命换取人与自然和谐的感人事迹。所不同的是,电影《可可西里》设定一名记者以第三者的眼光来纪录这一事件,而《可可西里,我为你哭泣》则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来表现这一事件。

母题的相同换来比较的可能性,同一题材在不同的人面前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而表达不同的主题意蕴。虽然电影和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本文关注的焦点不打算放在这一点上,本文关注的是就其所表现的内容而言的。陆川和姜教授基本上都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这三个方面的矛盾冲突进行创作的,分类讨论这三对矛盾冲突,可以比较出创作者不同的价值观。

一、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不管在电影《可可西里》里还是在文本《可可西里,我为你哭泣》中都是表现得最明显的方面。“地球上诞生的生命和地球是休戚与共的。生命与生命之间也是休戚相关的。……任何生物,包括人类也不能摆脱生物圈。”[1]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关系根本上是生物意义上的生存依赖关系。可是在可可西里,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从自然中获取利益,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对藏羚羊进行屠杀。不管是在影片中,还是在文本中,我们都能感觉到可可西里大地的贫瘠,生态环境的恶化。马兰山从“无人区”变成了“开发区”,成千上万的藏羚羊被杀害只是因为五块钱一张的皮子。

是否和如何关注非人类生命,成为生态意识有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艺术作品中对于动物角色功能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对应了人类对非人类生命的态度,是人类如何处理自身作为一种生命与另一种生命关系的重要立场。在“人类中心”意识笼罩之下,动物和其它非人类生命长期以来并没有作为具有同等地位的生命物种与人类对视,而仅仅是作为生活的点缀存在于人类的视野之中。陆川的电影《可可西里》把镜头转向藏羚羊生命的遇害,有了些保护的意味。可是导演陆川却否认这是一部和生态有关的电影,他甚至说:“对可可西里的掠夺是盗猎分子的一种生存方式,饥饿、贫穷则是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所以真正的解决办法并不是鞭挞这些人。如果一个风雪之夜,一个人站在一棵树的旁边他就要被冻死了,那么就算他知道这棵树是世界上最后一棵树,也会把它砍倒用来生火的。”[2]如果一定要说《可可西里》讲述了与生态有关的话题,那就是在生态问题面前人类面临的困境。影片讲述的是生态的最直接破坏者——盗猎者,但却在批判开始之前就放弃了批判。而《可可西里,我为你哭泣》在这一点上则真正有了生态保护的意味。同样是贫穷与利益的冲突,索南达杰一开始时也有过迷茫,为了摆脱全国贫困县的帽子,开始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保护与开发并存。可是当他深入可可西里内部看到藏羚羊被害现场的时候,他明白了保护与开发不可兼得,内心的天平彻底倒向了保护,开始真正承担起保护可可西里的责任。这一选择虽然看似不起眼,却是彻底摆脱了“人类中心”,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保护了。即使是风雪之夜,即使是最后一棵树,我们人类也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它者的利益。在这一点上,姜教授走的比陆川要远得多。这启迪我们思考在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21世纪,怎样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与人的矛盾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同样体现得很明显。不管在陆川电影中还是在姜教授文本中,人与人的矛盾都集中体现在巡山队员与偷猎者这两个对象之间。围绕着抓与偷这两种行为,他们展开了生死搏斗,这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身体行为,更是具有思考价值的人性矛盾的斗争。风雪中,继续追赶盗猎分子的巡山队员已濒临绝境:车辆抛锚、汽油耗尽、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队员不断倒在冷枪之下……这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表现出生与死的争斗,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巡山队员在抗争外界的同时也在抗争着内心的矛盾,这是对人性的最大挑战。对于这一点,陆川说:“我觉得可可西里最打动我的,就是这些队员他们的生存,和他们在另外一块土地上的那种挣扎,最能折射去一部分,或者绝大多数中国人现在内心的那种挣扎。”[3]说到底陆川的《可可西里》是一个关于“人”的讲述,是人和人之间的故事。陆川为盗猎者马占林设置的盗猎原因是“原来放牧的羊、马、骆驼都死了”。

姜教授在这一点上则是区别看待了这些“人”。在他看来人与人的矛盾反映在精神层面是面对物欲时人的选择问题,不同的选择代表了不同的生命价值。巡山队员在历经了开始的犹豫和挣扎后,终于做出了决定:“老靳,把那个营业执照收起来,我们不挣这个钱了!”盗猎者在姜教授看来又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可细化为有钱人与没钱人,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没钱人在文本中的代表人物是“小元”们,他们是普通的农民,为了摆脱贫穷不得不冒着生命的危险“淘金”。可是可可西里并非每一个淘金者的天堂,发财的仅是少数金老板,多数的农民只能被无情欺压和盘剥,还有一些在高寒中得肺气肿而死,或者在金头之间争盘子中被打死。可是这些矛盾和死伤却阻挡不了贪欲者进入可可西里,阻挡不了金头和盗猎团伙带领他们破坏河源和对珍稀动物藏羚羊的大肆猎杀。正如索南达杰对金头所说:“你让对金子的贪心,吞噬了农民的诚实。”对“小元”们,姜教授写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对金头,姜教授则写出了他们的贪欲,写出了他们被金钱异化后的丑恶。陆川在可可西里时曾赶上过盗猎分子被抓获,他蹲在他们身边与他们聊了一下午。他们打了700多只藏羚羊,做了很凶残的事,但同时他们都是很简单的人——破衣烂衫,吃不饱饭,被西宁等地的老板雇佣盗猎。这更加证明了人与人的矛盾在可可西里是比较复杂的。美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的现代化问题研究专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曾指出:“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政治、经济……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实现。”[4]这里的“人”指的就是索南达杰这样的巡山队员,而被物欲冲昏了脑袋的金头进与索南达杰的坚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人与社会的矛盾

人与社会的矛盾一方面体现在巡山队员的努力和付出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经济困难,人员不足等,另一方面则体现为社会发展公平公正的原则。纵观影片和文本,我们从中看到的不是繁华的都市、热闹的人群和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而是贫瘠的可可西里带来的风尘和泥土,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基本物质生活保障的可可西里人,以及为了生命存在而不顾一切去偷猎藏羚羊的场面。电影《可可西里》里甚至出现了贫穷且缺乏基本设备和医药的巡山队员为了救伤员不得不违背法律去卖皮子的情景。《可可西里,我为你哭泣》中也出现了农民在去可可西里淘金途中得了肺气肿而死的场面,这些无时无刻不显露着可可西里人的辛酸与无奈。在整个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矛盾显得格外的突出,它显现了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保障制度、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的公正公平得不到体现,得不到维护。矛盾的凸现让我们认识到,在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要更加注重发展公正公平,建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改变广大地区,尤其是可可西里这样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面貌。

通过藏羚羊被猎杀这一事件,对不同的利益群体在面临生存问题时所做的不同选择进行了价值观的比较、分析和无情地批判。在这三种矛盾冲突下,必然有人或物要为其付出代价,日泰队长和索南达杰的死成为了结束这场悲剧冲突的必然结果。就如索南达杰自己说的:“这个地方,不死一两个人是不行的。”他们的牺牲和付出引发了观众进一步的思考,他们的选择给了我们一个清新的答案和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注释:

[1][法]莫林,凯恩著,马胜利译:《地球祖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4页。

[2][3]CCTV东方时空·东方之子,http://news.sohu.com/20041119/n223076622.shtml.

[4][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参考文献:

[1][法]莫林,凯恩.地球祖国[M].马胜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2][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4]肖云儒.对视文化西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5]王宝菊.激情陆川[J].激情新时代,2001,(12).

[6]张炜.融入野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7]李玫.从动物的角色功能看当代电影的生态意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5).

(黄冬林 江苏南京 东南大学文学院 211189)

猜你喜欢

矛盾反思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神秘的汀娜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