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感关系论

2009-01-29周旭东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语感基础知识言语

中学语文教学在由“知识中心说”向“语感中心说”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现象:一种是完全肯定“语感中心说”而彻底否定了语文基础知识;另一种是固守“知识中心说”,极力排除语感终极的教学目的。如何处理好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感的关系问题,是当下中学语文教学首先要端正的理念问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感

(一)语文基础知识

学校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认识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语文知识视野尤为广阔,知、道、智、晓、行相互渗透,兼容并包。由于西方知识观的影响,1904年以来,我国古代并不完整和明确的知识在现代语文教育中逐渐明确和定型。一开始在新式学堂中语文科被称为“辞章”,后来经过了“中国文学”“国文”“国语”的演变,解放后统称为“语文”。名称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不同语文教学知识观的变化,尽管理论界对语文知识的认识表述各异,但总的一致的看法是,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言语知识、语文文化知识。于是在教学上形成了或重视知识,或重视语感,或重视情感的观点。语言知识是指语言学知识,具体指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言语知识是指言语主体知识、言语环境知识、言语作品知识;语文文化知识指语文为载体的文化知识,包括文学、典籍、成语、音韵知识和书法知识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理论界对语文知识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知识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部分是指语文课程与教学相关的诸多学科,是显性知识;第二部分包括两种成分,一是语文教育研究者所持有的属于显性知识的语文知识,二是个人的语文知识,主要指语文教师所吸纳、所理解、所生产的语文知识,往往成为语文教育界行业性的语文知识;第三部分包括两种成分,一是个人语文知识,特指语文教师关于听说读写等的知识,二是隐含在具体的口头或书面文体中的待于听者或读者加以体验性感知、把握的语文知识;第四部分是指学校语文知识,也就是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教材传达的语文知识,二是从语文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在课堂或课外向学生传授的语文教学内容,三是学生所拥有的来自不同背景的语文知识。他进而得出窄式和宽式语文知识的结论。宽式的语文知识是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它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窄式语文知识是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课程层面只包括与语感对应的语识,尽管从学习的结果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既可以是语识状态,也可以是语感状态。王荣生教授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已经从静态走向动态,有了质的飞跃。

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实践层面,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成为规律进行教学的是魏书生,他的“语文知识树”是对学生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总结。他认为初中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和标点八个方面。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关注的是初中基础上的“文”的扩张和深化,即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和写作等的学习。语文知识的视野更为广阔。

当代心理学家安德森从知识的心理性质出发,把人类掌握知识的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语言信息)是关于事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它的基本形式是命题,包括命题、表象、线性排列,图式是其综合表征形式。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智慧技能、运动技能)是关于怎样做事的知识,其包括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和有意识的程序性知识,一般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和特殊领域的程序性知识。

此外,心理学家M·加涅把学生的学习的结果分为五类: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情感态度。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

(二)语感

什么是语感呢?对于语感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完善的过程。

最早提出语感的夏丏尊先生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语感就是对文字的灵敏的感觉。

叶圣陶先生也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

吕叔湘先生在《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一文中认为:“人们常说‘语感,这是个总的名称。里面包括语义感,就是对词语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当然还包括语音感。”这就进一步拓宽了语感的范围。

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较为全面、深刻地指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人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与写的能力。”总之,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刘大为教授从语言的意识心理和无意识心理的对立,以及无意识心理在人的意识活动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入手,认为语感就是我们对语言的无意识,从而在理论上界定和论证了什么是语感。

到底什么是语感,由于出发点不同,目前研究者们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语感的本质应该是:语感是一种能力;语感是在主体的言语活动中产生的;语感由语言知识和心智能力构成,心智能力是语感的核心。它的特点是:语感速度的敏捷性;语感内部结构的网络性;语感的普遍性与个体间的差异性;语感的精确性和模糊性;语感过程的综合性;语感形成的后天性。

二、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感的基础

一般来说,语感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获得。一条是单纯的言语实践。学习者在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直接感受来自言语的影响。当这种影响作用达到某种程度,也就是言语本身的规则终于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它们会自动进行组合、调整,在言语主体内部形成言语直觉结构,语感便自发产生了。

另一条是自觉的言语实践。在学校语文课上,教师既强调学生对言语作品的直接感受,又注意从具体的言语作品出发,相机传授语文知识。即是说,把语文知识作为一种言语规范和成熟完善的经验来指导言语实践,同时也在言语实践中不断巩固语文知识,直至成为一种语文素养。当语文知识不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概念、原理、规则、学说,而是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心理行为模式、一种自动化的心理反应机制时,语感就产生了。

第一条途径,语感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所得,而是在无意识中的自然生成。它的基本方式是试误,通过试误不断修正和强化语感,期间要进行大量的无效劳动,走许多弯路,所以效率极低。这种方式不是在意识控制之下专门指向语感的,可能最终有语感这个结果,也可能没有。生成的语感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或者是粗陋和残缺的。第二条途径,以语文知识为先导,其优势在于有明确的语感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的言语活动始终处于教学目标的监控之下,自觉接受来自各种语文知识的指导、规范和修正,语感生成的效率会大大提高,语感的质量和品位也会随之提升。

可见,以语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不能够也不应该排斥语文知识,所谓淡化语文知识只不过是不要把掌握语文知识当作终结性的教学目标。语文知识不能自动直接转化为语感,但可以帮助语感的生成,提高语感的品位。因此,培养语感必须充分关注语文知识打下的基础,以及提供的前提条件和手段条件。

三、语文基础知识在语感形成过程中起定向作用

人的语言或言语知识一经获得便伴随人的言语活动整个过程,并在人的言语活动中起着定向的调节作用。人的语言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它指向人的言语活动的目标,而言语活动目标的制定须以言语个体当时的活动条件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而制定言语目标的依据就是相关的语言知识,而仅仅制定言语活动的目标是不够的,还须根据言语活动的目标来确定目标所需完成的行为动作,从而使言语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言语对象的变化受一定言语活动的性质制约,而言语个体活动性质的确定、活动程序和活动程度及活动方式的制定,都需要相关的语言和言语知识。因此,语言和言语知识在语感中起着定向作用。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感构成要素之一 ,没有或者缺少言语知识,言语活动就无法定向,也就不可能有相应的言语活动,语感也就不存在了。

四、较高层次的语感有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

语文知识不能自动直接转化为语感,但可以帮助语感的生成,提高语感的品位,相反,较高层次的语感有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感和语文知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断进入更高的层次。

综上所述,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感的基础,并为语感形成定向,语感的增强也有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语感中心说”取代“知识中心论”的今天,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培养语感的重要意义,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语感的培养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在对待语感和语文知识的关系问题上,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任何时候对语文的教学都是有害的。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王松泉.语文课程新理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刘大为.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5]杜草甬.夏丏尊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

(周旭东 贵州都匀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558000)

猜你喜欢

语感基础知识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清律的基础知识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掌握基础知识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