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高必要安贫乎

2009-01-29王胜春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柳先生陶渊明金钱

陶渊明极有自传性质的文章《五柳先生传》,塑造了一位贫困潦倒,却又能安贫乐道的读书人形象——五柳先生。陶渊明在文中借黔娄之妻的话称赞五柳先生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加之在各种教参和教师的讲授中也都是称赞他,而对他的精神没有丝毫的否定,这种称赞便给了我们这样一种思维:五柳先生德高品洁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他能安于贫穷。于是在这里贫穷似乎代表了崇高,代表了光荣。相反的追求金钱与财富似乎成了为人所不齿的行为。这种思维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这种解读将鼓励中学生在意识形态里崇尚贫穷而鄙弃金钱,认为像五柳先生那样虽“环堵萧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能“常著文章以自娱”的人,也潇洒自得。虽物质贫穷,但精神富有,这其实是一种带有欺骗性的误导。一个人在贫穷中能否真正乐道,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陶渊明在潦倒之时的“慌困”之感本身给了我们一种答案。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中不也说:“雅要生活,雅要钱。”没有物质保障的一个人是很难成为精神的贵族的。对于这一点,没有生活阅历的中学生是不会洞悉的。

再说,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也并非以贫穷作为奋斗的目标的。相反,人类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求是人类社会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的最巨大的动力。更何况崇尚贫穷会使一个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大打折扣,因为足够的金钱积累是一个人对生活有精力和活力的保证,是一个人能够充分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基石。正如孟子所言,有恒产者方能有恒心。很难想象一个人连自己最起码的生活都保障不了,何谈贡献?本·约翰逊曾说:“贫穷不仅剥夺了一个人乐善好施的权利,而且在他面对本来可以通过各种德行来避免的肉体和精神的邪恶时变得无力抵抗……它毫无疑问地破坏自由,而且它使一些美德成为空谈。”五柳先生虽德高且有知识,但由于家境的贫寒,他只能隐居乡里,不能让自己的美德付诸实践,不能使自己的知识传播发扬。相反来说,如果他有钱,他对社会的贡献肯定比他饮酒赋诗,借酒浇愁强多了。

谁说追求金钱与品德的修养不能统一?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曾经告诉我们:“众终日做买卖,义不在己为圣贤。”这就证明了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是可以统一的。其次,就西方思想而言,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目的在于追求幸福,而幸福的来源基础就在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满足。”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一书中也指出:“要达到自我实现,就要使得资本能与其传统伦理互相配合。”邓小平先生也说过:“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也不能有穷的所谓社会主义。”今天致福并不是罪过啊!不管在个人人生追求方面,或者是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方面,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其实都是可以统一的。如果说两者不能统一,那不就是诱导没金钱成不了事,没道德有金钱准会坏事嘛!因此,只有在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可以统一的情况之下,我们才能创建一个“富而好礼”的社会。

古代的范仲淹他“位崇禄厚设义田造福族人,以其所入济其所篓”。这难道不是一种追求统一的例子吗?从价值取向上必须告诉大家的是,只有金钱没有道德是人吃人的社会,只有道德没有金钱是饿死人的社会。只有将金钱与道德完好地统一,才能满足物质与精神的需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成功,人类的社会才得以绵延不绝……

孔子安贫乐道,并不是说孔子不要富贵,他要富贵的前提是维护道与仁与义。孔子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的心目中有很高的仁义观念,是他人生的很高的价值。在贫富与仁义不可同得时,他是宁可受苦受穷而也竟不至于放弃仁义的。 但他并不鄙夷财富。也许陶渊明也是,为了谋取糊口之资,他也曾几次走进他很不喜欢的官场,但那里会有辱于他的人格,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不会为财富去放弃对自己尊严的维护,所以他宁愿贫寒而乐道。这才是真正的财富观。

(王胜春 青海省互助县第二中学810500)

猜你喜欢

柳先生陶渊明金钱
你好,陶渊明
再婚老人如何走出金钱的“心结”?
比金钱更值钱的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