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君鹏事件”透射出网络时代教育的使命

2009-01-27张杰夫

中国德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媒介娱乐

我们已经来到了网络社会的一个拐点,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网络媒介都将按照自己的内在逻辑,塑造一个新的世界。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贾君鹏事件”就是一个警示。网络媒介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一、“贾君鹏事件”及各方的反应

(一)“贾君鹏事件”的由来

2009年7月16日,百度“魔兽世界贴吧”中一个“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贴迅速蹿红,短短五六个小时就有390617名网友浏览,超过1.7万条回复,更在短短一天内引来20多万条回复。截止到7月19日14时30分,点击竟然达到惊人的986万多次。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被网友称为“中文网络世界的奇迹”。

然而,随着事件影响的扩大,人们开始表示怀疑事件本身,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栏目、《华西都市报》等媒体揭秘,该事件是一次人为的、有组织、有纪律、有预谋的网络眼球经济的炒作。

(二)对事件众说纷纭

1.温情说。有的网友认为,这个贴子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妈妈”这两个字勾起了大家儿时的温馨回忆,触动了网民最脆弱的那根神经。一位网民说:“当我看到百度这个贴子的时候,我要哭,估计你要笑了。这个世界上,妈妈是最好的。这个贴子使我想起了无锡的那条哺乳期的母狗,我又想起来我的妈妈。一个迷失的孩子,一个在孤独和寂寞的世界梦游的游子,听到妈妈的这声呼唤是多么的温暖……”

2.内心空虚、寂寞说。一位中学生觉得,“大家在网上就是图一个好玩儿,干事情哪有那么多目的和意义”。这可能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单纯想法,很多网民都认为,网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意义的存在。一位网民说:“这么多孩子泡在网上,说明孩子的精神世界很空虚,网游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娱乐……一句呼喊,喊出了千千万万寂寞的灵魂。套用句贴吧的流行语:他们回的不是贴,而是寂寞。”一位学者认为:“这种网络奇迹现象,折射出当代社会主流文化的失守和当代人价值观的沦陷。”

3.“贾君鹏事件”背后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愿意一起来吹这样一个本来毫无意义的网络泡沫?“其实,寂寞是一种病。在当今的青少年一代身上表现为:反智,不愿意关注事物的本来意义和价值;迷茫,不愿意独立思考而是特别乐于从众;颓废,不思进取,且有不愿意长大的‘孩童化倾向。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雷锋可以不熟悉,‘贾君鹏却不能不知道;感恩可以忘却,‘寂寞却不能遗漏。”

以上种种意见,让人感到迷惑,身心健康的青少年在作为先进技术代表的网络世界里怎么变得如此叛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正面对着一幅怎样的世界蓝图?

二、事件原因的深层剖析

(一)急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来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拐点

我们正在经历网络社会两个标志性的转变,一个是“从2006年开始,电子游戏——而不是电影、电视、唱片或其他——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消费量最大的文化娱乐形式,并具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规模”。从2007年起,我国网络游戏营业额已经远远超过电影、电视娱乐的收入总和,而且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83.8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76.6%。预计2013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将达到397.6亿元人民币。”另一个是“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而未来2—3年,中国网民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第三浪”中将迎来井喷式的发展,到2011年达到6亿,网络世界将渐成社会主流形态。6亿的网民,“这不仅仅是一个量变,而将引发一系列的质变”,他们的任何一个行动都可能直接影响社会主流。面对由技术催生而急速到来的网络社会,我们对技术又有多少了解?

(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人类在享用技术带来的种种好处与便利时,也在悄悄地被技术改变与塑造。

1.技术主义认为,技术是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是塑造社会的力量,而且,这种塑造是有指向性和偏好的,因为每一种工具里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偏向,也就是说,它用一种方式而不是用另一种方式来构建世界。从人类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交流媒介对人类发展的影响。(1)人类的言语媒介时代(会话为主要交流形式)曾造就了一批时代的思想巨人;(2)印刷媒介时代塑造了一大批“文化人”;(3)电子媒介(以电视为核心)时代构造了“娱乐大众”;(4)而网络媒介时代又将建构出什么样的人,会是一个将“娱乐大众”推向极致的时代吗?

2.电子媒介(以电视为核心的媒介)的娱乐导向。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家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出版了著名的《娱乐至死》,引起世界震动。电视是人类发明的最有力的交流工具,然而,波兹曼观察发现,电视媒介的普及,造成了“人”的各种改变,给世界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电视不仅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决定我们怎样认识世界。波兹曼认为,电视给人带来了娱乐,却又让人摒弃了思考。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娱乐改变了教育、改变了宗教、改变了政治,甚至,重新塑造了整个社会。可悲的是,“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有学者指出:“这种趋势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信仰的崩塌和民众主流价值观的迷失。”

3.网络媒介比电视媒介有着“娱乐至死”更加优越的环境。在网络上,原本作为道德担保的身体隐退了,人们的网络行为变得越发放纵,从而引发道德的危机。有些可能只是某网友的恶作剧,却被无数网民自发地扩张成网络的“群体性事件”,乃至变成盛大的网络狂欢。全国超过3亿的网民,无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一名网友语出惊人:“众多灵魂的迷失、困惑……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来说,能说是好事情吗?如此现状怎能不引起一个国家、民族的惊悚?”“要想摧毁一个民族,不用什么原子弹了,发明个让人迷醉的游戏,让他们玩儿去吧!”

“贾君鹏事件”“网瘾少年被殴致死事件”等只不过是社会加速朝着“娱乐至死”方向行进中发出的一个又一个信号。

三、面对网络媒介的娱乐导向,

社会做好准备了吗

面对急速驶来的信息社会,面对技术正在重塑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我们社会的反应令人担忧。

1.人类缺乏对网络媒介的认识,麻痹大意。长期以来,人类更关心那些改造自然的技术,而忽视对人与人之间交流媒介的研究。因此,往往在完全没有搞清楚技术的优点、弊病时,就盲目地、放任地将技术引入我们的社会,这是极其危险的。像有些网络游戏,其构建的虚拟世界就是人性中的丑恶的大爆发,而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观念与行为早晚会迁移到现实社会。

人类的麻痹思想还表现在对技术应用的放任态度,其根本原因是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无条件崇拜。波兹曼曾感慨地指出,在唯科学主义上百年的宣传之下,我们往往看不到技术危害的一面,反而还热烈欢迎技术,心甘情愿向技术投降。科学不能、也不应该扮演上帝的角色,技术则更是经常介于天使与魔鬼之间。因而,要去反思,去“瞪大眼睛”看清楚技术成为一种文化时的利弊。

2.人类对于技术是有选择的,但有时会显得唯利是图。传媒研究大师麦克卢汉有一个经典的比喻,将“媒介内容”比喻为闯入空门的窃贼丢给心灵看门狗的一块鲜美的肉,使人类看不到媒介内容的预设——窃贼,这样,窃贼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走进人类的家园。此外,人类对于技术带来的变化,反应往往是迟钝的、被动的,常常是在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后才会有所改变。

3.人们对于网络社会出现的问题只是采取消极的“堵”的办法。与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相比,网络媒介的监管、立法速度都远远滞后,因而一些负面现象——侮辱他人和侵犯他人隐私、网络经济犯罪、网络色情等出现时,我们就陷入了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尴尬境地。我们只能不断地“灭火”,哪里出现问题就“堵”哪里,但这些办法往往治标不治本。

4.教育防线的失守。透过跌宕起伏的网络炒作与新闻报道,“贾君鹏事件”背后的真正问题,是青少年的社会化不良,以及由此透射出的教育失范。面对网络社会的到来,学校教育成了“旁观者”,没有承担起教育应有的培养、塑造功能。家庭承担着青少年社会化的部分责任,成人生活的什么“秘密”可以进入家庭,什么不允许进入家庭,这要由家庭来控制。面对网络世界,家长很难再像对待印刷媒介那样,在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竖起一道高墙,家庭业已成为被技术击垮的一个教育机构。此外,由于利益驱动,社会上的网吧或明或暗地允许学生进入,这里几乎成为青少年可以肆意妄为的“快乐天堂”。

教育历来都被赋予最后的“灵丹妙药”角色,波兹曼在《技术垄断》一书中也无奈地承认,教育是我们应对“娱乐至死”的唯一出路。他认为,现在我们对那些已经被技术牢牢控制的成年人无可救药,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然而,如果教育这道防线也失守了,我们的社会又将滑向何处?

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为1.75亿人,占网民总体的51.8%,可以说,漠视青少年网络生活,放任其发展就是放弃我们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否早一天承担起预知、预防、预设、预建网络社会的责任?

【张杰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学和教育技术的研究。北京,100088】

责任编辑/赵 煦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媒介娱乐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城市老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娱乐眼
基于网络媒介的中医药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努力学,尽情玩
娱乐猛回头,让你乐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