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体.缘象.遵路.明旨

2009-01-27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文学类主旨思路

韩 勇

【摘 要】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面对考生此类试题普遍得分不高的现状,笔者拟从辨体、缘象、遵路、明旨等宏观层面来谈谈阅读文学类文本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辨体 缘象 遵路 明旨

综观近几年全国18套高考试题,不难发现,一方面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各省高考中此类题的得分普遍不高,据统计,该类题的均分不超过50%,对此,教师苦无良策,学生视之为险途。析其原因,一是我们平常的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存在着教考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面对文学类文本我们有些教师苦无良策。笔者拟从辨体、缘象、遵路、明旨等宏观层面来谈谈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方法,着力解决让学生先“读懂”文本,先“入乎其内”,“观其大略”式地把握文本大意。

一、辨体

刘勰说:“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明代陈洪漠曾说:“文莫先于辨体。体者,文之干也,体正而后思宜。”《新课标考试大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提出“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这一要求。基于这一理念,面对一篇文学作品,教师需辨体而教,学生需循体而读。因为不同体裁的文章结构有别,写法不同,用语有差异。文章有体,写文章需先定体,读文章需先辨体。仅以备受命题者青睐的小说、散文来看: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描绘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具体操作为:如果文章的体裁为小说,那么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并以此为核心向阅读思路、设题点、解题方法与技巧辐射,从而引导我们比较准确而又全面地对问题作出解答。学生为解答阅读题而读小说必需精读文章,并依据文体特征而着重关注以下要素:一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二是小说的人物形象,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领悟的生活哲理,而讀者也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三是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决定和影响人物的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同理,阅读散文也必须从它的基本特征入手,而散文的基本特点有: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答题时可有选择的作答。总之,辨体而读,事半而功倍。

二、缘象

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文学忌直白浅露,文学的魅力在于含蓄蕴藉,而含蓄蕴藉除了语言含蓄外,亦可以通过立象来实现。所谓象者,可以是生活事件,可以是身边事物,可以是自然景物,亦可以是人物形象。教师教读,学生自读或为应试而读,皆可以取文中之象来深刻理解文本。文中之象有主次之分,阅读文本须从主要物象入手,然后顾及次要物象,这样才能准确而全面地理解文本。下面以高考题来说明缘象的原则,2008年江苏高考卷的选材是汪曾祺的《侯银匠》,小说中的“象”可以是一系列生活事件,也可以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还可以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小说的主旨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往往就隐藏在这些“象”中,缘象以析旨,方能知作者立言之本意。就这篇小说而言,首先要把握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同时还要区别两个人物形象的主次之分,明写正写实写了谁,暗写侧写虚写了谁,有了对文本中的“象”的这一番思索,然后才能进一步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倾向。因为有“象”,文学可以含蓄。缘象而析,我们才能进入文学的堂奥。

三、遵路

叶圣陶先生:“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章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思路写出来的,读文章也是循着作者的思路读完、读懂文章的。无论是教读文章,还是学生自读文章或为应试而读的文章,我们都必须理清思路,遵路才能识真意。所谓“遵路”,即阅读文学作品,要遵循作者的思路,去沿波讨源,去探赜索隐。我们知道,文章应有“路径”,杂乱无章的思维酝酿不出严谨有致的作品来。而作者的思路,具体到某一篇作品中,就外化为文脉和结构层次。只有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才能理清作品的结构层次,进而体察到作者的创作要旨,领悟到文中的“真意”、“真情”、“真趣”。眼下的阅读教学,过于凸显人文性,一些常规而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比如文体阅读法、思路阅读法、品味语言阅读法等反而弱化了,一定程度上虽然使学生在人文精神上有了提升,但是却使学生丧失了最基本的阅读能力,面对一篇作品往往无从下手,无所适从。基于教师须遵路而教,学生须遵路而读。古语:“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是阅读的第一步,是现代文阅读中整体领悟能力的体现,也是对文章进行宏观把握的关键。文章读不懂,往往是思路不清,那么,怎样理清思路呢?我们需视文体而定,文体不同,往往思路有别。但是,抓关键词、段首句、议论性的语句以及归纳段意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四、明旨

“意犹帅也”、“旨戒杂”说的都是指文章要有一个集中、鲜明的意旨。一般说来,文学类文本的主旨比较含蓄,很少直露,阅读时,需要我们探幽发微,揭示出文本的主旨,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阅读一篇小说或散文,概括主旨,这是基本的要求,是高中生必备的分析综合能力。一般来说,文学类文本的命题遵循“中心辐射原则”,即命题人在命题时首先要吃透文本的主旨内涵,然后在文本主旨的统帅下命制题目。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我们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必须对文本的主旨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把握,否则,那只会误读或曲解文本。那么,怎样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呢?笔者以为把握文本主旨要在总观全文的基础上,关注重点语句(中心句、观点句、总结句等)以及重点段落,分析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构,体察文中别具意蕴的形象,剖析那些特殊的表现手法等。同样,以高考卷为例,2009年天津卷就考查了对文本《老屋》主旨的把握,题目的设置是要求从关键句以及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分析文本的主旨,关键句是“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出自文本的第6段,而第6段恰是文章的分水岭,把握好这一段,再联系全文即可归纳出文章所反映的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巨大变化的主旨,也可以总结出变化前后所使用的对比的表现手法。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素养。本文仅从辨体、缘象、遵路、明旨等宏观层面作了一些粗浅的解读,试图以“辨体、缘象、遵路、明旨”为抓手,让学生面对文本时,能“采其大旨”式地对文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有了这样一个基本正确的认识,然后再从语言、手法等微观层面作进一步的分析。只有宏观、微观有机结合,可能才能真正读懂、读准文本。

作者简介:韩勇,江苏省江都市大桥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文学类主旨思路
主旨大意题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读练结合,读写交织,读悟贯通
年度图书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
新课改后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
我的思路我做主
办手抄报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