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009-01-22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3期
关键词:校报受众

张 波

校报作为平面媒体的一支,在如今的宣传领域正逐渐显现其重要性和独特性。同时,校报作为学生身边的媒体,可以和学生更好地交流,为学生搭建信息平台,正确引导学生与社会曲线沟通,直线“取经”。

校报是作为党的喉舌出现的,从党组织的立场、视角出发去传达声音。可是,大多校报的新闻表现形式过于单调,多以公文式的新闻报道或直接生搬硬套会议稿为主,腔调居高临下。僵硬而缺乏生机。内容上的单调、报道方式的贫乏和读者意识的缺位等因素制约着校报向更高档次和品位迈进。此外,校报从依靠党委变成依赖党委;从接触公文变成依赖公文;从依靠校内资源,变成自闭新闻眼,新闻视野局限在狭小的校园;从习惯于小的版面和版数,变成习惯了较低水平的制作。

任何媒体的生命力都是受众,报纸之于读者,广播之于听众,电视之于观众。争取读者。获得读者认同才是校报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校报的受众一方面来自校行政部门,另一方面来自在校师生。受众所关心的问题。才是校报最应该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大学党政工作繁杂,领导关注和指导有限的现实情况下,应当使管理层“被动”重视校报,做好校报,体现自身价值。以下笔者将从三个角度谈一下校报存在的问题和本人的一些建议:

校内新闻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旧习惯、旧观念的影响,现在仍有不少人认为校报只是学校领导和机关作批示后“上情下达”的工具,是一种公开的“红头文件”,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支配下,校报上读者普遍关心的事自然难见,而一些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则占据了较大的版面。难道此类报道真的值得大写特写吗?要办好校报,真正赢得受众,首先要破除这种片面理解机关报的旧观念,把校报看成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报纸,遵循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把一张真正吸引人并且能够吸引不同的人的报纸奉献给读者。

新闻是人类生命鲜活的本真状态的呈现;是心灵沟通的有效手段:是现在进行时态的“史记”;是一种社会批判工具。从这个层次上诠释新闻是相当准确的。“真、善、美”受到人类的共同追求,新闻的本质也在于此。受众阅读新闻,正是对“真、善、美”的渴求和辨析。对“假、恶、丑”的鄙视和设防。校报的受众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他们对“真、善、美”的渴求尤为迫切。无论是学校的行政部门,还是在校师生,他们也是受众。也希望了解到真实的、积极的、健康的新闻及权威的评析。正是基于这种传统的意识形态。才影响了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批判工具的职能的发挥。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在不断地批判自己的学科并改进和创新的人。正是由于一代代的智者负责任的对社会永不停歇的质疑和批判,我们的社会才得以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而据笔者了解,大多数校报上的新闻并不涉及批判。反面的、消极的事实不为人知、凤毛麟角、不让“出头”,一些“假、恶、丑”的“隐瞒”。使得高校的问题得不到发现,更别谈如何解决了。可这种“孤芳自赏”式的新闻报道是有可能成为高校发展隐患的。校园虽是一片净土,但是由于各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共存。所以净土上也难免有污点。笔者认为要建立和谐文明的校园。校报任重而道远。在传承优秀校园文化的同时。要敢于揭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史鉴。校园新闻不但书写着现在,更重要的是为未来提供经验教训。

我们还经常看到,校报上的新闻往往只是对有价值的事实的捕捉,而对隐藏在事物表象深处的本质和规律的挖掘是极少的。新闻事业不是发布新闻公告,不是罗列互不相干的各类事件,新闻事业是要把一些事物的相互联系告诉读者,记述过去事,预见将来事,否则新闻报道便成了对各种事实的简单复述,那样的话,全世界有一家媒体就足够了。在新闻实践中,成熟的媒体都重视对新闻事实的本质和规律的挖掘。这主要体现在新闻言论上。一篇言简意赅、人木三分的言论对读者的引导和教育意义远大于只对表象报道的新闻。所以各高校校报要重视言论新闻,力求以言论指导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乃至高校办学的定位及理念。

文艺副刊

校报文艺副刊板块主要由文学和书画作品组成。在征稿时,对作品的基本要求是思想内容积极、健康、向上,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大多数人把它简化为“家乡情结、校园美德”。作品千篇一律,少有创新。而且还有不少文章保持着“高考作文”的风格,可读性较差。马克思指出,创作主体“有权利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创作主体不同,其作品便会存在着方式上和本质上的差异,或豪情奔放,或婉转细腻,或悲伤无奈,或雍容华贵。创作主体有责任通过文艺创作和文学评论,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历史的全面进步和人的道德情操与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优化。

高校是文化家园,校内可谓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我们的报纸要为德才兼备的人提供展示自身研究成果和生活学习心得的平台,让思想成果和科研成果尽快授之于众。这方面的工作量实际上是很大的,需要细心观察搞调研,要视野开阔,更要主动联络能人,接近他们。我们轻工业学院校报在这方面是不遗余力的。我们不但结合每一时期的宣传工作要点,而且对每一时期的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德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大力宣传。特别是对科研和教学方面工作的进展和深入的报道是不惜版面的。

对校报主体的分析

上面是就校报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对校报客体的分析。同时笔者认为,办好校报,必须对校报主体,即校报记者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深入分析。

高校校报记者直接影响到高校校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新时期办好高校校报,更好地为高校办学服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高校校报记者学历水平相对偏低,学历层次不高,加之多数为“半路出家”,队伍中很少有新闻专业毕业生,他们信息技术掌握不够。与现代传媒的高效化、数字化不相适应。此外,高校校报本来就人员少、任务重、工作繁杂。全国1000多家校报。全部工作人员只有5000人左右(包括兼职),平均每家校报只有不到5名记者(编辑),绝大多数校报记者集采、编、校、发行于一身。一个记者(编辑)要负责从规划、选韪、采访、组稿、编辑、画版,直到校对、发行、发稿费等全部事务。工作繁忙压力大,学习和研究的时间自然减少,这样一来其业务水平很难提高。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校报新闻工作的规范、提高与未来的发展。

据了解,不少校报针对这种现状,在学校成立了校报记者团或通讯组,其中的成员由在校学生组成。新鲜血液的注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校报任务繁重、工作复杂的问题,而且在文字采编方面日趋丰富,信息也多元化而且对学生的需求有了深入的了解。但又不得不看到记者团或通讯组成员的新闻、文化、艺术修养与实际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缺乏专业的知识理论,进入校报只是基于自身的文字兴趣,或只为圆自己的“记者梦”,所以往往不具备一名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感和基本素质。

笔者认为,校报在选拔人才时,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其次要对入选人员进行专业的不定期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理论知识和道德修养;而后在实践工作中。学校应多关照他们的生存环境和改善他们的待遇,提高校报工作者的积极性。在看到校报存在的一些问题时。同时也不能否认校报的优点。校报有明显的优点:不以盈利为目的,没有虚假新闻、低俗新闻、有偿新闻和广告,危害新闻界的“四大害”在校报界不见踪迹;目标受众明确。内容贴近受众生活,易于接受;人文和学术气息较为浓重,能拓展受众的知识面。

夯实基础,比肩前沿。新时期高校校报仍要以扬弃的姿态对待办报;以学生易于接受和消化的方法引导舆论;从传播和接纳信息双方最需求的点去深化沟通:通过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师生素质;从实际出发。真实地展示学校形象。

编校:杨彩霞

猜你喜欢

校报受众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校报生存浅议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
高校校报在媒体融合中的功能与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