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扩版的亮点与改进空间

2009-01-22任孟山王卫明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3期
关键词:版面民生报纸

任孟山 王卫明

摘要:人民日报新近扩版不仅是人民日报历史上的大事,也是当下中国媒体界的大事,它表明作为国家最为重要的媒体之一,人民日报正在观念层面与操作层面回应当下的时代要求。从扩版之后的人民日报来看,这次扩版效果明显,但也还存在继续改进的空间,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人民日报扩版亮点改进

经党中央批准,《人民日报》2009年7月1日起由每天16版扩至20版(周六、周日仍为8个版)。这次扩版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步骤。是满足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读者期望人民日报办出时代特色、扩大报纸容量的实际行动,也是人民日报献给党的生日礼物。

从扩版之后的《人民日报》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人民日报》扩版的目的和诉求。整体来看,扩版之后的《人民日报》。不仅增加了信息容量,而且在逐渐提高文章质量:不仅在优化内容方面得到了提升,而且也在文风改进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扩版之后需要继续调整改进的空间仍然存在。

亮点评析

新推出的社会建设新闻版(版名是“社会”),是其最大亮点。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谢国明做客人民网时说:“这次扩版有不少新的板块。比如增加了社会建设新闻版。之所以加这个名称是因为我们想避免一些误解,因为一些都市日报有一些社会新闻版,比如说社会上的刑事案件之类的,我们的社会建设新闻版主要是十七大讲的社会建设。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方面的内容。”

从该版刊登的内容(主要反映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环保生态等社会建设领域的进展)来看,此版面确实有别于都市报、晚报的社会新闻版,有党报特色和民生情怀,符合《人民日报》作为执政党机关报的定位和功能,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需要和群众的期待。体现了该报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按照该版“创刊号”《致读者》(《人民日报》2009年7月1日第12版)的说法,社会版的栏目中,“民智”刊发权威人士的观点见解,着力思想和前瞻:“民生观”刊发民生热点评论,传达本报立场;“民声”反映基层群众呼声。力争做到“察民情、舒民心、解民困”;“民生一线”通过调查性报道,深度挖掘、还原新闻真相,开展舆论监督;“众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小人物”映照大时代。

7月1日和2日持续关注的高考方面的问题,则体现了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时效性特点。同时,7月1日和3日分别发表了以“民生观”为栏目名称的文章,分别是《让他们喘口气儿》和《臭水达标羞了谁》,前者是配合当日高考方面的新闻所发,后者是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报道有感而发。在此,有两个方面的进步需要指出:其一,这个新开办的栏目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其二。文风有别于社论、人民论坛等《人民日报》已有栏目,更加注重贴近群众话语,少了专业词汇和宏大叙事,多了俯下身子的家常叙事。

除此之外。作为“社会建设新闻版”的延伸与深化的“民生周刊”,则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扩版之后的《人民日报》对民生问题的深入关注。7月2日、9日与16目的民生周刊分别关注的是经济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并且都在“民生·民声”栏目配发了相关评论,使得新闻与评论之间的配合。在事实与深度的平衡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新推出的民生周刊,进一步拉近了党报与“群众”、“生活”、“实际”的距离。《人民日报》在《敬告读者本报今起扩至20版》中说:“这次扩版我们将在‘三贴近和办出特色上狠下工夫。”《人民日报》此次扩版新推出的民生周刊,就是在“三贴近”上狠下工夫的版面。

据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谢国明介绍,民生周刊“主要是关注老百姓关注的一些问题,是我们‘社会建设新闻版的一个延伸和深化。我们还会推出一些关于普通人的报道……我们考虑推出报道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命运转折这样一个栏目——‘人生在线栏目,我们想为普通人在人民日报开辟一席之地”。

以2009年7月9日第18版的民生周刊·百姓生活版为例。刊登的文章就很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的还有比较强的服务性:《炎炎夏日,快乐生活》关注上网笔记本电脑的“秘密”、空调的能效等级、暑期游、健身(运动场所),《“百姓招标”:给服务插上网络的翅膀》关注的是百姓生活中的新时尚,《专卖店未必“专”消费者须留意》、《我们还要消费什么》、《箍桶匠》则是提醒或警示。2009年7月16日的民生周刊,关注的是“农民工高温下戴着三层手套的手”、“就业见习”、“面对甲感暑假咋过”等问题,无不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稿件。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有助于生活品质的提升和生活秩序的设计,是人们所关注和需要的民生新闻。但同时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还存在很大差别,对于处于底层社会的新闻关注,是作为党报应该体现的必备内容。

改进空间

对比扩版前的版面。不难发现,本次扩版,除了版面数量有明显增加外,变化并不是很大,谈不上是轰轰烈烈的改扩版,不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创新。但可以定义为“一次循序渐进的局部创新、碎步前进”。

考虑到人民日报的特殊性,这样的改扩版当然可以理解。但考虑到人民日报的传播效果,考虑到广大群众对这份报纸的感受和期待。考虑到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需要,人民日报显然不能“停止进一步的创新和改进”。因此,有关方面有必要继续关注“人民日报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创新”这个课题。

版面布局可以更加紧凑一些。《人民日报》扩版后的版面布局,相较以往虽有调整但变化不大,在以下两个方面似应调整:其一,理论版是党报的特色版面,虽然如此,它毕竟不是新闻版,其位置还可以向后调整一下;其二,有些版面可以整合得更紧凑一些。比如7月2日,国际版、国际副刊、国际周刊同时出现,但未整合在一起,中断而不连续,显得有点支离破碎。同理,文艺评论版、文艺作品版,应该和副刊版整合在一起。

从新闻传播规律来看,信息规模是让读者能够产生触动的重要方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都市类报纸在新闻发生之后喜欢做几个“专题”版面的原因。既然《人民日报》在相关主题上具有这么多版面,就应该有适当的包装,使其产生类似于“集束炸弹”的效果,在相关主题的版面规模上产生气势。

文风改进不明显,仍需调整。《人民日报》在7月1日《敬告读者本报今起扩至20版》中说:“不仅增加容量,而且提升质量;不仅优化内容,而且改进文风。”从

扩版之后的版面来看,虽然在民生周刊等版面出现的小评论文章,其文风有所变化,但是,新闻版面的报道文风没有大的改进,无明显提升,依然沿用的是老样式、老套路,与“三贴近”尚有距离。而且,讣闻报道的时效性、可读性,会议新闻、领导人活动新闻的改进,没有明显表现。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具有吸引力的文字,才有更大的可能来说服读者。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文风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它是事实与思想的表现形式,但是形式的变化会使得事实与思想的传递更有效果。都市报或者说具有市场倾向性的媒体,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其文风:没有架子,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为了有效地传播信息,党报也需要在这方面力求得到实质性改进。

言论方面应该有所调整。《人民日报》在社评、人民时评等言论栏目上的口碑很好,而且,在很多版面都配有相关的评论,整体而言,言论的总量也不算少,但是,《人民日报》一直没有在开设专门的评论版面上取得突破。不知道其原因是不是理论版面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评论版面的必要性。

综观发达国家的报业史以及当今世界的重要报纸,不管是《纽约时报》,还是《华尔街日报》,都有评论版面,而且还不止一个。不仅如此,即使在当下中国的报业市场上。都市报以及很多杂志,都开设有相关的评论版面。特别是《南方都市报》开风气之先以后,全国各地的报纸都有专门的评论版面。如果从北京市面上的报纸来看,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有评论版,《新京报》还专门推出了“评论周刊”。其中不仅具有来自专家教授的理性声音。还有来自普通民众的草根言论,而且也有网络评论的专门采集。以及对重要官员的时事访谈。

因此,无论从言论竞争的舆论调控角度出发,还是从反映普通大众的各种诉求角度出发,《人民日报》都应该整合资源,开辟专门的评论版面,让各种声音在同一个版面集体呈现。这符合当下社会多元化的现实,也符合言论平衡的新闻规律。五色杂陈,方能体现这个社会的多姿多彩。如此,《人民日报》作为最高级别的党报,一方面可以起到上传社会言论、让高层领导把握社会心态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此来调控舆论,做到在重大事务上的“不失语”,而且,让各种社会人士发言而不是报纸内部人士发言,会使得言论更具有亲近性和公信力。

关于其他细节的改进。供稿者和编辑者,须改善采写思路;增加基层、普通民众的发稿量;增强可读性,增加细节、直接引语;多作平衡报道,以便增强有关宣传报道的说服力;公布更多栏目的投稿邮箱,让群众参与;杜绝摆拍性图片(如2009年7月2日第一版刊登的女兵图片)。

新闻报道在关于个人隐私方面的信息公开要有所警惕,例如2009年7月4日第5版的《吴大观日记、学习笔记摘抄》,因为日记内容是个人隐私,一般不宜公开,如果公开,需加写“编者按”,说明已经得到作者或授权者的同意。

增加理论版的信息量、缩短理论版文章的篇幅(可有可无的论证和毫无新意的套话,不予刊登)、降低在理论版发表文章的级别门槛:增加文艺评论等版面的图片刊登量;增设专门面向青少年读者的版面;对开版面改为四开,至少在周末改为四开。

关于这些细节的改进,是一个连续性过程,它需要在将来的时间中不断打磨。它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特别是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发出后,会得到来自读者的反馈。报纸需要及时调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流行语,可能并不适合《人民日报》这样立足高位的报纸。但它还是能够提醒新闻工作者将《人民日报》打造成一份不仅宏大而且精致的报纸。

结语

这是一个媒体的时代。

虽然它并不是完全属于报纸,但是报纸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从新媒体兴起之后的历史形势和发展趋势来看,纸质媒体所承担的功能,主要不再是信息的提供,而是深入报道的展示和深刻评论的呈现。因为,其迅捷程度远不如新兴媒体,但是,新媒体阅读中的碎片化意味着纸质媒体这种传统方式仍然具有极大的存在空间,它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为系统、更为深刻的思想。

这是一个媒体变革的时代。

不论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变脸”,还是《人民日报》的“变脸”,都说明作为国家最为重要的媒体机构,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在世界舆论格局中占到重要位置。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讲道:“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我们的媒体正在为此加快变革步伐。《人民日报》的扩版是其中的重要步骤,因此,如何做到精益求精,使得各种改进符合形势,符合新闻传播规律,从而完成自身的使命,将是《人民日报》的一个持久性话题。(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党报传播的实务创新》(08TW16)的阶段性成果)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版面民生报纸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