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人才思想之综论

2009-01-20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论语君子孔子

符 瑾

摘要:孔子思想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人才思想更闪现着智慧的光芒。孔子育人之说,尚贤之说对现世仍有巨大的启迪意义。鉴古知今,追寻先贤的足迹,让我们徜徉在伟大的思想海洋中汲取营养。关键词:孔子人才思想

0引言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朵鲜艳的奇葩,那就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学者——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相——孔子和他后继者们所形成的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享儒术”后,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2000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儒家思想内容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乃至影响很深,而被后世尊称为圣人的孔子的人才观更是其政治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所处的年代是春秋末期,他提出的政治主张有:正名、德政、克己、复礼。

“正名”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君、臣、父、子都应名副其实,各自都按其等级名分的要求行事。

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复礼”,主要是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制作礼乐的周公,他崇尚“王道”治天下,但他不是简单要恢复周礼,而是主张采取各代制度之长。

在孔子的观念中“名”与”礼”都是有相互界限的,他说“夫礼,天下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是日侵官。”

孔子主张统治阶级要施行“德政”。“为政”篇中首先就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即说明君主遵从德政,民众就像众星捧月一样。

“克己”主要体现在品德的修养上,同时为了“复礼”的目的,他又提出“仁”以调整伦理关系,来规范贵族们的言行,和谐同志阶级内部的关系,<论语>中诸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孔子思想的具体写照。

2孔子对人的五层次说

子曰:“入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也就是君王若能清楚地分辨五类人(五个层次),那么长治久安的统治艺术就全明白了。

孔子的五层次人说是站在道德层次上对人的评价,即按品行等级估量的。

所谓庸人,内心深处没有任何严肃慎重的信念,为人处事从不善始善终,满口胡言。交友三教九流,唯独无品学兼优的高人。见小利,忘大义,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迷恋声色犬马,随波逐流。

士人:虽不能精通天道和人道的根本,但向来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各种言行虽不十全十美,但有值得称道之处。思想明确,言语扼要得当,做事有根有据,犹如人的生命和形体一样和谐统一,此类代表就是一个人格和思想非常完善、独立的知识分子,外在力量很难改变他。

君子:说话诚实守信,心中对人不存忌恨。秉性仁义但不向人炫耀,通情达理,明智豁达,但说话不武断。行为一贯,守道不渝,自强不息。在别人看来,平平常常,坦坦荡荡,并无特别之处,然而要真正赶上他,却很难做到。

贤人:品德合于法度,行为合于规范,其言论足以被天下人奉为道德准则而不伤及自身,其道行足以教化百姓而不损伤事物的根本。

圣人:自身的品德与天地自然法则融为一体。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彻底参透,与天下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大道拓展成自己的性情,光明如日月,芸芸众生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见到一点,也不能真正了解其德性的际涯在哪里。

孔子的五层次人说中提倡“君子”,崇尚“圣贤”。他影响到了后继者们的言论和思想,如我们熟知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等等主张都是被后世学者当作为人处事和安身立命的行动指南。

3人才培养的目标

3.1以德为先《弟子规>中第一句首先就引用<论语·学而>中孔子的话:”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儒家将品德放在人才成长、培养的首项。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思想和言行。《论语·里仁》中就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孔子还告劝子夏要”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并且指出“君子道路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并告诫世人:“不患无位,患己不立,”说明一个人处事不怕没有地位,害怕的是没有品行。

3.2全面发展的人才孔子一生无人常师,先后向多人求学,所以学问渊博,但由于在政治上的失意,使他首开私人聚徒讲学之风。春秋时期随着贵族文化和教育垄断的打破,从而使“文化下移”。孔子顺应潮流,以诗、书、礼、易、春秋和六艺科目教授学生,门下弟子三千,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通才(通六艺者)就有72位贤人。孔子说:“六艺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导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意思是说六种文史著作的内容虽然不同,但教育人,讲求政治的目的是一致的。《礼》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乐》培养平和纯洁的心志,《书》指导为人处事,《诗》用来表达情意,《易》用预测种类的变化,《春秋》用来明辨道义。“孔子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君子。《论语·述而》中就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3.3“学而优则仕”孔子很明确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以政用。“学也,禄在其中矣。”“出则事公卿。”等等都说明了孔子的主张和对弟子们从政的期望。首先他本人就曾作过“秉田(专管放牧)”、“中都宰”、“司空(管理工程项目)”、“司寇(掌握司法)”等官职,后因政治抱负落空,便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政治人才,以从政来贯彻自己的政治主张,从而达到改良社会的目标。孔子周游列国时就梦想“如有用我者,当其为东周乎!“圣人修备以待时也。”《论语>中他与弟子们多是讨论从政问题的,对子路、子贡、冉有的政绩表现也多有评论,并告诫学生们“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4培养方法与方式

4.1“有教无类”孔子的弟子中出身贫富贵贱各种层次的人都有。有出自“鄙家”的子张,有“单食瓢饮,居于陋室”的颜因,有终身“空室蓬户”的季次、原宪等等,孔子不拘一格,都将他们教育为贤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孔子的弟子有一个叫仲由(字子路)的,这个人本来很粗野,喜欢逞勇斗力,气性刚猛爽直,头上插戴着公鸡羽毛;身上佩挂着公猪的牙齿,还欺虐过孔子。于是孔子就陈礼乐慢慢来诱导他,后来子路经受了感化,穿儒服,备礼矢志,通过引荐请求做孔子的学生。

4.2“因材施教”《论语·先进》中描述“从我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予赛、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孔子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特点以不同教育方式。针对仲由和冉求的不同性格,对同一件事孔子采取了截

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他的学生公西华百思不得其解。孔子解释道:“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由于冉求生性畏缩多虑,故而要激励他;而钟由急切好表现就应该压压他。孔子还勉励子夏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

4.3启发式教育《论语·雍也》表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对学生思想从不压制,而是根据事物不同的情景、时机、态势认真分析、推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颜回评价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诸多论述,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5尚贤思想

5.1全面发展的君子孔子历来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包括文化、伦理、德行各方面。《论语·述而》中讲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德与才的关系上,德行最重要。在《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概念都是道德层面上讲的。君子应该道德纯备且又多才多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应可以弗畔也夫。”(雍也),君子就是要成为“志与道,据于德,依与仁,游于艺”全面发展的人才。

5.2考核方法对于是否是君子、人才,孔子从不按众人的好恶评判,而是在实践过程中“揆德“。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不如乡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在《论语·卫灵公》中解释道:“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而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应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5.3举贤才孔子主张国家用人必须“举贤才”,因为“修废官……。举逸民,天下之人归心矣。”举贤是由执行者“自上而下”荐举。大臣知贤不举,埋没人才,就是“窃位”。他批评鲁国执政者藏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同时称道鲍叔,认为荐贤是高尚的美德,因为“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5.4“知人善任”《孔子家语》:“昔日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然后用天下之尊以尊之,则天下理也。”此语表明君王一定要对普天下的名流贤才了如指掌,不但要知道他们名声好坏,并且要知道品质优劣,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授予他们相应头衔,使他们显得尊贵荣耀,这样以来天下就好统治了。《史记》描述:田常正想在齐国作乱,移兵攻打鲁国,子路、子张、子石都请求前去救鲁,而孔子只同意子贡前去,结果子贡“一出”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破坏了吴国,强大了晋国,而越国也称霸了。在十年之中五国的力量、情势各自都发生了变化。为了达到“知人知自又知心”,孔子在教导弟子和判断人才标准时提出“六蔽”,“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智)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所以知人才能善任,因为知人是举才、用才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在孔子的人才思想中还有诸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教育弟子事有道之君,事无道之君、助纣为虐、怀恋禄位是君子的耻辱,要求”从道不从君”、“帮有道,则仕;帮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危帮不入,乱帮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6孔子人才思想的局限性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其时大国间正忙于争夺霸权,而小国又面临着被吞并灭亡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处在极其动荡不安的变革之中,而孔子竟对诸侯讲远古唐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仁政德治,显然与当时是格格不入的,很难被重用。孔子是历史产物,他的人才思想受当时历史政治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保守的政治倾向,使他人才思想带有局限性,如强调“尊尊”、“亲亲”的礼制与“举贤才”之间矛盾:在人才标准上过分强调道德修养,不是德才并重,而是以个人修养做好成才的出发点,即“行有余力,则学文,以至形成儒家思想所谓成才入仕层次台阶:正心、修身、齐国、治国、平天下。”

纵观孔子的人才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局限陛,但其中的积极价值对当今仍有巨大的启迪意义。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毋庸置疑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汲取古代先贤优秀思想文化中的精华,以通达的大智慧行之践之,以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论语君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