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数学教学增加点“附加值”

2009-01-18程建华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11期
关键词:附加值数学生活

程建华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曾对两百名中小学数学教师以及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进行过一个调查,问题是:当你看到“数学”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调查结果是76%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计算、公式、法则,20%的人想到的是烦、枯燥、没意思;只有4%的人回答数学有趣、有用,能使人聪明。调查的不是普通公众,而是中学教师和大学数学系学生,一辈子都要用到数学的人和很可能一辈子都要用到数学的人。

教师尚且如此,学生更不必说,我们的学生学习数学不是因为感觉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而是因为迫于教师、家长、升学的压力。我们的数学教学,让学生感受不到价值,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那么数学的教学应该关注点什么?如何给我们数学教学增加点“附加值”呢?

一、展现数学的魅力,突出趣味性——“数学好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如:“找规律”的教学。一教师巧妙地由“幸运串串烧”引入,让学生猜猜第2串“幸运串串烧”下一朵花的颜色,以此引出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用一句话“同学们喜欢规律吗”组织学生进入挂满灯笼、彩旗飘扬、小朋友在开心做游戏的活动场面,学生学得十分投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还创造了有规律的掌声,摆出了有规律的学具,展示了有规律的动作,最后师生一同欣赏了生活中时时处处可见的规律:不同颜色的五角星,不同形状的图形,街道两旁的绿化带,精心编织的手镯,小朋友衣服上的条纹……

可以说,教师这节课不仅是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创造规律,更是在教会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在玩中质疑,在玩中释疑,以获取知识。

二、体现数学的来源,突出现实性——“数学好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有应用价值的数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所以新课标很强调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孩子身边的社会现实出发,接触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与物。

如:《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教学。

[片段一]

师:都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善干观察。今天我就要看看谁的眼睛最尖。(出示图片,上面有一点点黑色图案)

师:这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蟑螂,因为它黑黑的。

生:我觉得是铅笔盒,因为好像还有点黄的颜色。

师:再看看。(出示一架钢琴的侧面)

生:是桌子。

生:是木头,好像一大块。

师:再来看看这个物体的其他面。(出示钢琴的背面、正面)

生(齐喊):是钢琴。

师:看来,观察物体只看到一部分或者一个面还不行,否则就要闹笑话了。

(生齐笑,教师引出课题)

[片段二]

师:我们今天要观察的第一个物体就是老师——我,认识一年多了还熟悉我吧!(边说边走到教室的中间)

师:说说你们打算怎么观察我。

生:我能看见老师的前面,我从前面观察老师。

生:我只能看见老师的后面,我要从后面观察老师。

师:那我们就按座位分组观察老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想一想,别人看到的,你有没有看到?

生:我看到老师的眼睛。

师:你看到老师几只眼睛?

生:两只。

师:那后面的同学有没有看到老师的眼睛?

生:没有。

生(左边):我看到一点点,我看到老师的头发。

师:呵呵,那你有没有看到老师的后脑勺?

生:有。

师:那前面的同学呢?

生:……

师:许多同事都夸奖老师的衣服很漂亮,给老师拍了照片,可都只拍到老师的一个面,想看看吧!(出示四张侧面的照片)

师:这个长方体的盒子当做是老师的身体,你能把这四张照片贴在这个长方体上吗?

将数学问题还原成生活问题,学习的重点也在不知不觉的谈话观察中被掌握,学习难点也在体验中较为容易地被克服。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每个孩子对此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所以我们的课堂一下子就变成可以让每个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学生少了平时的束缚,大大提高了观察的主动性,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简单有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不仅好学,而且有趣。

三、凸显数学的功能,突出应用性——“数学好用”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以往的教材专门安排了应用题来密切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是适得其反,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现象,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是以往应用题的取材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本身的现实意义。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意识观察生活、认识世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亲历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生成生命的智慧。

如学生认识了1-100的数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证明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一个知识。结果学生的汇报丰富多彩,让人耳目一新。

生:我从1数到100,数给妈妈听,妈妈说我数得真棒。

生:哥哥在跳绳,我帮他数,从1数到100。

生:我从家门口走100步,走到××商店。

生:我到电影院去,数了一数,发现里面的人数比100还多。

生:妈妈陪我上街,我们站在路边,数完100个行人就回来了。

生:我和姐姐一起拍球,两人各拍了100下。

生:我听家里小闹钟滴答的声音,听了100下。

生:(拿出用线串好的漂亮的贝壳)老师,我这里有100个贝壳。

生:(提着袋子,吃力地走向讲台)老师,我捡了100个小石头。

“100个小石头”,走向生活的真实在这里培植:“100个贝壳”,潜心执著的意志在这里生成:“100下滴答声”,唤醒了洞幽察微的睿智。在这里,抽象的数字被幼小的心灵描绘得色彩

斑斓,数学知识的魅力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一种真实,感受到数学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好用。

四、彰显数学的价值。突出人文性——“数学好美”

数学教学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新课标中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后的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这种由侧重“定量评价”向侧重“定性评价”的人文化转变,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成长的快乐,欣赏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的成长历程。

如:《8加几的加法》新授后,课堂出现了如下一幕:

师:你们还会算哪些“8加几”的算式?

生1:我会算8+8=16。

生2(立即大声反对):不!8+8=17。

(众生哗然,都说“错了”。生2黯然失色,满脸通红,嘴里嘀咕着:早知道就不说了……)

师(微笑):大家先别急,说不定这位同学有什么新发现,听听他怎么想的,好吗?

生2:昨天我计算9+8=口时,不是说过9向8借1来凑10吗?计算8+8=口时也一样,8向另外一个8借1,另外一个8就剩下7,不就等于17了吗?

(哦,原来是受“9加几”算法的负迁移影响。找出了症结后,教师把生2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让大家了解错误原因,也让生2明白自己的疏忽所在,最终算出了正确答案,教室里又回归了平静)

师:通过刚才的争议,同学们都明白了计算8加几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8和2凑成10进行计算……

(师话音未落,生2又激动地站起来发表意见)

生2:我明白了,计算8加几就拿2凑成10,以后计算7加几就拿3凑成10,计算6加几就拿4凑成10……这样计算快多了。

(生2语速之快,观点之妙,令全班同学刮目相看)

这个案例吸引人的,不是精妙绝伦的设计,也不是精彩纷呈的互动,而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一个人文侧面。这个侧面所昭示的是,教师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尊重孩子的“未成年状态”!当然,民主共享中教师并没有忽略自己的教育职责,而是以建议式的口吻给予孩子一个悠长而含蓄的启示。正是有了这样人文性的包容与点化,学生才愿在数学课堂中自由地伸展,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与美。

有一位专家曾对三维目标作了形象的比喻:知识与技能是旅行所要到达的目的地,过程与方法是选择达到目的地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旅途中所欣赏到的美好景色,即旅途的心情和感受。其中能否准确到达目的地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不妨称这一目标为“根本”。在能保证根本的前提下,选取的方法舒适,旅途的心情愉悦,岂不更令人难忘?我们不妨称这些目标为“附加值”。附加值越充实,旅程则更有意义和价值。课堂教学亦然,在确保知识与技能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附加值”越充实有价值,课堂教学越有实效性。

猜你喜欢

附加值数学生活
附加值
附加值
附加值
附加值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