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绘画中的传统美学

2009-01-18刘晓勇

艺海 2009年9期
关键词:中国画美学绘画

刘晓勇

中国绘画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绘画大量涌入,中国绘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种类与技巧,丰富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绘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美学特征不能丢掉,中国传统美学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绘画艺术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1、传统美学的形成

早期中国绘画艺术的主要画种是“中国画”,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独特的美学体系。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和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此相关,它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感性思维方式。千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已经形成自己一整套完善独到的美学理论。中国历代画家正是运用这些美学原理,在中国画艺术表现中充分地展示出了他们对美的认识,以及他们特有的审美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基于中国画家的审美情趣而产生的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及表现技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画的发展无论是技法变化还是美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都对其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主要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动物画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和创造性的画家。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具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敦煌壁画。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代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已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艺术美学体系。

2、传统美学的继承与拓展

从严格的意义来化分的话,中国画属于传统的绘画体系,属于古典艺术。可是“五四”之后,受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中国画的表现内容不再拘泥于以前的人物、山水、花鸟(卉)、动物等。

在近代,中国就有些著名的国画大师在探索中国画的发展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最早在中国创立美术学院的林风眠先生,在运用西方绘画技巧改良中国画上进行了很多努力,虽然因历史和个人原因作品留世不多,但受其直接影响的弟子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在前辈的基础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同时还有徐悲鸿先生取法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强调“尽精微、致广大”、“直接师法造化”的绘画艺术及其教育理念,特别是他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论,在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宣布了从顾恺之到任伯年一千多年间勾线填色形式的大体结束和新形式国画的诞生。他的写实主张和从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为一体,成为二十世纪中期创作与教育的主流。他的作品《愚公移山图》就极具现实意义,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其绘画艺术教学实践在其先后执教的中央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体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中央美术学院,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绘画及其教育的重要据点。

3、传统美学的回归

中国传统美学主要集中表现在对“阴”与“阳”的认识,以及对“心”与“物”的认识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在一种相对对立的条件下,保持着一种自然的、谐和的统一与平衡的关系,这种谐和与平衡之美构成了中国美学理论的基础。在中国美学理论中,不均衡是一种形式,均衡是一种形态。从美学角度来认识,美产生在均衡与不均衡之间,这是认识美的方法。因此,在中国画的艺术表现中才会出现“虚实相间”、“若隐若现”的美学意识。中国画“意象”、“象意”及“悟象”的“三象”理论,体现的是从“有为”之美达到“无为”之美的哲理。只有将其在对立与统一的基础上来看,才能使对美与丑的认识以及对中国画发展的认识,达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升华。产生“意象”与“象意”一分为二各自独立之美,“意象”与“象意”合二而一之美,以及“悟象”的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升华之美。正如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自然都应遵循统一的规律,既尊重自然的客观法则,又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二者在互动中达到“和”的境界。对于中国画家来说,深入理解这一命题的积极内涵,可以使我们增进对自然美的认识及对美的形式的探寻。自然的形式本身就蕴含着无尽的意义,自然美,当属天地造化,它可以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也正是人通过心灵感悟所得,我们本着求真的原则去理解它的潜质。人品即画品,画品即人品,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中国的人文精神上,提倡的是人的精神与灵魂之美,这对画家的艺术修养起了重要的作用。画家执着地追求高尚的人品才能使其寻觅到艺术的真谛,才能使其作品植根于沃土。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的各种现代艺术思潮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强大的现代艺术潮流汹涌澎湃,中国的传统美学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和反叛。这样,传统的美学、艺术理论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强大冲击下,传统的中国美学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与之相应的,西方形成的崇高主义的美学传统,表现在崇高范畴中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也在慢慢地失去其内蕴。理性受到了普遍怀疑,潜意识、无意识、非理性得到了张扬,艺术不再是现实的某种附属物或是个人理想的一种寄托。中国当代艺术家从十年浩劫的文化沙漠中走出来,一身饥渴,一腔悲愤。当解放的灵魂与创作灵感相结合、相碰撞的时候,最耀眼的火花就是对政治高压、文化专制的批判和反思,顽强探索着、拓展着应当属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自由天地,他们对文化领域思想解放的积极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但由于特定时期中西方艺术信息的阻隔,中国当代艺术家只用十余年时间就简单模仿学习了西方近百年的风格演变及其流派,对于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传统美学几乎遗弃,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不能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当代西方“前卫”绘画艺术风格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审美趣味底线构成直接的、根本的冲突和视觉冲击力,如胡又笨的装置水墨绘画。

中国传统美学下的新绘画讲求的是自然、随性的一种造作方式,这与中国画中的没骨(法)画 、写意画、指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不讲究空间、透视、明暗、解剖为基础的再现美学,只求能宣泄、释放自己的情感,只求能通过创作的有形有色的作品,来表达内心的一些思想观念。而中国画中豪放、简练、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是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用笔虽简但意境繁邃,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它要有高度概括的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泼墨挥毫间只求意境、只求神似的画法正好暗合了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作品有吴冠中九十年代以来的《水乡系列》等。

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每当一种艺术形式走到极端的时候,紧接着的必然是一种传统的回归,而这种回归并不是对从前艺术的简单重复。此时,作为中国的传统绘画因为受西方文化艺术的冲击,丧失了原有的古典传统,但绝不会丧失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新中国绘画以回归、宽容的面目出现了,作为中国新时期绘画艺术教育的方向也是如此。

结论

总之,我们正确面对西方各种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该一味地反叛与颠覆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我们暂不去评论是好是坏,因为它已经存在,并将长期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绘画艺术及其教育。但是我们也不该一味地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因为我们中国绘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一定有其精髓的部分。我们应该在借鉴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寻求中国绘画艺术及其教育的新发展。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尹雨

猜你喜欢

中国画美学绘画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纯白美学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妆”饰美学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