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之音乐描写

2009-01-18林升乐

艺海 2009年9期
关键词:悲歌回环

林升乐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且历史悠久。古诗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的篇章,尤其是古诗中对音乐中器乐、声乐的描写,常常以丰富多彩的风格美出现。

一、“方轨儒门”的典雅之美

1.“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则勤而不怨矣。……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也,其周之东乎?……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乐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低,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季札欣赏周、王、豳、魏、颂等国之乐.极为赞叹。他认为诸国之乐皆为“方轨儒门”之乐,具有典雅之美。刘勰《文心雕龙》云:“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也。今天,诵读上面这段引文,依旧会被那诗韵的气氛所笼罩,一种典雅的美溶注全身。

2.“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诗经·小雅·鹿鸣》第三章)

鹿鸣呦呦,唤伴食野芩。满座嘉宾,弹瑟奏琴,和声久鸣,酒酣耳热座生春,一杯美酒,借此娱乐诸贵宾。这是贵族宴会宾客之绝唱。这段文笔中,“眼琴绿阴”,“坐中佳士”,优雅娴情,实有典雅之美。唐末司空图在《诗品·二十四则》中对典雅风格的形象和意境表述为:“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眼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真有道理。

二、“孤云一鹤”的飘逸之美

1.“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韩愈《听颖师弹琴歌》)

韩愈极善刻画颖师琴音。古琴那轻柔、飘浮、如丝如缕的音乐,远扬而持久,把音乐这个不易捉摸的听觉形象,通过巧妙描绘,诉诸于“浮云柳絮”这等优美的视觉形象,仿佛高空“孤云一鹤”,给人以飘逸之美。陶明濬曰:“何谓飘逸?秋天闲静,孤云一鹤者是也。”

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前赤壁赋》).

诗客扣舷而歌,胸怀渺渺,遥盼“美人”,思绪飘逸,正与其行止所符:任小船于“万顷茫然”的水上浮游,似凭空驭风,有“羽化”、“登仙”的“飘飘乎”之感。这种泛舟畅歌中落落欲往,娇娇不群,御风羽化,泛彼无垠的境界,给读者以飘逸之美优胜的感觉。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中对飘逸风格的阐述是:“落落欲往,娇娇不群,猴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絪缊,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所言正是。

三、春花秋月的缠绵之美

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这首绝句,似一组电影镜头,给人以直观感;征人远居边地,夜登受降城忽闻笛音,顿时触动他的边庭离情,于是踮脚望乡,悲哀地歌唱,音调哀怨缠绵。这给读者情感上以“缠绵不已,不能解脱”的缠绵美感。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心。”(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玉笛幽怨,令李白情思兴起,宛若见亲人路边惜别,流两行清泪,折杨柳一枝,依依惜别深情寄于杨柳之中,那曲调饱含离愁别绪,激起缠绵的故园之情。

四、“笳拍铙歌”的悲壮之美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于是项王及悲歌概慷,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极力描写项羽最后失败的“英雄末路”,悲歌一曲,音韵悲壮、凄美,颇富人情味。细节典型,笔调沉重,读时宛若悲壮凄怆古琴之韵犹在耳畔,具有催人一掬同情之泪的艺术力量。

2.“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古城苍苍峰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槭槭。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重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幽意变调忽飘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李颀为当时著名胡笳手董庭兰精湛琴艺折服,挥笔写诗,好一派胡笳的悲壮之音:大漠沉沉,白雪似鹅毛纷纷飘落,烽火寒烟笼罩四荒八野,蔡文姬归汉启程,行走前弹奏一曲悲切的《胡笳十八拍》,商弦羽音,更添寒意。汉朝使节对乐愁肠寸断,十二年春夏秋冬,如今辞别一朝,胡人也不禁潸然泪下。这虽为蔡文姬弹奏《胡笳十八拍》时的境况,但时隔数百年,李颀听董庭兰弹奏此曲,惊动深山妖精前来窃听。董指下多情,如泣如诉的妙音流出,四散鸟雀为之集合山巅,阴沉的浮云为之放颜开晴,哀且悲壮,恰如雏雁失群,胡儿恋母,痛裂肝肠,江河为之息波,鸟雀为之罢鸣,琴音嘶哑,一曲难尽。变调弹奏,深沉的乐曲忽如飞蝶狂蜂飘散万般,长风吹林,石泉过涧,野鹿呦呦鸣声回响堂前。这就在前面“悲”的基础上,抹浓了“壮”的色彩。陶明濬曰:“何谓悲壮?笳拍铙歌,猛起者也。”确也近理。

五、“丝哀竹滥”的凄婉之美

1.“昔季流子向风而鼓琴,听之者泣下沾襟。弟子曰:‘善哉鼓琴!亦已妙矣!”(阮籍《乐论》)

听之者“泣下沾襟”,是季流子向风鼓琴声悲音哀、丝凄弦惨之故。今日吟读,透过字里行间,也能享受到那种凄婉风格的美感。

2.“传书言:‘瓠芭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或言:‘师旷鼓《清角》,一奏之,有玄鹤二八自南方来,集于廊门之危;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吁于天。平公大悦,坐者皆喜。《尚书》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此虽奇怪,然尚可信。何则?鸟兽好悲声,耳与人耳同也。禽兽见人欲食,亦欲食之;闻人之乐,何为不乐?然而渊鱼出听,六马仰秣,玄鹤延颈,百兽率舞,盖且其实。”(王充《感虚篇》)

其所以渊鱼出听、六马仰秣、玄鹤延颈而鸣、百兽率舞,是因为琴瑟弹拨之曲和击石拊石之节奏悲凉低沉,凄切哀婉,六马、玄鹤、百兽为其感伤而心动,故不但听之,且鸣之舞之。这种以鸟兽动情于音乐的描写,实不多见,今人读之,多觉文笔的凄婉风格美甚。

六、清越宛转的回环之美

1.“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转之后,又高一层,接近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情景;初看傲来峰峭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得傲来峰山顶,才见了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三四叠后,陡然一步,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唱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

这是对王小玉说书中宛转歌喉的描写。那清越的妙音的上行和下行,“回环转折”、“盘旋穿插”的回环之美,似乎一个盖世的花腔女高音在耳边缭绕、引人入胜。

2.“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钱起《长安落第》)

这首悲歌并不停留在愁者落第、悲泪满襟的声乐现象描写上,而着重于“一回春至一伤心”的点睛之笔上,年年伤心,时光与悲愁共回环,浓化了读者情思,强化了听觉想象力,使悲歌的伤感情调更趋深沉。

古人在古诗中对音乐的描写,本文纯属举隅,仅把名著中极少精彩的段句列举出来,虽“一斑片爪,莫窥全豹”,但古人对音乐中声乐和器乐方面的写技,特别是丰富多彩的风格美,皆源于描写对象器乐或声乐本身的风格美,这未尝不可赏心悦目,陶冶性情,启迪灵感,开拓神思,助人审美。

(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晓芳

猜你喜欢

悲歌回环
千古悲歌霸王祠
《黄帝内经》回环英译的选择与顺应
《金粉世家》:现代版“红楼梦”的乱世悲歌
透 月
畅游南极之海豹的悲歌
海豹的悲歌
学习“骑撑前回环”动作的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基于RocketIO 高速串行回环通信的实现
别下悲歌——蒋光煦与别下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