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众戏.汇演戏.精品戏

2009-01-18曾泽刚

艺海 2009年9期
关键词:汇演演戏大奖

曾泽刚

今年秋季,湖南省新的一届艺术节又将举行,在各地市州紧锣密鼓地准备汇演剧目之际,不由人不想起上一届艺术节上由杨辉周创作、邵阳市花鼓剧团演出并获得田汉大奖的邵阳花鼓戏《儿大女大》(以下简称《儿》剧)。这个戏最大的亮点在于:还戏于民,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无一不是立足于观众,立足于剧场。

《儿》剧讲述的是农村中一个“啃老”的故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儿女的孝顺,无论哪个年代、哪个阶层,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因此,它首先就在题材和内容上贴近生活,迎合了广大观众的需要。其次,它在艺术表现上朴实无华,寓庄于诣,让观众在满堂笑声中去思考社会、体察人生。这样的戏观众当然愿意看。正如此,作为一个最初投入只有一万余元的现代戏,它创造了历经二十余个春秋、演出场次达1200余场的奇迹。

为观众写戏,为观众演戏,这原本是常识,可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却被人们遗忘了或者有意无意地丢弃了。看看我们的剧场,有几个不是冷冷清清?我市市区中心原来有三个剧场,现在仅仅剩了一个,就这一个也是年头到年尾难得听到几声锣鼓锁呐声。而远在市委机关里面并不适宜演出的市委礼堂倒常常有文艺演出。为什么?因为节目是演给领导看的。这件事虽不足为奇,却有一定的典型性,说明一个文艺服务的重心问题。再看看几年一届“好戏连台”的汇演,有几个戏不是汇演完了就偃旗息鼓?为什么?汇演舞台所面对的是专家、评委和领导这群特殊观众,而非普通老百姓。由于这两个观赏群体在欣赏能力、审美水平和评判标准上的差异,汇演的“好戏”难得有一两出是普通观众心目中的好戏。

反过来,普通观众喜欢的戏往往专家、评委也不大认可。《儿》剧就有过这样的遭遇:由于它写的是家庭伦理道德问题,有“题材不新、主题不深”之嫌,又是小投入小制作,获奖之前尽管已演出近千场,可专家们曾经也将它从汇演剧目中刷了下来,代之以另一个汇演结束就再也没有演出过的新编古装戏。不错,《儿》剧毕竟最终还是获得了田汉大奖,可是一般来说,一个戏获得省级大奖之后就有可能去竞争国家级大奖甚至晋京演出,目前来看,《儿》剧似乎没有这种幸运。这说明即使获得了省级大奖,专家、评委对它的认可也仍然是有限的。

专家、评委们所倾力打造追捧的是题材新颖、思想、艺术都达到一定高度的精品戏。精品而被观众冷落牵涉到一个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问题。从俗不是媚俗,我们当然有必要大力提高普通观众的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但是在没有提高之前,难道我们就可以忽视他们的需求,拒绝他们进剧场了吗?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所谓的精品戏自身难道就没有问题?比如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都比较高的群体吧?可是我们一些“精品戏”走进大学校园,同样也遭遇不受欢迎的尴尬局面,这又是为何呢?这只能说明,“精品戏”虽然“精”,却在内容或形式上不太适合观众的口味。

精品如果做不到雅俗共赏就不是真正的精品,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精品戏”大多属于这个类型。

由此想到时下流行的“炒古”风,几乎每一个稍有点名气的古人都管他有戏无戏、观众熟悉不熟悉被重新装扮、粉墨登场了。这不能不说是戏剧的悲哀。从剧本创作来说,这是剧作家们不熟悉生活和无视观众需求的表现。写古人当然比写今人容易,起码题材是现成的,至于古人的生活状况、行为方式、情感历程就凭着剧作家们的想象去编造就是,反正很少有人追究考证。从二度创作来讲,古装戏有现成的程式,甚至服装都可以相互利用,排演起来省力省心,这同样是一种对观众不负责任的表现。与此类似,现当代英雄模范人物也时有被搬上舞台的。由于为数不少的历史人物和英雄模范人物并不具备戏剧因素,非要敷衍成戏,就只有在弘扬某种精神上做文章。这样一来,滥写历史人物和英雄模范人物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高台教化”继续盛行。这无疑不是观众所希望和需要的,同时这类戏无疑也成不了真正的精品。

舞台上“炒古”能成风,跟时下流行的大打古人牌以提高地方知名度的做法紧密相连,也跟这类戏常常披着精品戏的伪装有一定关系。它之所以能被专家们的慧眼看中而入选汇演剧目,是因为其“高台教化”的形式跟过去那种直接宣教有所不同。它一般也将人物置身于戏剧矛盾之中,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做文章,只是由于历史人物(包括现当代的英雄模范人物)本身并不具备鲜明的性格色彩,这类人物形象一般就都只有共性而缺乏个性,因而总让人觉得不够鲜活或有似曾相识之感。人物没有个性,加上历史人物所处环境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它所表现的内容又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无关痛痒,这些都决定了它尽管经过反复加工打磨也成不了精品,也决定了它的演出状况必然是“台上热闹,台下冷清”。

汇演中“炒古”题材的戏时常不被观众看好,那么,为什么他们有时对现实题材的戏也同样不感兴趣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还是创演人员缺乏生活底蕴,剧中所反映的不是观众所关心的问题,所表现的不是观众身边的人和事。反观《儿》剧成功的经验,恰好证明了这一点。一位观众在看完《儿》后写道:“你们的戏是再现了我的家庭,写的就是我和我的家人的故事。”试问我们的现代戏有几个能达到这种效果?

汇演戏虽大多不对普通观众具有吸引力,可是除了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和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外,各地剧团却大都不遗余力地搞汇演戏,甚至有的剧团非汇演剧目不排。这一方面是由于经费的原因——地方财政一般都只为汇演剧目拨款,非汇演剧目没钱启动;另一方面由于创演人员只有获得专家、评委和领导认可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创演水准来,才能获得与自己的创演水准相应的荣誉、地位和金钱。至于财政为什么只为汇演剧目拨款也很好解释,因为汇演获奖能给地方领导带来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绩。所有这些,都很现实,也都是普通观众的掌声所无法带来的。

如此这般,耗巨资搞出一个汇演戏,谁都好了,就是普通观众得不到好处;国家和地方财政每年负担那么多剧团,剧场里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日益冷清。为观众写戏,为观众演戏这一常识成了谬识,成了空话,这不得不让人对党的“二为”方针和“双百”方针的落实感到担忧。

好在《儿》剧毕竟为我们开了个头。这个原本没资格参加汇演的戏,也堂而皇之地登上汇演的大雅之堂,并在获得田汉大奖之后又获得了省“五个一工程奖”。这说明至少在本省一些专家和领导已经意识到了戏剧脱离观众的严重性,并正在着手改进和解决这一问题。

当然,怎么改进和解决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我们可以要求创演人员深入生活、了解民情,创演出既被观众喜爱又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一定高度的戏来,可要求归要求,结果却并不是这么简单。一个戏要做到雅俗共赏成为真正的精品的确非常之难。在承认这个事实的前提下,有关部门能否多给观众戏一点扶持和优待的政策呢?比如在汇演中也根据演出场次的多少遴选参演剧目并给予与“精品戏”同样的奖励。

新一届湖南省艺术节在即,我们期待这次盛会能出更多更好的观众戏和真正意义上的精品戏,同时也期待我们的戏剧事业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复兴!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汇演演戏大奖
2022 中外玩具大奖
全省审计机关第四届运动会及文艺汇演取得圆满成功
神秘的年终大奖
徐闻县举行庆“六一”少儿才艺汇演活动
抽大奖啦!
你是爱演戏的人吗
国学文化汇演
白敬亭 踏踏实实演戏
这些照片没有一张得大奖,却感动了无数人……
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