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乒坛皇后到剑桥博士(一)

2009-01-17李良忠

妇女之友 2009年1期
关键词:萨马兰奇邓亚萍剑桥

李良忠 宋 倩

从5岁时开始打乒乓球,一直到24岁退役,19年的运动生涯中,亚萍创造了18个世界冠军,其中4个奥运冠军的神话。在这19年里,邓亚萍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训练和比赛上,乒乓球几乎占据了她前段生命和生活的全部。

然而一次邓亚萍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北京开政协大会,这次会上她有了一次不寻常的遭遇。三小时的长会,长时间的坐在那里,她僵住了。一位喜爱打乒乓球年长老者走进她的视线。老者是中国最出色的运动医学教授曲绵域。曲老不相信这个在球场上欢蹦乱跳的小姑娘开会会把腰开得动弹不了,“你有伤!?”老教授问。事后,他专为邓亚萍检查,结果一边查一边流眼泪!

曲绵域警告邓亚萍:“不能再打了,否则你会残废!”

1997年,亚萍渐渐从国家队退了下来。

我不想辜负萨马兰奇

我不需要翻译

她想证明,除了乒乓球,只要自己努力,可以做成任何事情。

这个选择在当时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邓亚萍是当时实力最强劲的女子乒乓球选手,无论是选择出国打球,还是选择成为教练,都会受到很多国家的邀请。而她却选择了进入清华大学学习英文。

做出这一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萨马兰奇。

在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后,好消息传来,邓亚萍被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推荐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后来又任命她为体育和环境委员会委员。

然而,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的工作却给邓亚萍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当时,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只有19个委员,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严格说起来,当时的邓亚萍并不“合格”,因为没有任何的英文基础。由于不会英文,邓亚萍无法与其他的委员进行直接交流,每次委员开会,她都需要带上翻译,委员会需要讨论和研究有关体育和运动员的问题,并根据自己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体会向奥委会执委和主席提交议案。邓亚萍却无法将自己的观点想法顺利表达。语言不通让邓亚萍在工作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邓亚萍对自己说:“我不想辜负萨马兰奇,我不需要翻译。”

24岁与26个英文字母

——清华时代

邓亚萍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迈进了清华大学的大门。由于还没有正式从国家队退役,她也成为当时少有的几个走进大学的现役球员。

那是初冬里一个阳光温暖的日子,她兴高采烈地走进清华大学的教室后,老师充满关爱地问她:“你的英语相当于什么水平?”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答道:“几乎是零。”老师虽然有些吃惊,但还是平静而亲切地说:“没关系,你试试看,能不能将26个英语字母分清大小写,默写一遍?”亚萍花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也没能把26个字母写全,而且完全分不清大小写。

邓亚萍有些不好意思,但她坚定地看着老师说:“我现在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会努力的!”

邓亚萍知道自己仅有小学三年级的学历,基础肯定是最差的,但她并不气馁。这十几年参加一个个重大体育赛事的经历,承受过的压力,尤其对意志力的锻炼以及养成的坚忍不拔的性格,是其他同学无法相比的,这是她的优势。她对自己说:“任何事情从现在开始做都不晚。”就这样,邓亚萍抱着“扒掉一层皮”的信念开始艰苦的读书生涯。

每天5点钟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每天14个小时,她都拿出训练时的劲头,与英语搏斗。

过度的劳累使邓亚萍的身体长期处于透支状态,每天清晨起床时,她都会发现自己的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但她对此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她憔悴的面容感到十分惊讶,纷纷询问:“小邓,你怎么了?”她总是淡淡地回答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这个时候还要用她的邓氏幽默调侃一下。恩师张燮林看着她辛劳的样子,说:“看样子,小邓是不读到博士不罢休……”

训练和学习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邓亚萍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你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有意志和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练习英语对话的时候,如果对不上来,亚萍就有些着急,程慕胜教授劝她慢慢来,亚萍说:“我不想一边是体育冠军,一边是文化残疾!”

为了让亚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英语,清华的几位英语老师都大胆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进行一下“强化进修”,亚萍也觉得这样好。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学习英语。

剑桥大学5个月的难忘时光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乘飞机飞向了剑桥。提起剑桥,很多人都会想到徐志摩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来了,正如我轻轻的离开……”那首诗里的康桥就位于剑桥大学。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邓亚萍是这个学院当时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她就读的班级一共9个学生,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每个学生做自我介绍。给每个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正式讲课,老师讲课方式很随意,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并回答老师的随机提问。

这种很轻松又很有针对性的上课方式却难住了亚萍。在清华时,亚萍几乎是在老师手把手的教导下开始英文学习的,而新手上路没多久,就进行如此的“实战演习”,让邓亚萍在剑桥的第一节课如在云里雾里,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外星人刚刚来到地球,完全是聋哑人……

听不懂老师的课,邓亚萍只好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把讲义上的东西仔细翻译。回到家以后,再自己翻字典,记单词,弄懂课程内容。起初,邓亚萍语法什么的都不太会,但外国老师特别喜欢讲语法,她基本上什么都听不明白。邓亚萍考虑了一下,这次交换学习只是短期国外培训,最重要的是将语言环境充分利用起来,将重点放在练听力和语言表达方面,阅读和写作方面可以等回国再说。于是,她调整了学习重点,有的放矢,也使自己学习计划安排更加科学合理。

留学生活无比单调,每天,5点起床,晨读,背单词,吃完早饭,匆忙赶到上课地点,上四个半小时的课,下课后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大量的作业。午休时间只有一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她一般都不回住处,只吃上午带的三明治,好挤出一点时间看书。为了节省时间,晚饭她常常煮碗方便面对付,最多加点青菜、西红柿和鸡蛋,然后一直学习到12点才睡觉。英国房东非常喜欢她,不为她是名人,只因这个房客太安静。邓亚萍要回国时,房东恋恋不舍,和亚萍约定,如果还来英国,一定要住在她那里。

四五个星期过去了,可是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换了别人,会有很深的挫败感。但邓亚萍并不灰心,长期的运动员生涯使她在压力下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她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情况:自己对剑桥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时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预习时间不足,导致上课效率不高。其次,自己基础太差,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英语水平很难。学习成绩上升要有个过程,要调整好状态,不能焦躁。邓亚萍深信,学语言过程中,很可能一段时间内自己感觉没有任何进步或者甚至有所倒退,但是,如果坚持下来,之后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邓亚萍开始逐渐找到学习语言的门道了。她发现:虽然语言和打球是两回事,但任何事情做到一定高度后,其实都是通的。

对于邓亚萍来说,留学生活并不轻松,除了学业占据了她大部分时间这一主要原因外,她在剑桥的生活其实并不尽如人意。

邓亚萍住在学校安排的英国人家里。她原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练习会话的机会。后来她却发现这里距学校太远,往返要花费很多时间,另外,房费和伙食费也很高,每月总共要支出约合人民币5000元。这对于自费留学的邓亚萍来说,花费太高。

此外,语言障碍仍旧是困扰邓亚萍正常生活的主要原因。刚到英国不久,一次,她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邓亚萍却不知道该如何填写邮单,邮局的职员试图帮助她,但邓亚萍却听不懂,她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邓亚萍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骑车上课。开学前一天,房东开车带她在学校周围转了一圈,之后就再也不管她了。邓亚萍在开学第一天就迷路了,七拐八拐,磕磕巴巴问了很多人,好不容易赶到学校,已经开始上课很久了。一向守时的邓亚萍成了迟到生,面对老师的询问,她只能蹦几个单词解释。那种窘迫的滋味,直到现在邓亚萍也没有忘记。

情况终于有了好转,有个从国内来的女生知道亚萍在剑桥,就在公路上留意,终于有一天看到亚萍,很兴奋地跟她打招呼。她是南京大学毕业的学生,她热心地帮助亚萍,找朋友教亚萍英文,亚萍教她朋友中文。

萨马兰奇先生知道了亚萍留学英国的事,非常高兴。他让国际奥组委以奖学金的形式为亚萍支付了学费,这也算是为国际奥组委培养年轻干部。

就这样,亚萍度过了在剑桥大学的5个月的难忘时光。

临近毕业,邓亚萍选择了《国球的历史及发展》的课题作为她的毕业论文选题,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完成。

2001年6月29日,亚萍第二次作为申奥大使,即将赶赴莫斯科做2008年北京申奥的陈述报告,来不及参加学校7月5日举行的全校毕业典礼,所以学校破例为她开了一个只有校领导、外语系几位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算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也是为她赴俄罗斯壮行!邓亚萍身着学士服,几分文静,几分羞怯。“回想起1997年,我刚来清华大学那会儿,当时心里其实很犯怵。要知道那时我可是从A、B、C、D开始。”这是邓亚萍最激动的开场白。“4年一晃就过去了,虽然我的学习在清华大学是结束了,但我觉得这才是刚刚开始”,最后她用英语说,“很感谢校领导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尽管我毕业了,但我会时常回来看看老师和同学。”

邓亚萍将自己的毕业论文送给萨马兰奇,萨马兰奇将这份论文存放到国际奥委会博物馆,他认为这是一个中国运动员成长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本文有删节,待续)

猜你喜欢

萨马兰奇邓亚萍剑桥
奥林匹克见证的爱情
奥运会见证的爱情
Cambridge Audio(剑桥)CXA80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邓亚萍与姚明合影到肩膀自我调侃“又长个儿了?”
剑桥现象成功的秘诀
剑桥是最好的起飞平台
一言不合就“乒乓”
挥向教练的一拳
邓亚萍的“哭笑不得”
体育“大总管”萨马兰奇的浪漫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