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松与李逵人物形象对比浅析

2009-01-15舒伯元

文学与艺术 2009年12期
关键词:李逵武松人物形象

舒 畅 王 虎 舒伯元

【摘要】武松与李逵,是《水浒传》中两个较为突出的英雄人物,他们同为步兵首领,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最终都走上“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道路,成了宁为大哥宋江赴汤蹈火的牺牲品,结局都是悲惨的。

【关键词】武松;李逵;人物形象

武松在作者的笔下是力和勇气的化身,他在武家排行第二,江湖上人称武二郎,景阳冈借着酒劲打死老虎,威震天下,做了阳谷县步兵都头。景阳冈打虎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集中渲染的就是武松的力和勇气。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伤害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的老虎,这显然是作者作了艺术的夸张,是理想化的,但细读整个关于打虎的描写,却又发现并未脱离生活,而且写得入情入理,真实可信。

在打虎之前,作者首先写武松喝酒,将近用了全部章节一半的篇幅写武松在酒店里喝酒,写得很细,不厌其详,但决非闲笔,也不流于琐碎。因为在作者心中,写喝酒就是写打虎,而喝酒本身就包含了现实和理想两种成分。那种一般人喝两三碗就要醉倒的“透瓶香”,武松却连喝了十八碗都不曾醉倒,还吃了四斤熟牛肉。在酒店里对喝酒的描写包含着现实主义的成分,从现实方面来说,没有这十八碗烈酒下肚,武松就不会有打虎的胆量和气力。如果在打虎以前不让武松喝酒,或者说未让他喝足,那也就不能打死老虎,不喝酒就不能打虎,不喝酒就显不出英雄本色。

其次是写武松既胆大,又胆怯。当店家告诉他山上有虎,劝他在店里住下时,他反倒说人家要谋财害命。这里面既有武松长期江湖生活的经验,也包含着暴躁,不讲理,强烈的个人主义因素。说是不怕老虎,其实含有吹牛的成分。但是武松谈虎而不会变色,敢于上景阳冈,毕竟还是胆气不小。但当他看到官府榜文时,却胆怯犹豫了。此时,作者对武松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描写非常的出色:“我回去必叫人耻笑,算不得好汉。难以转去。”“怕什么,且只顾上去,看怎的。”其实,这都是些为自己壮胆的话,从中透露出的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武松争强好胜,很爱面子,虚荣心极强,他把丢面子看得比丢性命还重要,明知上山有危险,但还是硬着头皮上去,这就是他一面心中胆怯,为自己壮胆,一面硬挺着走向有老虎出没并且伤了许多人性命的景阳岗,这种矛盾心理充分体现出了武松的性格特征。这是武松的缺点,也是他的英雄本色。

在孟州,武松帮助对他有恩的施恩夺回了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因而得罪了蒋门神,蒋门神的后台张都监、张团练设计将他当贼抓了。这时的武松虽然也很勇猛,但毕竟有些媚骨,不分青红皂白的知恩图报让人感觉武松似乎分不清是非。

但血的教训让他走向成熟,怨怒之情化作了惊心动魄的反抗行为,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杀了蒋、张等十几口,蘸血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生活让武松认清了现实的社会,他不再向官府投案,而是先上二龙山,后归梁山泊,投身武装反抗的行列。武松被动或主动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被生活改变了自己,作者抓住了这一点,_才更深入地塑造了武松这一英雄形象。

刚勇豪爽、毫无畏惧、爱憎分明、敢做敢为的武松,灵台前愤斩潘会莲,狮子楼怒杀西门庆.报恩义助施恩,武松知恩图报,疾恶如仇,看透世事黑暗,武松走上反抗之路。应该说,武松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武松的现实主义描写。现实主义描写实质上是一种生活化的表现手法,它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以其自身的行动来展示自己的性格。《水浒传》中除了“景阳冈打虎”一节外,作者在《水浒传》中多次运用生活化表现手法,将一个光明磊落,敢做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的英雄人物武松活生生的展现在读

者面前。

对于黑旋风李逵而言,在《水浒传》中,他是着墨最多,性格最为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对这位梁山的要将,历来的评价很高,或认为他最具反抗意识,或认为他天真可爱。李逵属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喜剧英雄形象,和他相类的人物在古代小说中还有不少,李逵的身上是有一些可贵的品质,比如他的率真、豪爽、敢做敢为等,但其言谈举止中也暴露出明显的性格缺陷,从其身上可以看到一些人性的阴暗面,惟其率真,才暴露得特别明显。

首先是举动缺乏理性思考,只是出自其个人鲁莽草率的性格,没有明确的目的,只能说是一种冲动和宣泄,因而也是容易失控的,很容易成为一种破坏力量。他对朝廷的反抗看似坚决,但那是无意识的,其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熟想法。不像武松那样,经过生活的磨难,对官府的黑暗认识很清醒,个人也越来越成熟。相比之下,李逵则没什么长进,年龄一天天增加,但同样的错误仍然不断重复。

其次是其嗜血成性。李逵作战不是不勇敢,在冲锋陷阵时十分勇猛,为梁山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李逵的作战方式与他人不同,他经常是敌我不分,不分青红皂白地用板斧一路砍过去,在毫无目标的板斧下增加了许多无辜的冤魂,这在江州劫法场一节表现得特别明显。当李逵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板斧砍向已经归顺的扈成,将扈太公一家斩尽杀绝后,别说读者,就连宋江等人都看不下去,真不知道扈三娘是怎么接受这一现实的。所幸全书避开了这一点,否则,以李逵的这种作为,扈三娘、朱同等人肯定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梁山内部的内

战是迟早的事,何况好汉们之间的矛盾还远不止这些,但都在江湖义气的名目下被遮蔽了。

再次是其奴仆意识。从表面上看,李逵在梁山好汉中最具反抗精神,这有他的屡次反对招安为证,但他的反对招安是以拥戴宋江当皇帝为前提的,他曾多次公开表达过这种想法。因此他的反抗不过是以一个姓宋的皇帝代替另一个姓赵的皇帝而已。

李逵的结局很有悲剧意味,耐人寻味,如此一条勇猛刚烈的汉子没有轰轰烈烈地战死沙场,最后却死于自己最崇拜、最信任的大哥宋江之手,李逵的悲剧从他追随宋江之日起就开始了。可以想象,即使宋江拒绝招安,带领众好汉杀到东京,自己当上皇帝,等待李逵的也同样是悲剧性的结局。他的大哥宋江也绝不会比刘邦、朱元璋更仁慈,更高明;打江山时是一付面孔,坐江山时则会是另一种面孔,宋江也不会超出当时社会历史所能允许的最大极限。

在反抗官府围剿和攻城夺寨的战斗中,武松勇敢坚定,是义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反招安,指责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李逵虽然表面上看来天不怕地不怕,但在和宋江的交往过程中,却表现出明显的奴仆意识,他对宋江可以说是服服帖帖,达到了任打任杀都毫无怨言的程度。武松则一生光明磊落,敢做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还是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因此,李逵缺少原则的忠诚和服帖,与武松的特立独行是格格不入的。

武松与李逵人物形象的描述,作者用了同中见异的表现手法,来区别他们的不同。武松与李逵的个性都豪爽粗扩,又粗中有细,但细比较起来,却相差甚远。李逵的“细”中显得天真、可爱,如他初次见宋江迟迟不肯下拜,原因是怕受戏弄;而武松的“细”中则见江湖的老道和经验,如他醉打蒋门神就是很好的说明。

在《水浒传》中,人是社会的人,他们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他们的性格受到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遭遇的影响和制约,也随着生活环境和遭遇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武松和李逵走上梁山泊的不同经历,从中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以及他们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方面,武松被逼杀死西门庆的经历是非常典型的,他在经历了生与死的坎坷人生经历以后完成了思想的转变,作者将这一人物刻画得最为出色,也最具有典型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水浒传》才具有了今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水浒》英雄人物才能够永久地活在人们的心中。

猜你喜欢

李逵武松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不打不相识
论《水浒传》中李逵悲剧命运的成因
我家里的武松
动物论反腐
武松的醉与不醉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