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2009-01-14

群文天地 2009年16期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语文

王 蓉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关键,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因此,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坚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胆摸索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良素质,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作出应有的贡献。

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它主张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它以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出发,它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重视课外语文活动。这样内外结合,“双轨”运行,全方位多侧面地学习语文,教师不是让学生在做大量的应试篇章或练习册,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写课外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二、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规定了清晰的上位框架。对小学语文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贯穿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必须充分地指向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是确定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一)全面而完整的认知体系, 它在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这类目标是小学语文读物的核心目标,它是由国家规定并要接受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学生应当具备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一般学科能力。小学语文的一般学科能力有它独特的综合性和基础性,其中有的属于技术,例如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书写一手好字,还有收集,整理、运用自学能力和治学能力等。一般学科能力是不要考虑的,但它们恰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称其是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难题的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动机、态度、意志等情感领域的目标,也就是所谓的情商。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同时发展的过程,两者相随相伴,贯穿始终。当然,认知和情感分别担着不同的任务:认知主要解决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必然会有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产生愿不愿意学、喜不喜欢学,相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和态度。长期以来,我们的小语教学只注重了学生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对学生的情感关注不够,或轻描淡写,或熟视无睹,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情感。这是小学语文教学难于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其实,认知和情感为目的和手段。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应当通过长期的培养,合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是在小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三类目标归纳起来,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当是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三、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方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其充分发挥在素质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师生平等,突出主体,这是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中,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既是长者,又是朋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给学生有陈述意见,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权力;同时,学生也要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在接受教师启发,引导的同时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但是,课堂的主人究竟是谁?从理性上谁都不怀疑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中,我们的一些教师仍然是手捧教案,(当然, 这绝不是否认备课的重要性)像节目主持人那样, 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框架,按部就班,一问一答, 40 分钟看来颇热闹,其实学生无半点“自由”,相反,课上得不理想,责任还在学生“配合”得不好,怪学生“启而不发”。然而学生为主体,但主体是不能恩赐的,主体必须要有会学的本领,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将这些本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交流”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控程序,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按“感知——理解——评价”将其分为“导入初读、精读、深读、总结”几个环节,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强化这些程序,使之为学生所掌握,并能运用这些程序自己进行学习,进行发现交流,教师精讲、重点点拔,释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面向全体,注重个性,这是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保证。

素质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我们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一种将个别当作全部的不合理现象。如老师上课提出一个问题,请一位同学回答,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一个学生答错了,就请第二位、第三位,直至有一位学生答对了,于是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答对了,就能代表全体学生答对了吗?显然不能。这是重结论、轻过程,面向少数人的表现。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一些学生掌握了,另一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就会受到批评,这种现象也很普遍。提出注重个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课堂上,既要为优生搭建舞台,也要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搭建舞台;既要让学生表现语言才能,也要让学生表现行为才能,既要让学生表现逻辑思维才能,也要让学生表现形象思维才能。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给优生有提高的时间,给一般的学生有理解的时间,给有困难的学生有补缺的时间.现在推广的“双分”教学以及上海一些学校研究探索的“分层递进”教学都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

3、发展能力,培养习惯,这是我们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标。

素质教育旨在发展人的能力,这是与应试教育最根本的区别。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节奏拖沓,方法繁琐,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理解这一层面,缺乏运用性的训练,对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很不利。

首先,我认为科学实用的教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小学语文界的教学法层出不穷,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但我们不能片面,单纯地强调某一教法好,一窝蜂地拿来用,不管它是否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材。邓小平有句名言:“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我觉得,不管是哪一种教法,或哪一种教法的某些方面,只要它能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适合我们的“生”情,就可以借用,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其次,我们在确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个观念后,就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保证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地读书、识字、交流、写作(包括写字、造句、写文章等练习),把现在课堂教学中花在“多余的情节”分析、琐碎谈话,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等活动中的大量时间省下来,而学生懂的,教师坚决不讲,把握教学的节奏和容量,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能有时间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主动积极地思维,实实在在地训练,学会动手操作等.让学生有一个“读 ——悟——问”的学习过程,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如“质疑”,它是学生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反馈,也是教师教学的起点,我们不能怕学生提问没质量,“浪费”时间,又怕自己无法驾驭,就忽视学生学习的权利。相反,对学生的这种主动参与精神要加表扬鼓励,激励其产生兴趣,逐步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养成自觉、持久、主动的学习习惯。

(二)开展素质化的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功能很大,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读写能力,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吸收信息,储存信息,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彻底摒弃那些为了应试而进行的立竿见影式大量课业训练,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对学生加以阅读指导,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示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制作卡片,摘录,写读后感等,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其次,要为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举行各种读书活动。如佳句佳作欣赏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书签制作表演等。

(三)创造素质化的语文教学环境

在这里,社会上的大环境姑且不说,校园里,教室内都应营造一种积极的良好的素质化的语文教学环境。我们的一些学校一到考试来临,就在校园内挂出“离考试还有 XX 天”的警示牌,使学生一进校门就噤苦寒蝉,不敢高声语,不敢随意行,一头扎进作业里。一些教师也要求学生确定追赶目标,订出成绩档次,写出保证,种种高压剥夺了学生阅读、交流的时间和权利。我觉得功在平时,本来素质教育的成果也须经过考试来验证,只要我们平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素质化的教学,还怕考试吗?

其次,教师讲台上的课堂用语,在与学生交谈中的生活语言,在批改作业中的书面语言等都应规范化,有一定的文采,不能随口所欲,教师的书写更应规范。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化的语文教学改革,是我们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注重加强自身修养,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大胆创新,才能使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峡.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3]天笠茂著,李季泥译.论综合学习与综合学习课程[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4]叶存铃.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5]杨再隋.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语文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蓉,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硕士。)

猜你喜欢

素质素质教育语文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