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众心理研究

2009-01-14

群文天地 2009年16期
关键词:女声湖南卫视偶像

廖 婧

《快乐女声》是湖南卫视和天娱传媒于2009年5月起举办的大众歌手选秀赛。湖南卫视凭借其娱乐影响力再次让这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选秀节目在整个夏天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带给人们一场音乐盛宴。快乐女声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或者说是一种娱乐现象,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大众的内心。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使它备受媒体的关注。是什么促使观众对“快乐女声”如此热衷呢?它到底满足了受众怎样的心理需求呢?本文将从从众心理等角度来研究“快乐女声”的背后,受众心理呈现的特征。

一、从众心理

在湖南卫视联合天娱传媒、平面媒体和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的精心打造下,“快乐女声”被称为“大众的狂欢”、“全民的娱乐”,让很多的粉丝加入其中,并为之疯狂。根据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由媒体和社会所创造的环境下,巨大的群体压力不断增强。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当你周围的人都在讨论这样一个话题,都在关注这个节目、都在为之狂欢时,如果你不能和大家一样的参与进来,你就会受到冷落和排挤,与此同时,一种孤独感也会油然而生。尤其是年轻人,要是不想承受这样的压力,就只好跟随大众潮流、加入歌迷的行列中。所以就会形成一种现象,电视机前不管是喜欢选手还是不喜欢选手的人在一起交换意见,表达对选手的看法。因此,“快乐女声”在这样氛围下,在受众的跟风心态下,更加深入人心。

二、娱乐消遣心理

娱乐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特别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像“快乐女声”这样的娱乐选秀节目,往往能从受众的心理出发,为观众放松心情、释放压力、消除紧张。湖南卫视向来是将娱乐发挥到极致,从消费社会的心理背景出发,打造符合现代人心理需求和口味的节目。节目中参赛选手大都是很普通的女孩子,她们年轻漂亮,同时又有着对音乐理想的执着追求。大众在欣赏她们的音乐才华的同时,也在观赏她们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节目不仅让受众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还能享受这种比赛节目带来的有趣、新奇、不确定性和刺激,其娱乐、休闲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

三、大众参与的平民化、广泛性也是受众的心理追求

在以往的电视节目中,由于技术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观众能够参与进来的程度不高。大都是作为专家的评审来决定选手的命运,但现在随着短信以及网络的发展,观众直接参与节目的互动已经成为非常容易的事情。而且普通大众的参与意识也加强了,不再仅仅满足于“看客”的角色,而希望成为节目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在互动中来体验参与的快乐。因而出现了“大众评审团”这样的词,在一定的环节中,大众评审的投票可以直接决定选手的去留。观众可以直接支持自己喜欢的选手,也激发了大众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节目的可看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消除了观众心中所谓“内定”的猜测。

四、惰性心理

人具有惰性心理,在接受传播信息时,往往选择省时省力就能获取的信息。美国传播学大师威尔伯·施拉姆曾经设计了一个受众选择信息的数学公式:报偿的程度/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意思是说,预期报偿的可能性越大,而费力的程度越低,选择某种传播渠道讯息的概率越高;相反,预期的报偿越小,而费力程度很大,那么选择的或然率就很低。有了这一理论支持,就不难理解受众为什么会这么热衷于“快乐女声”了,因为这是受众的接受心理需求决定的。

对于受众来说,像“快乐女声”这样的娱乐选秀节目并不需要自身动脑筋,只需要尽情地欣赏就可以了。因此娱乐使我们的舒适和愉快的直接感觉兴奋起来时,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它使人获得快感而不需要心理上的认知改变,不用动脑筋就可以完成。而且,这类选秀节目受视觉文化的影响,强调的是现场感和描述性,强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这样的节目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具体,也就容易使受众接受和理解。

五、受众的偶像崇拜和追求时尚的心理

偶像崇拜是将他人或团体当作崇拜的对象,期望自己也能成为对方,或将对方视为学习的目的,藉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慰藉,同时减少挫折带来的痛苦。

在“快乐女声”的舞台上,众多身怀才艺的年轻人集中在一起展示自己的魅力。因此,“快乐女声”们是令广大歌迷疯狂的目标,她们随时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和绝佳的技巧展示,点燃了歌迷的崇拜热情。当自己崇拜的对象在舞台上有出色的表演时,广大的受众仿佛也享受了同样的光荣与满足。尤其是青少年,看到自己的偶像受到万众瞩目,能够感受到一种激情,一种成就感。“快乐女声”正是利用了受众的这个心理特点,在生产偶像、制造偶像;而受众在消费偶像的过程中,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现在90后的青少年们是娱乐选秀节目的忠实追随者。她们年轻、充满活力,有梦想,追逐时尚,紧跟时尚潮流,不落伍于时代,这些年轻的受众把了解娱乐新动向作为收视的重要目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受众的心理特征是复杂的,也是多层次的。其收视行为和关注行为也是在多种心理作用下产生的。因此,我们的媒体工作者在重视对收视率数据分析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受众心理的研究,以构建新闻媒体工作与受众之间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黎明著.《新闻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

猜你喜欢

女声湖南卫视偶像
大众偶像
Task 4
陛下
对话宋点:加大“公益”权重 树新内容高地
胡歌《猎场》仍于湖南卫视首播 日期待定
湖南卫视《一年级》第3季立项
偶像效应
湖南卫视 持续创新之谜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