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魏晋文学自觉”论

2009-01-11汪尧翀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合理性

汪尧翀

摘要:本文企图通过对艺术存在的合理性问题的分析,对“魏晋文学自觉”论做出新的阐释,认为其是受西方文化现代性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魏晋文学 文学自觉 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I20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自觉论

“魏晋文学自觉”说是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出来的。根据现在学术界研究的结果,鲁迅援引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在其《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论》中的说法,将魏晋时期称为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关于文学自觉的话是这样说的:“丕著有《典论》,现已失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①

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是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并且将西方的艺术理论拿来作对比。因为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受西方影响至深已成公论。从这一路向走下去,就不难看到其与现今学界的“失语症”诊断的接轨。关键的问题在于,现代的文学艺术观念是否获得了一种力量,从而能将整个古代的文学艺术观念视为过去。追溯这一观念的历史,揭示这个古今之争的结构形态才是我们问题的关键。首先让我们考察,西方人自己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

二、西方历史上艺术的合理性论证

艺术的合理性论证在西方历史上其实也由来已久。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将诗人逐出理想国。艺术在这里被承认具有有限的有益影响,但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它宣扬了败坏城邦的东西。这是由于艺术不符合认识真理的条件,因为它仅仅是模仿的模仿,与柏拉图的理式隔了三层。这样,艺术因为苏格拉底—柏拉图所提出的这种新的知识要求而第一次提出要证明自身的合理性。即所谓:“当一个新的对真理的要求与传统的形式相对抗时,艺术的合理性这一严肃的老课题就要一再被提出来。”②

在伽达默尔看来,一直到十九世纪发生社会、政治、宗教的大变革之前,西方的艺术成果主要地交融在基督教艺术之中。在这里,艺术的合理性证明获得了最初的确定方向。简单说来,当时的艺术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真理。这种所谓艺术的旧的合法性证明在黑格尔的《美学》中到达了最高峰。黑格尔的动机在于阐发 “艺术终结论”。伽达默尔提醒我们黑格尔的此种思想针对的仅仅是古希腊罗马而言。他并没有预见到二十世纪的现代性走得更远。

“而基督教和它对神的彼岸性的新的深刻洞见,已使得艺术的造型语言和诗的言说的形象语言无法表达自己的真理。艺术作品不再是我们膜拜的神性的东西本身。艺术的消逝性这一论断还暗含着这种观点:随着古希腊艺术的终结,艺术必然出现论证不足的现象。”③

这种艺术终结论一方面证明了过去成熟的古典艺术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为这种合理性画上了一个句号。它暗示艺术已经无须担负起从柏拉图开始的那种认知要求。

在对艺术的合理性的历史作出回顾后,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今天的艺术是什么必须具备的两个前提。一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理解和关联。二是我们的历史意识和现代人以及现代艺术家的追求。应该说,这两个前提正是从古典艺术合理性终结之后产生出来的古今之争。这正表明:艺术的合理性和自我领会不是当然的,而是在古今艺术的冲突和和解之中产生的。而西方历史上“艺术”一词获得今天的“独特又褒奖”的地位不过二百多年。④关于古典艺术品,伽达默尔写道:

“这些艺术品本身并不被人们理解为艺术,而是理解为在当时的宗教的或世俗的生活范围内随时可见的形象塑造,理解为一种对自己的生活世界以及从这世界中突出出来的方式的装饰:祭仪的装饰,统治者的排场的装饰,以及诸如此类的装饰。”⑤

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不啻为一种新的艺术合理性。它可上溯至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上溯至康德的“无功利的愉悦”说,甚至上溯至鲍姆伽通的“美是感性认识”说。因为从这一条路向中,艺术从最初表达的普遍内容和普遍形式相一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开始流连于个别的显现出来的东西,即一种特殊的感性经验。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在西方艺术史上,艺术自觉与否的问题实质上是哲学思想的交锋和变迁。哲学给艺术规定的功能随着黑格尔的哲学的到来开始走到尽头,艺术获得一条新的道路,并且在现代艺术的产生之后走得更远。如果我们把握不住这条精神路向的实质,我们对艺术自觉的问题就不会有更深一点的理解。这个古今之争的结构形态,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间断点。西方艺术在这个间断点上失去了整个生活对它的普遍内容的要求,自然就摆脱了那种与之相一致的普遍形式语言,从而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形式语言。这一点是现代性的结果。

鲁迅先生说得很清楚,他是用“近代的文学眼光去看”的,那我们能不能以“传统的眼光”去看呢(或者说回到传统中)?如果我们的传统不是消逝了,我们不是正持有现代的眼光,我们怎么能认识到什么是传统呢?那么,所谓“魏晋自觉”论也就是一种现代性的论断,它究竟能不能用来描述魏晋时期文学的事实,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注释:

①参见《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490-491页.

②③⑤【德】伽达默尔,张志扬译.美的现实性.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页、第7页、第29页.

④Raymond williams,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7-20页.

猜你喜欢

合理性
碰撞合理性问题的“另类”解决方法
小议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的合理性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试论《反异教大全》取名“哲学大全”的合理性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至善主义、合理性与尊重
论合理性标准在诠释过程中的作用与限制
关于如何加强建筑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探讨
加强建筑结构设计合理性的方法探讨
甘肃:放射卫生监督员配置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