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文化浅析

2009-01-07朱新霞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2期

朱新霞

摘要:本文从图书、文化到图书文化及图书文化所包含的出版文化、藏书文化、阅读文化的发展与联系作了概略的论述。目的是让人们热爱书籍,多读书,读好书。

关键词:图书文化;出版文化;藏书文化;阅读文化;

作为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整天与书打交道,为了对图书多一点了解和认识,在这里谈一谈图书文化。

一、图书

“图书”二字,我国最早源于“河图洛书”的说法,<易·学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后成为《周易》一书的来源。图书的本质属性就是知识内容,但,读者必须是通过记载着知识内容的载体才能获得知识。因此,图书必须具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图书记录的目的必须是传播知识。第二,图书运用文字和其他一些视觉符号系统来传达意义。第三,图书具有明确的发行目的,范围。只有具备以上三个条件,才可视为图书。由此可知,如档案、帐册、单据、秘密文件、布告、招牌均不是图书。

有的定义明确指明图书是“书籍、期刊、画册、图片等出版物的总称”。这都是从图书内容来定义的。但是国际上则多是从图书的形式作出规定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凡由出版社出版的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名,编有国际标准书号,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称为图书。有的国家以图书的页码作为标准,如法国规定64页以上,意大利规定100个页码以上才算为图书。诸如此类定义反映的是图书的形式特征,它只是一种狭义的图书概念。

图书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如果只注意内容或只注意形式,都不能全面反映图书的特征。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准确定义其内涵。刘国钧先生认为“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而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于一定形式载体之上的著作物。”这一定义比较客观地揭示了图书的特征。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当今对“图书”一词的含义和范围的理解更加广泛了。不仅有记录文字的图书,而且有记述声音和图象的图书资料。就载体而言,除纸质外,还有感光材料和磁录材料等。所以,今天人们所认识的图书,必须具有下列要素:⑴以信息知识为内容。⑵以文字、图象、公式、声频、视频、代码等作为表示方式。⑶以一定的物质载体作为存在的依据。⑷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⑸以一定的生产方式制作。总之,所谓图书也就是以文字或图象等手段,记录或描述信息知识,以达到一定目的的物质载体。

二、文化

“文化”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简称。“人文”是一个能动的概念,具有改造化育万物的强大力量。《易·贲卦》的《象传》曰: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地文,以化成天下。”以天象有“文”可循,比拟人伦亦有“文”可循,观察此“人文”,用以教化人便可成就平治天下的大业。这便是所谓“人文化成,也称“文化”。“文”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又具体化为文书、典籍、文章、礼乐制度。“化”指二物相接,其一方或双方改变形态、性质。由此引申为教化、教行、迁善、感染、化育诸义。文化与无教化的朴质、野蛮形成反照。

图书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形态来讲是盛载文化的一种载体。但,从内容上讲,它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却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用图书来传承、传播、记载、保存文化是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主要形式。要谈论文化千万不能抛开书籍。

三、图书文化

图书因文化而产生,文化因图书而发扬光大。图书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对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谈文化,就得谈图书;而图书里包含的全是文化。秦始皇看轻图书文化,“焚书坑儒”。而到汉朝,为了发展生产,促进社会的发展,汉武帝又下令广搜天下图书,以至书堆如山。纵观中国历史,可见,每一次因轻视图书文化而摧毁它之后,代之而起的则是更加重视图书文化。

人类通过阅读图书,提高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伦理修养。图书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地位。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是一种继往开来的产品。它具有承前性和继承性,是人类获得知识,创新知识的重要条件。

图书文化就是研究图书在生产、流通、传播与接受过程中表现的文化内涵。图书不仅记录人类的过去,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因此,人们总是力图从中推演历史的轨迹,解释社会的成因,引证先民的遗训,求索文化的传统,为新时代的价值观确立人文根据。书籍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卓越创造物,它的发生发展的进程,也正是人类文明发展变迁的轨迹记录和人类知识与理性增长的过程记录。程涣文指出,“图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创造的,作为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图书的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的总和。”王余光认为图书文化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子文化:出版文化、藏书文化和阅读文化。从出版物到藏书,从藏书到读物,图书在这三个系统中的角色不停转换,其功能也有不同的表现。

(一)出版文化

出版文化的概念源起于日本。始见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文文献之中。当时是以书、报、刊为中心的文献的写作、编辑、印刷、发行,以及读者阅读为轴心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原是为对应、对照影视文化,以引导公众对文字读物消费的思想产物。随着当代声像资料和电子出版物也沿用“出版”术语。“出版文化”的概念如今被进一步放大。它涉及作者与著者,选题与编辑 出版史,出版行为目的,出版传统和出版特色装帧与风格,畅销书与名著,图书的可读性和影响力等等丰富广阔的层面和专题。

出版文化的研究是进一步推广和深化我国出版改革的需要,也是全国开展中国文化学术研究的需要。人类出版的历史文化值得注意,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外国先进的出版文化更值得注意。出版业是一项带着浓厚政治、文化和经济色彩的事业。通过出版文化的研究,可以获得出版业务的要领,出版业改革的要义和出版文化演变的要点。

(二)藏书文化

藏书是对历代以图书为主的文献进行搜集、典藏、整理、研究利用乃至刊刻传播的文化活动。中国的藏书活动由来已久,从安阳殷墟发现的大量的甲骨文,古代藏书楼,已至到现在的图书馆,都是进行藏书活动的见证。由历代藏书家丰富多彩的业务活动体现出来的藏书环境、风尚、习俗以及古典藏书情趣和精神,构成了中国藏书文化的基本框架。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是靠手抄来生产图书的,速度慢,所以,图书很少。唐朝时,印刷术出现,图书增多。后来,雕版印刷术与纸张结合,使图书复制和知识传播如虎添翼。宋代以后,我国图书活动日趋活跃,走向繁荣和兴盛。在传统的皇家藏书之外,私家藏书、书院藏书活动崛起,构成了中国历史藏书事业的三大系统。而且藏书管理活动也趋于成熟。

我国明清学者对藏书活动的各环节已有比较详细的叙述。清代藏书家孙从添在《藏书记要》将藏书活动分购书、鉴别、抄录、校仇、装订、编目、收藏与曝书八个方面。晚清学者兼藏书家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分购置、鉴别、装潢、陈列、抄补、传录、校勘、题跋、收藏与印记十个方面

现代,由于石印,激光照排等先进技术的使用,书的生产量更大,藏书活动更加兴旺,出现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各种有关藏书的理论书籍陆续问世。使我国的藏书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三)阅读文化

“阅”的本意是“逐一点看”,意思是用眼睛一字不漏地仔细观看。引申为“看”,“观看”。“读”的本义是“照文字念、诵”,通过用嘴出声念诵以达到对字句意义的理解。后世遂把“阅”和“读”加以结合形成阅读的固定用法。也就是用眼看或用嘴念诵都可以称为阅读。广义的阅读,涵义极其宽泛,它包含了从不知到渐知,从泛知到追求深知的全过程。狭义的阅读,涉及阅读客体、阅读主体和阅读本体,以及阅读学研究专题等内容。

阅读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阅读文化应把握四个要素。即:1.阅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过程。人们通过阅读来探索未知,塑造自我。人们在阅读中,会受到文本的影响,这已被人类长期阅读的实践证实;同时,人们对文本的不同解释,也影响着人们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2.阅读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人类有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需求。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一种为普遍接受的文化行为方式。3.阅读是知识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图书流传的时间性,形成了有效的人类文化的储存功能,使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创造变为可能。4.阅读是丰富人生的重要部分。人因为阅读而使人生充实,从而产生在社会上奋斗的动力。

图书馆是一个藏书的场所,也是一个阅读的天地。通过对出版文化、藏书文化、阅读文化的了解,我们知道作为一个藏书文化与阅读文化集一体的图书馆的使命和任务,那就是收藏更丰富的图书文化知识,让更多的人到这里阅读,让人生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卢贤中,《中国图书学》,安徽大学出版社[M],2004.10。

[2]冯天瑜,《文化守望》,武汉大学出版社[M],2006.05。

[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