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缤纷多变的旋律

2009-01-07王晓勇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变换热点

王晓勇

摘要: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大学生时尚文化迅速走向繁荣的时期。当时大学生的时尚追求突出表现为:崇拜偶像层出不穷、流行歌舞应接不暇、服装饰品变幻莫测、通俗文学热浪迭起。热点多、变换快和热点的阶段性、时代性是它的两个突出特点。

关键词: 时尚文化;热点;变换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全面发展的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时20世纪80年代也是中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剧烈变动的时期,面对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大学生用其敏感而活跃的思维在捕捉、追随、创造和发展着流行时尚。分析和总结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时尚文化特点,对于当前大学生文化建设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崇拜偶像层出不穷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有人说,青少年因为有了崇拜的偶像才生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也有人说,青少年偶像因为有了众多的崇拜者,才变成明星,事业才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可见青少年与明星偶像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青少年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其偶像崇拜更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

80年代是青年大学生偶像崇拜十分流行的时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学生,思想解放,主体意识复活,他们对能给自己的业余生活带来充实、给自己的心灵感受带来愉悦的青春偶像表示出极大的热情,这种热情很快变成对偶像的效仿、追随和崇拜。

80年代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带有明显的感性色彩。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崇拜对象的相对集中性(主要是娱乐明星)。由于社会政治环境的日趋宽松,大学生文化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大学生们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感受和心理需求来选择崇拜对象。这也就决定了当时的崇拜偶像主要集中在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上。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文化娱乐圈中的偶像们才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而且也是可以学习、模仿的,甚至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二是崇拜对象的不稳定性。这一时期,能够成为大学生们崇拜对象的明星们,很容易被后起的明星所代替,很少有哪些明星能长久地为大学生们所崇拜。例如,在银屏上,80年代初随着日本影视作品的大量上映,高仓健和山口百惠成为许多青年大学生的崇拜对象;80年代中后期随着美国影视的进入,阿兰德龙、邦德等又受到大学生们的顶礼膜拜。国内的影视明星也是各领风骚三两年,由陈冲、张瑜、郭凯敏到达式常、潘虹,再到陈佩斯、姜文,他们往往因为一两部影片而走红,而又往往因一年半载不露面而被人们所遗忘。在流行歌坛,偶像的更替更为迅速,由邓丽君、侯德建、李宗盛到谭咏麟、刘德华、张学友这些港台明星,再到内地歌坛的李谷一、朱逢博、苏小明、朱明瑛、彭丽媛、崔健、刘欢,真可谓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三是崇拜行为的狂热性。有关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有剪裁和保存记载有所崇拜偶像的消息的报刊杂志,张贴和悬挂所崇拜偶像的照片的喜好。如有所崇拜明星参加的演出比赛,一些崇拜者会毫不吝啬地掏钱买票,前去捧场喝彩,甚至还要献上鲜花、请求签名。无缘相见的则会用一封封热情洋溢且充满敬意的信件带去自己的祝福和思念,或将一本本关于明星的书籍或明星手迹源源不断买回家中,细细品读和欣赏。对于所崇拜的歌星的录音盒带、CD盘等则更要收藏。总之,虔诚的大学生崇拜者们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偶像们的同样的崇拜之情。

(二)流行歌舞应接不暇

80年代初期,港台流行歌曲大量传到内地,大学生们深受感染,传唱流行歌曲的热潮从此长盛不衰。然而流行歌曲在大学生校园的流行,并非一帆风顺。因为这些流行歌曲在内容上多是描写爱情生活的,受到了中老年人的反对,为主流文化所排斥。因此,大学生们传唱流行歌曲时还有所顾虑,多半是在独自一人时哼哼唱唱,很少有谁在大庭广众之下扯开嗓子高声叫喊。

80年代中期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此时,香港和海外的流行歌曲大量传入内地,如《万水千山总是情》、《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特别是台湾的校园歌曲也大量流传过来,由于这些歌曲在内容上多是描写学习和日常生活的,没有明显的爱情色彩,因而其生存环境就相对宽松了。如最初的《乡间小路》、《龙的传人》、《外婆的澎湖湾》、《迟到》等歌曲,《中国青年》等报刊还做了介绍,在这种情况下,流行歌曲从校园走向厂矿,从城市走向农村,从家庭走向社会,从青少年走向中老年。“老人们不再觉得流行歌曲为“痞”,文化界不再对流行歌曲围剿扫荡。1986年,流行音乐获得官方一个折衷式的称谓——通俗歌曲。①社会开始用比较客观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流行歌曲,这使得流行歌曲在全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港台流行歌曲的刺激下,大陆的流行歌坛也迅速成长起来,早在80年代初,《幸福不是毛毛雨》、《小小心愿》等歌曲就受到青年大学生们的喜爱。随后,又有《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便衣警察》、《雪城》、《信天游》等民族歌曲被广为传唱,成了真正的流行歌曲。

到80年代中后期,摇滚乐则成了校园流行歌曲的主流。自1985年,崔健用“嘶裂沙哑、愤世嫉俗”②的歌喉唱出了《一无所有》之后,中国的摇滚乐时代就已到来,随后他又演唱了《不是我不明白》、《从头再来》、《江水号子》等,都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此后,一大批摇滚歌手登上前台,如王迪、曲非、孙国庆、田震、秦勇、张行等,他们将中国的摇滚乐推向了一个高潮。从此,在大学校园的歌舞晚会上,摇滚乐成了不折不扣的主打节目。

在舞蹈方面,其变化之快也有些让人眼花缭乱。年轻人热情奔放的特点决定了青年大学生必然要领导舞蹈文化的新潮流。从80年代初的交谊舞、迪斯科,到80年代中期的太空舞,再到后期的霹雳舞,每次都是由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率先示范,然后再普及到中老年人之中,然而待全社会都在热衷于这种舞蹈时,大学生们正陶醉在更新的一种舞蹈中了。

(三)服装饰品变幻莫测

80年代是我国服饰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喇叭裤、牛仔装等西方的各种“时装”纷纷传入中国。它的款式、色彩、质地很快征服了中国青年大学生。一开始是牛仔服装大行其道,不管春夏秋冬,也不管高低胖瘦,映入眼帘的是清一色的牛仔裤。紧接着西服、西装套裙、萝卜裤、T恤衫等又取而代之。春、秋季节,男大学生们穿的是西服洋装(尽管他们当中很多人没有穿皮鞋、打领带),女大学生则更多穿着西服套装(尽管她们很多人还穿的是布鞋、球鞋);到了夏天,则是T恤衫和萝卜裤的天下,五颜六色的T恤衫和随风飘动的萝卜裤把青年大学生装扮得更加动感迷人。

80年代中期,大学生的服饰又出现了新潮流。女装男性化和男装女性化的特征开始显现。一头标准的男士短发,上身一件紧身背心,下身一条牛仔裤,这样的装束绝不仅仅是三两个女大学生的形象。同样,长发飘飘,穿一件大花格衬衣的男学生也是随处可见。大泡泡袖的蝙蝠衫,短而又短的迷你超短裙,甚至是西方国家社交活动中穿的小礼服,也都很快出现在中国大学校园的女学生身上。

80年代末,卡通衫开始在我国青年大学生中流行。印有卡通人物、动物、花卉、外文等装饰的服饰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青春张扬的服饰使得青年大学生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活泼可爱。

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服饰时尚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很难说是商家在制造着服饰时尚,还是大学生在引领着服饰潮流。但青年大学生们展现自我,吸引人们的关注则是大学生服饰流行热的重要的原因。“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淡漠和隔离,愈发让人们注重自我的展现,他们不在乎他人对自己的具体看法,而只在乎他人是否注意到自己。青年便以各种标新立异的方式将自己凸现出来,以使自己得到社会、周围人的关注。”③

(四)通俗文学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文学在大学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许多文学作品正是因赢得大学生的喜爱而流行开来。在文学作品中,通俗文学作品较之严肃的文学作品更具有群众性。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由于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心理的变化,大学生“通俗文学热”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

80年代初,“伤痕文学”在继续发挥它的情感作用的同时,也推动着反思文学、知青文学、改革文学、军旅文学、城市文学、爱情文学、武打文学、颓废文学等相继兴起。在这一系列通俗文学热潮中,“蒋子龙热”、“琼瑶热”、“金庸热”、“王朔热”最具有代表性。

率先举起改革文学大旗是作家蒋子龙,早在1979年他就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之后,整个80年代中期前,他又先后发表了《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燕赵悲歌》等一系列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以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热点”为素材,敢于揭示重大矛盾,揭露改革的阻碍势力,为改革者呐喊,为改革者助威。正因为他的文学作品紧扣时代主题,因而受到了大学生们的广泛好评。一时间他的小说被大学生广泛阅读,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上座率也非常高,大学生关心和支持改革的态度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琼瑶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她的小说多以爱情故事为题材,故事情节曲折感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文学语言优美流畅,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情感和伦理道德,符合大学生们对情爱的期望。她的小说《窗外》、《几度夕阳红》等从80年代初期流传到大陆后,很快受到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欢迎。到80年代后期,很多大学生已深深地陷入琼瑶小说虚幻的爱情天地中而不能自拔,甚至走向轻生的道路。尽管琼瑶的爱情小说给大学生带来不小的消极影响,但她的感召力却长期存在,直至90年代初,不少大学生还手捧着琼瑶小说痴迷地欣赏着。

80年代中期,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风靡大江南北,其影响足以与琼瑶的爱情小说相提并论,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那时起直到90年代中期,只要你走近大学校园的各种书摊,你就会发现售卖和出租的书籍中至少有1/3是武侠小说,而且其中大多数肯定是金庸的作品。“金庸热”所带来的“武侠小说热”,实际上是青年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无能为力感”和“负重情绪”的一种宣泄。同时也是他们把自己幻化为技艺超群、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武林侠客”的英雄心态的一种间接实现。由于金庸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扎实的武术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文字表达技巧,所以读他的小说不仅能感受到“武林侠客”的凛然正义,而且能接受传统文化和文学知识的熏陶,再加上在他的作品中多描写的是英雄美人的爱情故事,这种内容更迎合了处于青春期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80年代末期,大学生与社会现实之间矛盾日渐激化,大学生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逐渐显现出来。在此背景下,王朔作品中流露出的荒诞不经、玩世不恭以及自嘲、反讽的人生态度就受到青年大学生们的普遍认同。一时间,大学校园里便流行起“王朔热”。大学生到处寻求王朔作品,闲侃时用的是王朔嬉皮士的腔调,甚至不少同学把王朔作品的口头禅“烦着呢,别理我”等还印到了文化衫上。“王朔热”表明当时的青年大学生普遍处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中,他们的进取心,他们的热情急待唤醒和调动。

综观80年代的大学生文化时尚,我们可以看出,热点多、变换快和热点的阶段性、时代性是它的两个突出特点。80年代的大学校园热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改革发展形势在大学生中的反映,大学生文化时尚是整个社会文化潮流在校园的体现。80年代大学生文化时尚的多样性说明社会发展快速,大学生真心关心改革,体现了大学生文化与社会主文化一致和协调的一面。而80年代大学生文化时尚的易变性,则说明当时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大学生要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和“参与”改革,它反映的是大学生文化与社会主文化矛盾和冲突的一面。很显然,引导大学生理智地参与社会改革,使大学生时尚文化符合社会主文化的要求,是我们反思80年代大学生文化时尚的结论,也是今后大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注释:

①李皖《从解放到迷茫——中国流行歌曲20年》,中国青年研究,2002,02。

②韦民《崔健与亚运 》[J],中国民族, 1990,05。

③曾燕波《青年八大热点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9月版,100页。

猜你喜欢

变换热点
热点
热点微评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论高中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变换
基于Logic Converter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三角函数应试剖析与教学建议
变换观察角度分析数学解题方法研究
基于曲波变换的图像去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