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演唱中借鉴昆曲艺术的研究

2009-01-07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借鉴韵味昆曲

施 敏

摘要:民族声乐需要风格多样化,民族声乐的发展需要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方面进行探究,拓展演唱风格,用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去研究声乐艺术,丰富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增强艺术感染力,兼收并蓄,形成多元化发展,歌唱风格上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昆曲;借鉴;润饰;韵味

歌曲《忆江南》,是当代作曲家李明云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忆江南》的诗而创作的声乐作品。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和苏州刺史,对美丽的江南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他离开苏杭十多年后写下了这首《忆江南》的诗歌,江南的景,江南的情,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作曲家李明云在这首歌曲创作中,根据该诗词的内容,吸收和运用了江南民歌与昆曲音调谱写了这首歌。歌曲风格清新雅致,音调优美,具有新颖别致的艺术魅力和非常浓厚的地方音乐色彩,抒情又富有意境,亲切温柔、细腻秀美。词、曲的音韵结合得紧密,音调大抵按照字音高低而起伏,这与昆曲演唱中,注重四声、依字行腔、依意行腔相似。为了把古典诗词演唱的风格得以充分表现,使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艺术和音乐造型有机结合,而昆曲是继承古典音韵的集大成者,把江南戏曲的艺术形式昆曲作为切入点,融入南曲的一些行腔润饰中的技法演唱,更加突出江南的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写意的特征,对歌曲风格、歌唱的情感表达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既保留了古韵,又增加了歌唱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还能使声乐技巧得到更好地发挥。“凡民歌与民歌风的创作歌曲都要求唱出风格与韵味,而风格、韵味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语言声调形成的”。[1]民族聲樂是西方美聲唱法與我國傳統的戲曲聲樂的有機結合。“公众好象并不需要那种‘完美的‘嗓音,而是需要那种‘有人情味的声音。其实所谓的‘人情味的声音,正是我们所说的韵味,而韵味也正是由各种润腔技巧所赋予的”。[2]

追求细致的音乐表现,注重修饰的艺术形式,是昆曲的艺术特色。昆曲非常讲究吐字、发音、运气、行腔,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灵活多变,注重声音的控制,行腔收放自如,并讲究腔随字走,字随腔连,快慢强弱,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很多演员如当代著名的戏剧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就把昆曲的唱、演技巧作为加强基础训练、提高演唱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昆曲具有细腻婉转的特点,与它的唱法有相当的关系。昆曲演唱中润腔手法十分丰富,如擞腔、带腔、垫腔、滑腔、撮腔、叠腔、啜腔、罕腔、嚯腔、拿腔、卖腔等,这些润腔使字音、语调、感情、意境更加生动。学习昆曲对唱古典诗词寻找韵味非常有好处。

一首精美的《忆江南》音乐,似一幅色彩绚丽、情趣盎然、充满江南风情的美丽画卷,把我们带到了如诗如画的江南景色之中。演唱这首歌曲以清甜、圆润、秀丽、柔美、细腻的声音,朴实真实的感情,唱出古诗词歌曲素雅洒脱的神韵和江南民歌清丽婉约的风味。把每一句,每一个字唱到位的,结合吐字行腔时的语调、语气,借鉴昆曲行腔润饰的一些技法,非常贴切,强化了地域特色。昆曲强调“四声准、五音四呼正”, 演唱《忆江南》时,根据字的不同声调,在旋律上加以必要的调整与润饰,唱得韵味纯正,更好地表达出江南民歌婉约清丽的风格,并注意吐字清晰、语调鲜明、行腔细腻、声音清亮,以民歌的质朴与昆曲的迂回,唱出柔美圆润的声音,处理的细腻、富有韵律与演唱技巧相融的契合点。以情带声,声情合一,歌曲的表情达意是第一位的,技巧是为歌曲内容服务的。演唱时头脑中要有画面感,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之中,给听众展现了一幅美丽江南的景象。

歌曲为单乐段、分节歌形式,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三段歌词,宫调式,最后结束句转入同宫系统的羽调式上,这种调式转换方式是江南民歌的地方色彩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使旋律柔美华丽、流畅清秀的重要因素,具有余音缭绕、余情未了的艺术效果,使人对美丽的江南风光悠然神往。

前奏,稍慢的速度,波音、颤音、倚音等装饰音的运用,有着江南丝竹中常用的加花奏法的音调效果,给人以柔美、幽雅之感,为歌曲的进入起到了渲染、烘托情景意境的作用。首句“江南好”,表达出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主题“江南”二字属宽韵,是“穿鼻”韵母,“出声”后“引腹”发响的是韵母“a”,应加强鼻腔共鸣,双宽韵的运用,使声音圆润饱满,突出了歌曲“江南”主题的词意和气氛。以一个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美景,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此字音调下行至小字组的c,低音低回婉转,含蓄抒情,把江南在人们心中烙下的印象和深厚感情充分表达出来。次句“风景旧曾谙”,表现作者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风景”二字都是鼻韵母,字要送到位,尤其“景”字一字多音,要延长字腹唱得要充分,“收音纯细”,而一字多音,错落有致,迂回曲折,是昆曲唱腔的基本特征。“旧曾谙”是从前很熟悉之意,运用昆曲的 “橄榄腔”的唱法,首尾细中间大,是昆曲中最能体现收放、抑扬的地方,给人一种悠扬绵延之感。演唱“旧”时可借鉴昆曲反切方法咬字,使字倍加清晰、亲切,每个字的发音都是有声韵发音反切出来的,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突出了声律兼美的特点。“凡敷衍一字,各有字头、字腹、字尾之音。字音分头腹尾吐出,而要如明珠走盘,晶莹圆转。三音相切, 但头、腹、尾三音,唱时既要交代清楚,又须浑然一体”。[3]“曾”字用“垫腔”以增其圆润性和缠绵悱恻的效果。“谙”一字多音的切分节奏,强调中间的长音,具有古琴的效果,古典诗词先人往往用古琴伴奏演唱,非常含蓄和柔美。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其中“出”“胜”字运用“擞腔”,丰富了音调的揭扬曳宕和诗句的声韵摇曳,达到了声腔合一的境界,音调增加了华丽的效果。为了依字行腔,美化行腔声韵,在“江”的曲调的行腔上运用“嚯腔”。“花”字唱得跌宕生动、轻巧圆顺,用柔音行腔。“水”是昆曲“上声腔格要满足调值低沉的要求”的体现,声音要富有弹性,与其它声区巧妙的衔接。“火”“水”字“罕腔”的运用,突出了悦耳动听的效果和清丽委婉的风格。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白居易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人们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能”字上柔和圆润的“擞腔”顫抖之音,给人以“迟其声以媚之”的感觉,余音袅袅、有如春风吹拂下的涟漪,使曲调变得宛转悠扬、悦耳动听、韵味醇厚。“不”“忆”字“顿挫腔”的运用,突出了顿挫的美,凸显顿挫收放的风格及唱词的情韵,保持声断气不断、声断意不断,所有神情都在这断中刻划出来。“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处,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此曲情之所重也”。[4]多音的“忆”字,都在低声区,表达一种自吟自叹的情绪,要使低音“忆”字也能清晰入耳,“打开牙箝”,把这个齐齿的窄音宽唱,运用昆曲的“落腮腔”,使得声音通畅、舒展圆润,在低音区委婉迂回地流淌,以情拖腔,借声达意。句末,再一次回到主题“江南”二字,要唱得矜持洒脱,仿佛游历在江南的青山绿水之间,并运用昆曲的“垫腔”以增强曲调的圆转缠绵吟诵的效果,体现出诗人对江南的无限思念和眷恋之情。

艺术忌雷同,拓展演唱的风格,艺术发展的高级形式应该是多种艺术相融和而出现的,具有更丰富表现力的艺术形态。民族声乐讲求润腔和韵味,应该在感受、对比、探究中学会用不同的唱法处理歌曲,唱出歌曲的不同韵味。如何将传统戏曲艺术结合运用在声乐演唱实践中,是我积极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鞠秀芳《鞠秀芳民歌记事》[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 斯·弗兰契斯《名歌唱家论声乐艺术》[M].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3] 宠绥《度曲须知》[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徐大椿在《乐府传声》[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注: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昆曲艺术与民族声乐艺术体系的比较研究》(编号08YSD01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借鉴韵味昆曲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秋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