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城市雕塑缺乏力作的原因与对策

2009-01-07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雕塑创作

王 沂

摘要:针对当前城市雕塑发展现状,就缺乏力作的现象总结出了片面观点、盲目建设等四大原因,并根据多年考察和对数件城雕代表作品的分析在城市雕塑的内容、表现、地点、建设、政策、教育等六方面提出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城市雕塑;地域特征;城市文化;统筹规划

当人们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时,往往会从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和雕塑中解读这座城市的文化气息甚至是精神气质。黑格尔在其美学理论中曾说:“建筑只能从外面指点出来的那种心灵内在生活,在雕塑里却像安居在感性形象及其外在材料里,并且因为这两方面显得契合无间,没有哪一方面压倒另一方面。所以,在雕塑里感性因素本身所有的表现都同时是心灵因素的表现。”的确雕塑就是这样的博大精深,而当它从博物馆走向街头,从私人收藏走向公众观赏后,雕塑凭借自身深厚的艺术内涵和强大的感性色彩,已对一座城市市容面貌的装点和文化品味的提升做出了非同小可的贡献。这也就决定了进入城市后的雕塑不能再被单纯的划归于某个艺术门类,而应看作是一种城市综合文化现象。

尽管城市雕塑对我国来说还是一门经验不多的年轻艺术,但可以肯定的是,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程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城市雕塑的规模与水平。可在时下的很多城市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在前两者作用下城市雕塑数量上的“井喷”,却很难看到其水平上的进步。例如上海,根据其规划部门调查,上海现有城市雕塑1034件,其中10%的作品实属劣质,80%的作品平庸无味,只有10%较为优秀,但这其中却没有一件是能代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作品。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因为上海的现状绝不是个体现象。有不少艺术家多次指出,我国城市雕塑的问题早就十分明显:形象概念化,题材雷同化,缺少艺术分量,像城市建设一样缺乏地域特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城市艺术思想的进入,留学海外的美术人才归国以及“85美术新潮”等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中国的城市雕塑建设用短暂的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将近100年才走完的发展道路,因而我们忽略发展中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尽管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在我国的大量出现只有不到30年的时间,但找出导致城雕现状的原因却并不困难。

首先,对于城市雕塑认识的片面性就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个。很多人简单地把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环境的装饰,在一些地方随意地安放使其成为了单纯改善市容面貌的摆设,而忽略了雕塑本身作为造型艺术门类中唯一在三维空间中直接创作,其可以直观再现生活、文化、历史中实体,代表城市特色形象、显现城市文化气质的特性。因此,在没有深入审视雕塑蕴含的情况下进行的城雕建设多少像在做表面文章。

其次,很多城市刮起的“雕塑热”现象更多的是出于形象工程甚至是政绩工程的考虑。西方的很多城市在已经拥有了大量城市雕塑精品的基础上,往往是通过制定“艺术发展百分比计划”或是建立“艺术基金会”对城市雕塑进行循序渐进的高质量,多元化发展,甚至用城市的广大空间展现一些先锋雕塑作品供市民讨论,旨在创造一个浓厚的艺术氛围。但中国的情况却是近几年城市管理层看到城雕对市容市貌的改善和与西方规模上的差距而盲目拨款盲目兴建。缺少了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不管什么地方,有空间就放。全国政协委员张洁就在其提案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的城雕粗犷式建设,就像一个暴发户一心想让别人知道他有钱了,因而名牌衣服金银首饰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往身上堆。”更可怕的是很多政府官员缺乏艺术修养,却对艺术不懂装懂从而放松了城市雕塑的准入机制。

再次,由于政府放宽了准入机制,降低了对雕塑的评判标准,让大量的城雕厂商找到空缺,从中受益。很多雕塑厂家缺少经过学院派教育和拥有成熟艺术思想的雕塑人才,它们的作品无论具象还是抽象,不是形象单一就是含义晦涩。可更多不具备创作能力的雕塑厂就干脆通过临摹他人作品,流水线式作业,用低廉的价格赢得了市场。失去了雕塑的艺术性不说,也失去了雕塑陶冶人们情操向大众传播美学思想的功能。而他们的侵权行为更是对艺术家的极大不敬,再加上前文所提到的盲目雕塑热,使艺术家参与城雕创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因而城建部门难以获得高水平的作品,也就使那些缺乏资质的雕塑厂继续大量占据市场,致使城雕继续在低水平徘徊。

最后,这样的快餐式雕塑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环境中,怎么会得到人们的认可?民众要么对其内容嗤之以鼻,要么不知其含义,要么不明白摆放在此的意义。使他们失去了对雕塑的审美兴趣与关注,便对城市雕塑的认识继续存在片面性。这就又回到了上文所说的第一个问题了。

面对这些现象,主张城市雕塑凸显地域适存性,展现城市精神,彰显文化特点的呼声与日俱增。那么如何体现这些因素让城市雕塑成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秀作品呢?

一、内容上,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积淀

要想让雕塑具有地域性特色,关键是要在内容上凸显雕塑所在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积淀。一件城市雕塑的优秀与否,除却外在的雕塑技法是否成熟,更重要的是看它有没有蕴含深刻的城市文化。因为城市文化是地域化城市雕塑的灵魂,它对城市雕塑应该是决定性的,甚至是有制约的。城雕如果在失去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座城市存在的理由就在于与其它城市的区别,每一座城市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历史,都有其与众不同的文脉,在这当中涌现出来的素材是难以估量的。在创作中只有渗透进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特点,风土人情,特殊历史及社会背景等元素才能增强城雕作品的唯一性、独特性、思想深度和其被放置的意义从而发掘出雕塑自身的艺术魅力,而非成为单纯的外观点缀。艺术家在用雕塑记录城市文化时,也正是在用雕塑创造了城市文化。因此无论是创作怎样的城市雕塑,艺术家都要事先深入考察所在地域的上述情况,通盘考虑,不能导致雕塑与地域特色的脱节。

例如临沂的沂蒙广场上,就用三组写实雕塑重现了闻名全国的,包括红嫂、沂蒙六姐妹在内的老区百姓参军参战踊跃支前的史实。雕塑通过象征化,典型化的处理和艺术化布局,运用粗犷的表现手法凸显了沂蒙老区人民在战争洗礼下的英勇顽强和奉献精神。切中了具有临沂特色的红色历史文化。加之选址位于临沂的母亲河——沂河岸边,更体现了临沂特有的历史积淀与自然景致的交融。同时其艺术表现手法也为如何用城市雕塑反映重大历史体裁提供了新思路,这组作品也因此成为08年全国十佳城市雕塑。

二、表现上,选择适当的雕塑语言

我们倡导城市雕塑匠心独运,独具特色,并不是说城市雕塑要一味地标新立异。有的作品为求与众不同和视觉冲击力运用尚未定性的当代艺术前沿手法,或张牙舞爪或媚俗不堪,无法给人产生正常美的感觉,甚至会让人感到不安;有的作品生搬硬套尖端学术,过于高深或故作高深,使观者不知其所云,“看不懂”成了观众的第一反应。这些类型的作品必然会与普通观众脱节,使观众逐步失去对城市雕塑的鉴赏兴趣,本想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就失去认可了。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一张对外名片,也是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接触到的艺术作品。因此雕塑语言是否适当,能否让百姓看懂就很重要了。艺术家们在创作时,选择的雕塑语言可以是丰富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可以是多样的,但不应忘记城市雕塑的受众是广大人民,要多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城市抽象雕塑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我们的国情,我们的文化背景,还有我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对艺术的接纳鉴赏程度,决定了我们不能像西方那样无所顾忌地在城市中放置大量抽象雕塑。对于我国来说,城市的街头还不是新潮艺术家过多展现自我思想和新锐作品的地方。城市雕塑也不是他们进行艺术形式探索的前沿阵地。我们要做得是掌握好抽象的程度,即通过一定的抽象提高民众的鉴赏水平,又要在他们接受理解的范围内进行抽象,总之民众是否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是城市雕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比如济南泉城广场的“泉标”雕塑,用三个通体水蓝的大型波浪状石柱将闻名天下的趵突泉三股泉水象形化,与作品中央的“明珠”环绕交错共同构成了“泉”字的篆写体。将泉之喷涌凝固于钢铁的磅礴之中,不仅简洁明快体现出了济南作为泉城特有的地域特色,也让普通民众明了易懂地体会到美感。不失为城市抽象雕塑的精品。落成不久就成为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的济南的新标志、新象征。

三、地点上,摆放位置的合理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城市雕塑并不是随便一放就能发挥作用的,更不是市容建设中见缝插针的装饰。雕塑摆放的地点合理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件雕塑的成功与否,这除了考验政府对地点选择的合理性之外也考验雕塑家所创作的雕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黑格尔在其《美学》中讲到:“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东西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放在什么地方,而是早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也就是说城市雕塑必须从属于环境,它应该是为特定的地点与环境创作的,它既不是通用的,也不应该是闭门造车。即城市雕塑与环境要有一体性。可现实情况是很多雕塑只是考虑自身设计而不注重雕塑周边配套景观的建设,或是不考虑周边环境因素单纯设计雕塑这很容易导致雕塑与周边环境的脱节而使之孤立,从而大大降低雕塑的审美效果,失去了安放于此的意义。更有甚者,由于作品与地点及环境的错位,从而成为观众的细说与笑柄。而把优秀的作品放在合适的地方,使之与周边相协调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厦门市就在每年举办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公路旁的草坪中,不等距离地安放了九十九座真人大小,各式奔跑姿态的运动员和为比赛助威的观众群雕塑,绵延数公里。真实再现了每年在这里进行马拉松比赛的真实场景,惟妙惟肖,蔚为壮观。加之周围协调的绿化、湛蓝的大海、高耸的建筑和不远处美丽的金门岛,使这里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马拉松赛道,国际奥组委还特意把其中两件作品永久收藏。如今这里已成为厦门重要的旅游资源。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借助这条公路作为赛道的特殊身份,既体现了马拉松在厦门海滨举办的独有性,又充分利用了狭长绿化带的有限空间创作了与周围环境相配套的主题雕塑群。体现了宏观与微观双重的地域化特色。

四、建设上,政府对城雕建设的统筹规划

我们应意识到如果把握不好城市雕塑地域化建设中“度”的问题,全部强调地域特色很有可能会束缚我们的创作思维,使城雕创作进入误区,从而造成雕塑单一化,得不到规模上的保证,失去了活力。要求雕塑具有地域特色不是要求全部雕塑都要体现。这就反映了政府对城雕建设进行指导规划的重要性。城市雕塑由于其自身特性,已经是城市建设中的一环,因此在政府的城市规划当中,城市雕塑理应作为独立的一项,进行统筹布局合理安排,并予以资金、技术上的扶持。使城雕由过去的单一建设转化为现在的统盘规划。比如对一座城市中哪些雕塑是用来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纪念历史人物的,哪些是着重突出地域特点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哪些是再现市井民情增加生活情趣的,哪些是传播时代精神拓展群众艺术视野的等等进行科学系统的整体布局。使一个城市的雕塑内容主题多样化,满足市民的多元审美需求,从而在宏观上体现出这座城市在城雕理念上的特色。上海市就针对上文提到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城市雕塑建设的总体规划,旨在为城市雕塑发展注入强心剂,促进能与上海城市地位相呼应的雕塑作品的诞生。

五、政策上,建立促进城市雕塑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雕塑在我国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可它受到城市管理层的宠爱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对雕塑的统筹规划虽可以保证雕塑构成的规模和合理性,但如何弥补规划“时效性”的问题,让城市雕塑按照一个科学合理的轨道不断进步就需要建立起一套能促进城市雕塑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来解决。

首先,政府要端正对城市雕塑的态度,要以长远的角度,战略的高度发展城市雕塑建设。而不是出于“面子工程”的泡沫式发展。其次,要为艺术家创作城市雕塑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在引导艺术家创作出拥有本城市地域化特色的作品时也要尊重艺术家的观点为其创造宽松的创作环境,从而激发起广大艺术家创作城市雕塑的热情。在雕塑落成后要充分保护艺术家的知识产权,用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其作品的合法权益。还要注重多渠道的宣传,扩大雕塑与雕塑家的知名度。同时加大对落成雕塑的保护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雕塑维护。再次,鼓励那些有经济实力的组织与团体参与到城市雕塑的建设上来,利用它们的雄厚资金支持一些重点城市雕塑项目的建设。这样即节省了政府开支又为参与的团体积累了社会声誉,扩大了文化影响,更重要的是为雕塑创作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可谓一举多得。最后,政府还要加强“城雕委”在城雕建设领域的行业指导作用和行政领导力度。健全完善雕塑竞标机制,让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承担重点城市雕塑的创作。同时健全城市雕塑的准入机制,严把雕塑艺术关,质量关。杜绝小雕塑厂快餐型雕塑的泛滥。对那些没有资质的雕塑厂进行执照的吊销,促进城市雕塑建设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还要不断的对城市雕塑进行综合评估,将那些不能与时代气息相符合,手法粗糙缺乏艺术性的“垃圾雕塑”及时拆除替换。目前,建设部“城雕委”就已经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对很多重要城市的城市雕塑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淘汰了一些劣质雕塑,对促进城雕建设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教育上,对城市雕塑后备人才的针对性培养

如今大专院校的雕塑教学中,绝大多数的时间是训练学生的写实能力,忽略了培养他们对文化的感知能力和对素材的挖掘能力。而将城市雕塑单纯列为一个专业方向进行研究性教学的院校更是寥若晨星。城市雕塑的特性决定了它不能像其他雕塑种类那样单纯的进行写实教学。

广大美术院校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城雕人才的重任,在注重学生写实能力的同时也要适当增加文化课所占的比重,更多地加强他们对地域文化的感知,挖掘及再创作能力,提高其对城市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的敏感性。培养他们用雕塑语言表现文化底蕴特色的能力。同时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了解和掌握与城市雕塑有关的裙带知识。例如有的院校就在雕塑教学中适当加入环境艺术的知识,培养学生在设计雕塑时与周边环境联系的能力;有的是开列一系列国学诗词、名著经典供学生课余阅读,增强他们的人文情怀;还有的则在条件允许下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不同城市的历史演变、风土人情,从而积累了大量地域素材。这些针对当前城雕现状,有的放矢的教育,都是在源头上提高未来城市雕塑水平可行的方法。

总而言之,城市雕塑既是公共艺术的代表,又是城市建设的环节。多元的特性决定它不单纯是一种环境上的装饰,更是一种社会人文精神的反映,乃至一个城市精神气质的象征。尽管我国城市雕塑在数量上已初具规模,但就质量而言我们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应该承认我们的城雕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它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因此我们要及时发现解决我国城雕建设中的问题,积累宝贵经验,促进城市雕塑事业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雕塑创作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雕塑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
自然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