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学创作中的心理体验特色探源

2009-01-07杨振喜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萨特

杨振喜

摘要: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学创作中的心理体验,受到了西方存在主义美学的影响。但又植根于日本民族文学的基础上,巧妙地把东西方文学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特色。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萨特;存在主义美学;心理体验

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学创作中的心理体验,无疑受到了西方存在主义美学的影响。但又植根于日本民族文学的基础上,巧妙地把东西方文学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特色,这是大江健三郎在审美上对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的一种超越。

存在主义者从对人的实际观察和体验中提炼出来的对人的本质的看法,用不着加以阐释和转换,只要将它直接用于文学创作中就构成了存在主义的基本美学思想,即只要将人的变化不定的存在状况以及生存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摆脱不开的思想情绪,如焦虑、烦恼、失落、陌生感、荒诞、痛苦、恶心等揭示和表现出来就行了。正如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所说的,从人的“眼前的直接事实上升到对自身状况进行反思的运动”[1]过程。因此,揭示人的内心的体验、感受、矛盾的心态和对自我的反思就构成了存在主义美学的核心思想或美学纲领。大江在日本文坛上素有“直觉型作家”[2]的声名。大江在《我的文学之路》中曾言,当他用小说来刻画这个时代的人是如何生存时,内心痛苦是自己文学的出发点。由此可见,大江早期文学创作无疑受到了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这就使得大江的文学创作重视主观真实甚于客观真实,重心理体验甚于外部作为,具有明显的“心理体验”特色。

大江的这种心理体验特色,具体的表现为把日本第一人称的“私小说”和西方的意识流小说技巧相结合的心理描写。传统日本文学的真髓在于非政治性的个人艺术体验,日本古典文化与相应的重要的文学传统大致可分为“真言、可哭、哀怜、物哀怜、艳情、余情、幽玄、有心、寂、意气十大类,间或互有交叉”。[3]明治维新全盘西化后,欧洲自然主义传入日本,到了日本大正时期,一种在自然主义文学的土壤里萌芽、生长、依据个人的琐细生活为素材,以吐露自我心绪为主的“自我小说”,在日本广为流行,这种小说就是日本流传至今的“私小说”。此后,这种小说成为日本文坛的主流,至今仍是日本纯文学的主体。这种小说的主要特点是:作家通过作品坦露真实的“我”,“我”是作品的艺术基础。[4]大江的小说无疑继承了日本传统的“私小说”艺术风格,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的颁奖词中所说:“为了创造幻想式的自传,大江采用了日本第一人称小说的写作技巧。”但是,我们又不难发现大江的小说和传统的私小说有很大的不同。私小说视角狭窄,脱离外界环境,缺乏普遍性意义;而大江的小说视野宽阔,紧密联系时代和社会,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价值。正如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所言:“大江的作品在日本文学中闪现着格外独特的光辉,最具有世界性。现代的日本文学,私小说式的东西是主流,欠缺艺术的普遍性。可以说,大江文学是在这种传统之外的场所培育起来的。”

这里说的日本文学传统之外的场所,当然是指西方现代派文学包括意识流小说。西方意识流小说几乎与日本的私小说同时出现,主要由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沃尔夫、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等作家所开创,流行于本世纪20至40年代欧美主要国家的文坛,影响很大。它是以描写人的意识,特别是潜意识流动为主的小说。它根据西方新起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和精神分析学说,对人的本质和人的意识活动提出了全新的观念,而完全打破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心理活动的旧形式,改为直接表达、描写人物的内心生活、体验、感受和沉思的过程,特别是潜意识的过程。意识流方法更能直接表现被混乱、荒诞的社会所扭曲、异化的人的真实生存状态。40年代以后,意识流已逐渐独立来。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手法和技巧。显然,意识流小说和意识流手法对大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我们知道,他早在学生时代就热衷于阅读福克纳、索尔·贝娄等用意识流写作的作品;后来在创作《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之前,又专门攻读福克纳的小说。

大江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吸收了日本的私小说和西方的意识流小说两者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小说心理描写技巧与方法。他既保留了私小说对人物或作者个人心境、个人体验、个人生活、个人交往的细腻刻画,又融入了意识流小说注重在个人意识、个人心理中包括丰富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表现方法;他既能纯熟的运用私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又不拘泥于“我”的单视点,而是发展成堪与意识流小说媲美的多视点、多角度、多层次、多语境的有立体感的叙事;它既能照顾东方读者的审美趣味,在时空处理上基本上把“心理时空”与“物理时空”相重叠,但又能打破旧的审美定势,达到叙述与心理描写的跳跃式、凌乱式、假定式(神话、寓意、象征)与现实性相结合,通过人物的微观世界折射宏观世界;他既保留了私小说“写什么”的叙事观念,重故事的结局性、目的性,又结合了“怎么写”的叙事观念,重故事的过程性,重情绪、直觉、哲理、意蕴,而“回到文学本身”;他既把日本私小说对个人隐私包括心理秘密的暴露特点继承下来,又接受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观念,发展到对人物性心理、变态心理、下意识和潜意识等的深入发掘。

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最具以上特色。在小说的第一章,有一长段(包括五个自然段)关于主人公鸟在火见子的抚慰之中,处于似睡非睡心理状态的意识流动的描写,艺术上十分精彩,颇能代表大江的特色。这段描写,把鸟从“似睡非睡”(第一自然段)——“梦境”(第一自然段)——“更浓更深的睡意的黑暗”(第二自然段)——“意识从朦胧的雾中没有完全露出”(第三、四、五自然段)——“意识完全明了”(第五自然段)这五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和意识流动非常真实、自然、形象、细致、精炼的揭示出来。我们注意到,在叙述上,作者的视点与人物心理支点相互交叉、时分时和、有机结合;在时间上,鸟的意识从现在流向过去,又流向将来,再回到现在,但跳跃并不大,转换层次清晰、合乎逻辑,没有突兀之感;在空间上,涉及到从住房到冷库到医院直到茫茫宇宙那样广大的空间,符合人物睡眠状况和梦境的心理特点,也切合人物的性格、经历、身份和思想状况;最重要的是,在意识流所涵盖的内容上,作者把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家庭矛盾与全球矛盾、道德沦丧与良心发现、生的渴求与死的恐怖等,都集中统一在人物这一“关键的时刻”,达到了最大的艺术容量和高度的心理描写技巧,堪称为典范之笔。

参考文献:

[1][法]萨特.什么是文学[A].施康强.萨特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46。

[2]王琢.存在的焦虑与灵魂的建构[A]. 王琢.《个人的体验》[C].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6。

[3]吕元明.日本文学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393—399。

[4]张莉.《从大江健三郎的文学世界里看日本“私小说”流向的赓续和发展》[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5)。

猜你喜欢

大江健三郎萨特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路在脚下——从萨特存在主义看《长路》
论中国作家对日本后现代文学的影响
——以大江健三郎为例
大江健三郎:父子当共生
“自在的存在”:恶心·荒谬·自欺——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之虚无存在
你自己选择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拥有自己的生活
拥有自己的生活
21世纪中国大江健三郎小说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