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奥斯丁小说创作与“灰姑娘”童话模式之互文研究

2009-01-07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奥斯丁灰姑娘互文性

李 莉

摘要:“灰姑娘”的童话结构模式已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而在奥斯丁的每一部小说中几乎都存在“灰姑娘”童话模式。本文将在互文性的视野中对奥斯丁小说与灰姑娘的童话故事进行比照分析,以期更深刻地领悟奥斯丁小说的独有魅力。

关键词:奥斯丁;“灰姑娘”模式;互文性

古今中外,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人类孜孜以求浪漫爱情,成就了多少爱情文学经典。有人总结爱情的两大模式,有东方的才子佳人式和西方的灰姑娘式。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小说多是男婚女嫁的爱情故事,本文拟从互文性角度对其小说创作与 “灰姑娘”童话故事进行互文分析。

互文性(Intertexuality)也有人译作“文本间性”,这一术语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的基础上,在其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克里斯蒂娃指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 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用隐喻来说,互文本就是将原有文字刮去后再度使用的羊皮纸,在新墨痕的字里行间还能瞥见先前文本的未擦净痕迹。[2]

《灰姑娘》的故事众所周知。 美丽的灰姑娘—辛德瑞拉受尽后母和异母姐妹的虐待歧视,但在仙女的帮助下,终以她的善良美丽赢得王子的真爱,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概括起来,“灰姑娘”童话模式如下:女主人公出身低微,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但她淳朴善良,拥有美丽心灵;母爱缺失,女主人公从小失去母爱,情路坎坷,经过不断自我奋斗才获得幸福;爱情大团圆结局,故事以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女主人公的生活获得美满爱情而结束。

英国19世纪女作家简·奥斯丁小说内容多是男婚女嫁。她以敏感细腻的女性视角描绘了英国乡村有闲阶级恬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和绅士淑女的爱情故事,。堪称“二寸牙雕”上精雕细琢的佳作。奥斯丁的世界,是优雅的乡村舞会,是漫漫下午茶,是两百年前的风花雪月。西方许多文学评论家对奥斯丁极为推崇,盛誉其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以下拟从互文性角度探讨奥斯丁的六部小说与灰姑娘童话之间的互文参照关系。

简·奥斯丁一生创作出版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六部小说,从整体上说它们都遵循着一种‘灰姑娘童话模式——主人公情路坎坷, 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奥斯丁小说女主人公大都出身贫寒,历经坎坷,犹如落难中的“灰姑娘”, 但几番风雨之后,终与心仪的男子相遇相知。 这些男子出身名门,英俊潇洒, 好似童话中的“白马王子”,从此灰姑娘与白马王子过上了幸福生活。《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非出身名门,但她的理智与独立个性征服了达西,几经波折彼此间消除了傲慢与偏见, 获得了美满爱情;《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从小寄人篱下,最终凭着她的优雅美德赢得到了埃德蒙的爱情;《诺桑觉寺》中的天真幼稚的凯瑟琳经过一连串波折后终于获得亨利的真诚爱情;《理智与情感》中的埃利诺嫁给了贵族长子爱德华;《劝导》中的安妮·艾略特经过八年漫长相思终于与昔日的情人温特沃斯上校再续恋曲,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互文性的视野中重新审视奥斯丁小说,不难发现其中“ 灰姑娘”的影子,其小说与童话“ 灰姑娘”故事形成互文。读者在奥斯丁小说的新墨痕的字里行间似乎还能瞥见灰姑娘故事的未擦净痕迹,折射出奥斯丁内心的一种“灰姑娘”情结。

首先,奥斯丁小说女主人公大多处于与灰姑娘类似的地位, 出身低微,寄人篱下,备受冷落。《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开头就与童话《灰姑娘》开篇形成互文:“ 很久很久以前, 有这样的三姐妹”。《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奥斯丁最典型的“ 灰姑娘” 故事, 范尼是那位饱受欺凌的“ 灰姑娘”。故事里有那个继母形象的代表—诺里斯姑妈和两位可恶的异母姐姐,即范尼的表姐妹—玛利亚和朱莉。几经波折善良的范尼赢得了埃德蒙的真爱。在《傲慢与偏见》中, 伊丽莎白虽不似范尼那样地位卑微, 但她和达西的结合使她从一个原本面临被剥夺所有财产的灰姑娘一跃成为了公主。因而《傲慢与偏见》也是一定意义上的“ 灰姑娘”版本。在《爱玛》中的灰姑娘是第二女主角简· 费尔法克斯,简从小是个孤儿,虽天生丽质,却是寄人篱下,最后简嫁给了大笔财产继承人弗兰克·丘吉尔才使她过上幸福的生活。《劝导》是奥斯丁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 又是一个“灰姑娘”的变形故事: 安妮家道中落、韶华逝去, 在家里人微言轻, 备受冷落, 经过八年的磨难, 最终才得以与自己的真爱——温特沃斯上尉牵手。

其次,奥斯丁的小说也是缺少母爱的灰姑娘故事。“灰姑娘”故事中灰姑娘从小缺少温馨母爱, 在奥斯丁的几部小说中, 这体现为理想母亲形象的缺失。《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智力贫乏,喜怒无常,只是一心想把女儿嫁出去;《理智与情感》中达什伍德太太缺乏足够理智与判断力去指导女儿;《爱玛》中爱玛很早就失去母亲,只有一个谨小慎微的父亲。女主角身边都缺少一个称职的母亲, 他们的的成长完全是依赖自己。《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范尼家境贫寒,被迫送到亲戚家寄养。范尼自小缺乏母爱,在叔婶家长大,很少被关爱和注视,但最终她的贤良美德为她赢得了爱情。《爱玛》中的简· 费尔法克斯是个孤儿, 她得到人们的认可是个人素质加上自身努力的结果。《劝导》中的安妮从小失去母亲,虽有而拉赛尔夫人相伴指导,但由于她的错误劝导,安妮的幸福却被耽误了太久。安妮经过八年漫长的苦等,终于明白真爱的意义,大胆追寻自己的幸福,与温特沃斯上校有情人终成眷属。

奥斯丁小说女主人公都在历经坎坷后获得真爱,与“灰姑娘”故事中几番风雨后爱情大团圆的结局形成互文对照,从此,王子与灰姑娘过上了幸福生活。辛德瑞拉由于教母对于时间的限制三次从王子身边逃走, 几经波折才终成眷属。奥斯丁的女主角们大多也都因为缺乏完善的自我认识, 在爱情之路上走得跌跌撞撞。伊丽莎白对达西充满偏见, 凯瑟琳将现实生活当成了哥特式恐怖小说的虚构世界, 爱玛自大虚荣而忽略了自己的真正需要, 自我完善成为了她们收获爱情之前的必修课。最后的最后,皆大欢喜,伊丽莎白和姐姐分别嫁给了贵族达西和彬格利先生;范妮带着希望与祝福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主人;而善良的安妮经过八年漫长的情路跋涉,终于迎来迟到的爱情,与昔日的恋人再度牵手。婚姻成为了幸福的唯一结局,善有善报,这是“灰姑娘”们的美德回报的最好结果。

本文立足于互文性的视野来重新审视奥斯丁小说,以上分析显示奥斯丁小说与“灰姑娘”故事形成互文对照, 可见奥斯丁是个有着浓重“ 灰姑娘”情结的作家。童话里的灰姑娘虽历经坎坷,终以她的真善美赢得了王子的爱,这正是灰姑娘感动神灵、获得幸福的保证,这实际上也是奥斯丁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由默默无闻到光彩照人,由炉灶边的灰丫头变为美丽公主的“魔法”。她们并非完美无瑕,却无一例外正直善良。爱情与婚姻是永恒的文学主题, 在奥斯丁的年代, 婚姻似乎赋予了女性更为特别的意义。获得美满爱情与婚姻是每个女人的最大心愿, 于是奥斯丁用童话般“ 灰姑娘”的故事演绎着19世纪英国女性的爱情梦想。

“灰姑娘”的传说作为一种神话原型,是不断被重复和超越的。因为“文艺是在不断地突破原型而又终归要受制于原型中演化的”。“原型的传承与突破,是文艺发展中相辅相成的规律性现象。一方面,原型的反复性昭示着人们对于某些永恒主题、某些终极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人类的文艺又是在不断地试图超越原型模式;以满足人的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3]同样奥斯丁的作品也不是对“灰姑娘”原型的简单模仿和承传,而是继承中有创新和发展。我们发现,奥斯丁笔下的女主人公开始脱离灰姑娘一味地被动、温顺,成长为越来越有头脑,有智慧,有理性的成熟女人,女性意识在渐渐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 KRISTEVA , JULIADesire in Language :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 [M] , Oxford : Blackwell , 1969.

[2] 刘军平.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 55-59。

[3]程金城. 原型批判与重释[M]. 东方出版社, 1998. 304。

[4] 叶敏芬. 论奥斯丁作品的”灰姑娘”情结[J]. 闽江学院学报, 2004, (4): 89。

[5] 王玉景. 简·奥斯丁小说中的灰姑娘模式[J]. 商业文化, 2008 (4): 369。

猜你喜欢

奥斯丁灰姑娘互文性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那篮叫灰姑娘的插花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倒霉的灰姑娘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