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作品中的美国黑人形象变化

2009-01-07习强毅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黑人文学

习强毅

摘要:美国社会中黑人一直在为争取自由、平等、民权而奋斗。文学则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本文通过计论在黑人文学作品中不同个性黑人的种种经历,来探讨在作品中黑人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轨迹,从而重现美国黑人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美国社会;文学;黑人

在美国的社会结构中,白人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尽管现在在美国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位黑人总统,但是黑人仍然属于弱势群体。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白人会竭力维护以白人为中心的社会秩序,而黑人自然会与白人做积极的抗争,争取自己的权益。这种斗争,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对黑人形象的刻画,也表达了各自的心声。例如斯陀夫人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刻画了一个对白人谦恭、温顺的黑奴形象。正如在1960年代与70年代,一部分黑人权力与黑人艺术运动者所言,汤姆叔叔这样的角色是“种族的背叛者”,甚至认为汤姆要比最亚毒的奴隶主还要坏。在文学作品中,白人会根据白人的社会需要来描述黑人形象,他们不断把黑人的劣等性作为黑人的特征,并加以强化,其目的无非是麻痹黑人的头号争意识。其目的是让黑人认同自己的地位,心甘情愿地接受白人的欺压和盘剥。

一、觉醒的黑人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文坛上,出现了“哈莱姆文艺复兴”。有知识文化的一部分黑人作家开始挑战社会的主流——白人的话语权,他们试图推翻白人作家作品中传统的黑人愚味、落后、驯服、自卑的负面形象。这些作家以文学作品中树立正向黑人形象为己任,通过描写黑人的传统、历史、文化,来唤醒并树立作品中黑人的民族意识及主体意识,他们反对在作品中故意把黑人另类化,甚至丑化。他们主张在作品中树立起“新黑人”的形象。这些新黑人有摆脱白人支配的独立的意识,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以自己的肤色为荣耀,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这一时期的黑人作家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普通黑人的生活,内容涉及种族、宗教、歧视、个人意识等现实生活中社会底层黑人所经历的一切。这些作品中的黑人有血有肉,来源于生活,仿佛就是正在阅读作品的黑人读者本人。因此在作品中树立的黑人的新形象首先在广大黑人读者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在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树立黑人新形象的代表作家是兰斯顿和休斯。他们的文学作品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去重新树立黑人的主体意识,唤起黑人的民族自豪感。这在休斯的代表作之一《黑人谈河》中可见一斑。在人类历史上,黑人曾经作出过杰出贡献,休斯在诗的开头,以这种民族自豪感,把对美国当时社会种族歧视政策的蔑视,把对生活、社会、历史的深刻理解,凝聚在一起,唱出了来势突兀的一句:“我认识河流”。在作品中,休斯再现了黑人,再现了黑人悠久的历史,突出了黑人的民族性。《黑人谈河》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诗中的“我”不再是某一个具体的黑人,他是站在整个黑人种族的角度来追溯历史的。同时作者也认为,黑人一定会独立做自己的主人,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巨大的贡献。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家虽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并不管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但作家作为黑人,首先有了意识的觉醒,并且通过作品唤醒了一大批黑人的民族自豪感,也树立了黑人新的形象,抨击了社会中对黑人固有的传统偏见。

二、抗议的黑人

19世纪30年代之后,北部进步人士掀起越来越高涨的废除黑奴运动。黑人文学也开始致力于描写为争取自由平等的黑人形象。这一时期,美国左翼文学“抗议文学”成为潮流。这一时期的黑人作家,抛开了浪漫主义,以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在作品中树立抗议、反叛的黑人形象。作品中有大量的关于暴力、仇恨和性的描写,揭示了黑人黑暗的生活现状。这些黑人不再逆来顺受,他们开始抗议,甚至将抗议变成了行动,并且极具破坏力。

19世纪30、40年代,黑人作家笔下的黑人对白人充满了仇恨,他们以行动告诉白人,他们不再屈服,不再宽容,他们会站起来惩罚曾对他们实施暴行的白人。

理查德·赖特是创造抗议黑人形象的代表人物。他写的小说《土生子》也是抗议文学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别格·托马斯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在白人眼中是“坏黑鬼”,而他对白人则怀着又恨又怕的心理,后来在无意中杀死了一个白人姑娘而被捕。当他被判断死刑时,共产党员白人律师麦克斯出庭为其辩护,道出了别格犯罪的根源——社会的不公,但仍未扭转别格走向刑场的宿命。别格·托马斯这一黑人形象是黑人文学史上的崭新形象,他是一位抗议、反叛的黑人。他仿佛在告诉人们,当白人的统治发展到极点,被努力的黑人一定会站起来反抗。别格杀死的尽管只是一个白人,但是,他的行为让白人统治阶层心惊胆战,惊慌失措。

别格看到白人对自己的恐惧,他对自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从白人的胆怯中,别格发现了自己的价值,他不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奴隶,他已经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尽管其结局仍旧悲惨,但是却道出了一个客观事实:黑人的野蛮凶暴既非天性也非民族特性,而是美国社会制度所造成的,别格的性格乃是美国文明的产物。

三、失落的黑人

从觉醒的新黑人到抗议的黑人,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形象应该说实在一步一步走向独立,他们试图打破由白人主导的社会结构现状。黑人的抗争,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与白人一样的社会地位,一样获得人格上的尊重,获得平等、自由。但是,在美国,由于历史与文化影响,社会压迫和种族歧视根深蒂固,黑人争取民权与平等的道路,必然充满荆棘,崎岖不平,黑人的挫折与失败是在所难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黑人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奔走在这条坎坷的道路上,他们彷徨、挣扎、失落。埃里森的《隐身人》便是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作品。小说主人公的行程是从南方到北方,从黑人世界到白人世界,也是一次充满了对种族偏见和不公正进行反抗的过程。因为周围的人都对他视而不见。他最后遁入地下洞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反思自己经历的一切,并准备着有朝一日走出洞穴,承担社会责任。埃里森笔下的这位具有代表性的黑人主人公,他奋斗、反叛,可悲的是他始终找不到“自我”,自己的身份一直没有获得承认,因此他感到失落。但是,《隐身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描写的这位失落的隐身人并没有绝望,他在面对生活困境的时候,仍然是乐观的,仍然是沉静的,仍然发现他必须要为社会去承担责任,这是一种对社会现状更加有力的抨击,也更发人深省。

结束语:

黑人文学作品的黑人形象变化,实则反映了美国黑人重识自我、反抗压迫、争取平等、获得社会认同的过程。二十世纪中晚期的作家,诸如,艾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等,他们更多地探索黑人历史和文化传统、种族关系及黑人群体。他们在思考黑人如何克服狭隘封闭的弱点,从而融入美国,跨入主流社会,进而真正实现黑人们心中的美国梦。

参考文献:

[1]伯纳德·W·贝尔.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黑人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黑人谈河流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黑人音乐舞蹈文化对桑巴舞的影响
重寻黑人主体身份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小说《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文学病
我与文学三十年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