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杜甫对楚辞的接受

2009-01-07李如冰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接受楚辞杜甫

李如冰

摘要:本文试从杜诗与楚辞在思想内容、感情格调、艺术手法等三方面论述杜甫对于楚辞的接受。杜甫对楚辞的接受,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有选择的接受,在继承楚辞和其它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自铸伟辞。

关键词:杜甫;楚辞;接受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唐诗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诗歌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被视为“集大成者”①。杜甫的集大成,与他“转益多师”②是分不开的,而楚辞则是杜甫学习的重要对象之一。杜甫自称“窃攀屈宋宜方驾”,可见其在心底是把楚辞的重要作家屈原和宋玉当作自己创作的榜样来学习的。杜甫对楚辞的学习是成功的,以至于后世人在缅怀杜甫时,常常以屈宋相比。如: “风骚列屈宋,丽则凌鲍谢。”(李纲《杜子美》)“诗降为楚骚,犹足中六律。天未丧斯文,老杜乃独出。”(陆游《咏杜》)“屈宋之后谁作者,大雅故应推浣花。”(田易《读杜诗详注》)③等等。杜诗对楚辞的接受,不是表面形式上的继承,而是深层的精髓与灵魂上的影响。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之。

一、 仁政思想与爱国忧思

杜甫对楚辞的接受,首先源于他与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政治理想与人生际遇相似而产生的异代同心之感。屈原赞扬“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称颂尧舜的清明政治,而杜甫也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们的政治理想在现实中却都无法实现,处处碰壁。屈原因谗被疏,长期流放,直至自沉汩罗江。而杜甫则沉沦下僚,流落江湖,悄无声息地病逝于洞庭湖中一艘破船上。因此,在杜甫的诗中,多次感叹屈原的命运,或将自己及友人的坎坷命运与屈原相比。如《建者十二韵》说“遥怜湘水魂”,《地隅》说“悲凉楚大夫”,《天末怀李白》说“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都是在悲怜屈原命运的同时,融入自己或友人的身世之感。《醉时歌》称郑虔“先生有才过屈宋,德尊一代常坎坷”,则将屈原与宋玉并称。屈原与宋玉都是楚辞的代表作家,而一般来说宋玉的影响是远远逊于屈原的。但在杜甫的诗歌中,不但常常屈宋并称,而且甚至提到宋玉的频率明显超过屈原。如《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就是专咏宋玉的:“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④其它如“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垂白》)“直觉巫山暮,兼催宋玉悲。”(《雨》)“悲秋宋玉宅,失路武陵源。”(《奉汉中王手札》)“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州。”(《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等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大概是因为与出身高贵、曾任三闾大夫、左徒等高官的屈原相比,杜甫的身份、地位、处境与宋玉更多相近之处,因此对宋玉更感亲切认同。

二、浓烈感情与悲怆格调

楚辞对杜甫最大的影响,当是其深深的忧患意识。程千帆、莫砺锋的《忧患感:从屈原、贾谊到杜甫》对此具有详细的分析论证,该文指出:与屈骚、贾赋一样,深沉的忧患感构成了大部分杜诗的基调;与屈原、贾谊一样,杜甫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怀着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极大关切,都具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因而都能够十分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的各种隐患。本文在此不再详述。

需要指出的是楚辞中所弥漫的那种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功业未成、摇落悲秋的愁绪也为杜甫那颗敏感的心所接受,因而在作品中体现出类似的情调。如屈原作品中有很多感叹时不我待,担心老而无成的句子:“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湘君》) “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远游》)⑤宋玉《九辩》也有很多叹老嗟卑,悲秋感伤的声音:“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岁忽忽而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等等。在杜甫的诗中,也有很多伤时悲秋,叹老嗟病之语,如:“少壮几时奈老何,向来哀乐何其多?”《渼陂行》“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李潮八分小篆歌》)“儒生老无成,臣子忧四藩。”(《客居》)等等,可看出其来自于楚辞的影响。典型者如其七律诗《返照》,感情格调与楚辞相通,诗句也多有出自《楚辞》中语。“不可久留豺虎乱”,出自《楚辞》“山中不可以久留”语。结句“南方犹有未招魂”也出自《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杜诗详注》卷十五引黄生评曰:“年老多病,感时思归,集中不出此四意。而横说竖说,反说正说,无不曲尽其情。此诗四项俱见,至结语云云,尤足悽神戛魄。”

三、写作手法与诗歌意象

杜诗在写作手法上对楚辞也多有借鉴之处。《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带有自传性质。杜甫诗歌中叙述到个人身世的诗歌有很多,最典型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与《离骚》即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不但在忠君爱国思想等方面很接近,而且在结构、行文上也颇多相近之处,可看出杜甫对楚辞的继承。二者都是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先从家世写起,再表明自己的政治理想,回顾遭遇,表明心迹。从表面上看杜诗与《离骚》有很大差别,《离骚》富于幻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则几乎句句写实。但二者的结构、精神却是一致的。二诗都似路上行吟,只不过前者想落天外,而后者触目写情。学楚辞而不似楚辞,如盐化水,不着痕迹,这正是杜甫接受楚辞的高明之处。

又如杜甫的名篇《登高》,其无边落木、万里悲秋的意象,百年多病、艰难困苦的情感,都与《楚辞》格调近似。另外杜甫有一些篇章也写得波谲云诡,充满《楚辞》般的浪漫色彩。如《渼陂行》,前人多指出其与《楚辞》的密切关系。如张綖曰:“好奇二句,乃全篇之眼。岑生人奇,故诗语亦奇,骊龙四句,设想更奇。初学若以实理泥之,几于难解,熟读《楚辞》,方知寓言佳处。”卢世氵隺曰:“此歌变眩百怪,乍阴乍阳,读至收卷数语,肃肃恍恍,萧萧悠悠,屈大夫《九歌》耶,汉武皇《秋风》耶。”的确,这首诗的风格大得《九歌》之旨,甚至比《九歌》更怪怪奇奇。

以上是关于杜甫对楚辞接受的一点浅见,楚辞对杜甫的影响当不限于以上笔者所论,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注释:

①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八:“子曕谓杜诗、韩文、颜书、左史皆集大成者也。”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杜甫《戏为六绝句》其六,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③ 《杜诗详注》卷二十五,《诸家咏杜》。

④ 《杜诗详注》卷十七,本文所引杜诗,均出自中华书局1979年版《杜诗详注》,为免繁琐,不再一一标明出处。

⑤ 本文所引楚辞均依据中华书局2006年版《楚辞补注》,为免繁琐,不再一一注明。

参考文献:

[1]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程千帆,莫砺锋,张宏生.被开拓的诗世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猜你喜欢

接受楚辞杜甫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屈原和楚辞
秋夜读《楚辞》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