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江花月夜》与《赤壁赋》的异曲同工之妙

2009-01-07王鹏贤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情景交融春江花月夜

王鹏贤 栾 芳

摘要:《春江花月夜》与《赤壁赋》尽管出自不同时代不同文人之手,但两篇文章在写景立意上,特别是由自然景观而引发的人生感悟上,是极其相似的。两部作品都采用了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既充满了诗情画意,又富于人生哲理,并且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最为可贵的是两篇文章的突破与创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与美学思想的传承性。

关键词:情景交融;人生感悟;突破创新;异曲同工

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其非凡的艺术构思,全新的意境,美妙的情趣,丰富的内涵,强烈的感染力,赢得了古往今来千百万读者的青睐,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前人誉为“孤篇盖全唐”。闻一多先生也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宋代文人苏轼的《赤壁赋》,则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行云流水的散文笔调,优美如画的诗歌意境,真挚动人的情感抒发,超凡脱俗的人生哲理,深深地打动了千百年来广大的读者。

在中国古代文坛上,以江月为意象写景抒情的优秀诗篇,数不胜数。感慨人生的短暂与渺小的诗赋亦如天上星斗。但令人震撼的是能够冲破人们惯有的思维模式,化腐朽为神奇的推陈出新。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时隔几百年,生活在两个不同朝代的诗人,竟然心有灵犀般的在他们各自的诗赋中阐发出几近相同的人生哲理。张若虚与苏轼生活在两个绝然不同的时代:一唐一宋,《春江花月夜》与《赤壁赋》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一诗一赋,但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特别是由自然景观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悟,却是极其相似的,甚至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在艺术手法上,二者都采用了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①”《春江花月夜》一诗,起笔入题,作者凭借一枝生花之笔,勾勒了一幅绚丽多彩而又空灵幽静的画面:春潮上涨,江海相连,一轮明月在江潮地簇拥下勃然升起。浩月当空,一切都是那么美妙:鲜花、芳草、沙滩——在月光的映照之下,都是那么清澈无滓,光彩熠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一切景语皆情语②”,此时此景,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呢?面对眼前这浩浩荡荡的流水,面对天上那皎洁如银的江月,诗人不禁发出了由衷的感慨:“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在此,春潮荡漾的江水与浩浩无垠的星空浑然一体,是那样的雄伟壮观,让作者置身其中不禁连发奇想奇问:自古以来是谁第一个见到江月?年年相似的江月又是何时首次照耀人世?疑问不是目的,而由此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才是作者极力探寻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里,作者由“江月”联想到“人生”,并把“江月”同“人生”相对比:人有生死,江月无穷,并感慨:人生短暂,青春易逝。诗人尽管有点感伤,自己的青春韶华已然逝去,满腹的才华已无处施展,更是空有一腔理想、抱负而报国无门,但他并不颓废,字里行间仍交织着对生命的留恋、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欣慰。

苏轼的《赤壁赋》,也是开篇入题。作者以幽雅闲适的笔触,勾勒出清幽凉爽的初秋月夜景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清风、明月、水波、游人、小船,明月高挂,江水浩浩,水天一色,泛舟驰骋,一切是那么的恬淡,一切又是那么的纯净。在月影、水光、风声、涛响的陪伴之下,作者的心就如同那不系之舟,舒徐不迫,洒脱无羁。兴之所致,不禁扣舷高歌:“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正值人们流连于眼前的山水之乐的时候,传来了凄婉哀怨的箫声。触景生情,作者由眼前的历史陈迹——“赤壁”(实际是“赤鼻矶”)触发了怀古伤今的情绪,对人生的短促与渺小产生了无限的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人生渺小而江月无穷,人生短暂而宇宙永恒。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两篇文章的作者在写景上,都是从眼前的自然景观出发,围绕江水与明月,用饱含激情的眼睛去寻找美的景观,将澎湃不已的心渗透在美的自然景观中。通过生动如画的景物描写,曲折动人的情感抒发,细腻含蓄的心里描写,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春江花月夜》一文,将丰富多彩的比喻与奇特而新颖的想象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写融合在一起。用皓皓的明月、涛涛的江水来衬托独立楼头的少妇、远离家乡的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愁,所以文章的情感很独特,自始至终都是哀而不伤,淡愁如烟。《赤壁赋》则把复杂的情感变化寓于自然景观的描写之中,更借助于江水、明月、风声、涛响等自然景观,将自己的怡情山水之乐、怀古伤今之悲、以及忘情于清风明月潇洒超脱的随遇而安之喜,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景,有情,景中有情,寓情于理,情理结合。

其次,从思想内容上看,两篇文章皆有深刻的人生感悟。尽管两位作者身处不同时代,所处的时代背景大相径庭,并且两人写作时的心境、出发点及目的都不尽相同。《春江花月夜》一文目的在于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怀别愁;《赤壁赋》着意抒写作者身处逆境时的内心苦闷、矛盾与斗争,以及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但两位作者由眼前自然景观所引发的人生感悟是一致的,他们在文中所阐发的人生哲理是一致的。

1、从时代背景和心境看:张若虚生活的初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伴随着国家的日益繁荣与昌盛,人们的心态以及外在的精神风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空前高涨。国家的统一、南北的交流、经济的发达,不仅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活跃了当时的文化思想,唤醒了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了大家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尤其在文学创作上,社会的巨变,各类文化思潮的活跃,如春风吹拂一般,刹那间给文坛带来了一片绿意,焕发出勃勃生机。走在时代前列的文学家们,如饥似渴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创作的激情与灵感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人们争先恐后地写诗作文,表达出自己的激动与心声。所以诞生于这一背景之下的《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抒写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探讨与思考,对游子思妇在明月良宵里天各一方的惋惜。尽管其中也渗透了作者由眼前的自然景观所引发的忧患于人生的短暂与渺小的伤感与凄凉,但纵观全文,这种情绪只是淡淡的,稍纵即逝。令人可喜的是,文章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肯定,对人生大好时光、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人生代代无穷已”的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我认为这首诗令人叹为观止的不仅仅是作者写景抒情的高超技巧,更在于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饱含哲理的人生思考,以及文章所展示的初盛唐时人们特有的精气神。

苏轼生活的北宋,无论从国家政治、经济,还是人们的精气神上,远不如初盛唐。更何况《赤壁赋》一文,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生活上的艰难,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这对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自然的。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在他的赤壁词中,也有过明显表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现实中的我却只能“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地慨叹“人生如梦”。当然黄州之行,带给苏轼的除了苦闷之外,更多的是视野的开阔,思想的解放,心灵的撞击与洗涤。他的生活于民间,他的自食其力,让他真正地看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这在某种程度上,唤醒了他那超然物外,洒脱乐观的佛老思想,让他下决心忘却痛苦,怡情山水,并且创作欲望也被激发,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临江仙》等脍炙人口的优秀之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2、从人生感悟看:《春江花月夜》一文,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感伤的一面。文章自始至终都被一种淡淡的哀愁笼罩着:“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无穷,人生短暂。并且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望月怀人之愁也从字里行间流溢而出,撞击着读者的心灵。“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千里明月寄相思,明月可以共望,人却相隔天涯。怎么办?他们只好把一腔相思之情,寄托于空中的明月。可惜的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相聚竟然是如此艰难。但是,文章“哀而不伤”,表现出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永恒,人生也是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无穷无尽的。虽然青春易老、人生易逝、岁月无情,但只要牢牢地把握有限的人生,使其绽放出无限的光彩,就会人生无悔。这是诗人对生命、青春的珍惜与觉醒,是把握、享受人生的渴望和追求。

《赤壁赋》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既有现实的抑郁苦闷,也有经历了大自然洗礼的超然,虽有消沉的情绪但主要是豁达与乐观。伴随着令人心醉的月夜美景和泛舟于大江之上的畅快淋漓,往日紧压心头的苦闷好像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哀婉凄怆的洞箫声以及酒酣之后忘情的扣舷高歌,又勾起了他那挥之不去的失意与忧愁。怎么办呢?作者并没就此消沉下去,而是拿起了哲学法宝。“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虽然,文章中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哀,以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的自嘲,但这绝非消极颓废的“及时行乐”,而是“物与我皆无尽”的豁达与乐观。当然,苏轼当时的心境极其复杂:消极隐退与积极进取,疾世忿懑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却流露出对世道不平的满腔愤怒,不甘妥协的积极进取精神,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总之,两篇文章都是着眼于江、月,以江月为意象,把自己对人生的认识、体验与感悟蕴涵在其中。尽管也不乏忧患于人生的短暂与渺小的伤感:人生短暂,江月无穷;岁月宝贵、青春易逝。但两位作者对人生的态度都是那么积极、豁达而又乐观:抓住时间,忘记烦恼,让有为的生命仍拥有其永恒的的价值。

第三,最为可贵的是两篇文章的突破与创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最工文学,非徒善创,亦且善因。”意思是说,某些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因为它既勇于继承,又敢于创新。“春江花月夜”本属乐府旧题,据说是李后主创制的,隋炀帝也曾写过。就其内容而言,多写旷夫怨女的离别相思之愁的。尽管是老调重弹,张若虚却能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予旧题以新意。他不仅突破了旧题的束缚,使旷夫怨女的哀愁有了更为广阔的背景,更为深广的意义,而且能于常人情感之上有所感悟。一般人面对永恒的江月时,往往会产生一种人生的渺小与短暂的悲哀,而他则不然,他能在这种情感之上找到希望所在:江月无穷,人生也是代代相传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与初盛唐时人们的积极、乐观是分不开的,尽管张若虚也有对青春易逝、岁月蹉跎、老而无为、空有文人盛名的感慨。

苏轼在《赤壁赋》中的突破与创新在于他能感常人之所感,发常人之所未发。在经历了“乌台诗案”的九死一生,饱尝了被贬黄州的磨难之后,尽管也不乏面对江月时的忧患于人生的短暂与渺小的伤感与失落,但他却能从变与不变的论证中,看到人生的希望与快乐,从而表现出常人所少有的从容、淡定、潇洒和乐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自然的永恒,时间的流逝,人生之易老,似乎是哲学家和诗人永恒的主题。如果文章就此结束,那么《赤壁赋》充其量只是一篇失意者的牢骚之作,而苏轼却没有这样,面对自然和人生强烈的对比,他以一个智者的眼光,洞悉了宇宙与人生的奥秘,以一个诗人的歌喉,唱出了惊世骇俗的生命与自然之歌: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人之所遗,我之所取;人之不以为贵,我之快然于心。这是何等的旷达与乐观啊!作者以古代圣人自励,用变与不变的哲理去认识宇宙与人生,以狂放飘逸的格调唱出了他对人生的挚爱,表达了他的旷达的胸怀。

综上所述,两篇文章,异曲同工,都能以其优美动人的笔触,使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辉映,令人在美的享受中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古代诗歌精萃鉴赏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 , 1989年。

猜你喜欢

情景交融春江花月夜
情景交融更有效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浅谈图片新闻标题的意境营造
情景交融赏日出以《海上日出》为例谈细读文本
朗读:一种现实的“语文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