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8年,欧盟为何变脸了

2009-01-05

环球时报 2009-01-05
关键词:中欧对华欧洲

梅兆荣

回顾2008年,中国同很多国家的外交关系总体上发展平稳,然而,中欧关系却异常地跌宕起伏,成了中国对外关系中最显著的冲突点。我们不禁要问,原因何在?

中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围绕北京奥运和涉藏问题的交锋,反映了欧盟对华政策和中欧关系的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欧盟改变了对中国的定位,把中国从“发展中国家”改为“经济强国”,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变为“强劲的竞争者”,称中国是“欧盟今后10年外贸政策的最大挑战”,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

第二,欧盟对华贸易政策趋硬,强调要以发达国家的标准对待中国。在知识产权、汇率机制、市场准入、贸易逆差、能源政策等方面向中国施压;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要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以削弱中国的竞争优势并为欧洲环保技术开拓市场;还要求中国“超越入世承诺”,开放金融保险等服务市场,并遵守所谓“国际劳动标准”。对华反倾销案明显增多,声称要继续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迫使中国提供“完全公平的贸易条件”。

第三,意识形态色彩加重。从推行“价值观外交”出发,对中国的“人权状况”说三道四,要求中欧“人权对话”取得“具体成果”,压中国向“更加开放和多元社会”发展。在涉藏和奥运问题上,一些欧洲国家的恶劣表演实属罕见。

第四,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立场倒退。在台湾问题上,虽仍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声称要在军事上保持“地区平衡”,压中国放弃使用武力。在涉藏问题上,声称保留会见达赖的“权利”,并以保护西藏独特文化和宗教自由为幌子,鼓励和变相支持达赖的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对解除欧盟对华军售禁令提出了更多条件,将“人权状况的改善”和台海局势挂钩。最近,围绕美国关闭关塔那摩监狱问题,一些欧洲国家酝酿接受已被联合国确认为恐怖主义组织的“东伊运”成员,如果真如此,这将意味着在反恐斗争中对华实行双重标准。

第五,压中国承担“不断增长的国际责任”。提出要以国际游戏规则规范中国的内外政策,把中国纳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在达尔富尔、缅甸、津巴布韦等热点问题上,炒作所谓“中国责任”。对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上升表示强烈不满,指责中国不干涉内政和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援非政策“破坏了”欧盟旨在促进“良政”和人权的对非政策。

欧洲缺乏锐意改革的精神

欧盟对华态度和政策的调整,既有意识形态的根源,更是利益格局变化的反映,是中欧发展不平衡,欧洲自身发展不顺的产物,有着深层次的主客观原因。

首先,习惯于富裕生活的欧洲缺乏锐意改革的精神,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不力,内部问题和困难增多。面对诸多经济社会问题,各成员国政府束手无策,群众不满上升,反全球化情绪滋长,“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其次,欧洲人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始料未及,失落感、危机感和恐惧感徒增,心态严重失衡。欧洲一向视中国为商品和资本输出场所,如今“中国制造”从低端消费品到中高档技术产品大量融入欧洲市场,对欧洲某些传统的和高新技术的产业构成一定竞争,而欧洲拥有优势的金融服务业暂时还不易大规模地进入中国,欧洲对华贸易逆差持续增加。同时,中国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增长,加大了对非洲、中东和拉美的能源矿业的投资,特别是在非洲的政治影响力增大,欧洲一些人视之为中国“侵入”其势力范围,危及欧洲现实和长远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欧洲人从其欧洲中心主义和文明优越感出发,自诩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具有“普世价值”,谁不予以接受就是大逆不道,并会被打入“异类”。他们不仅对中国未出现他们所期望的“政治转型”感到失望,而且对中国的发展模式竟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具有吸引力感到不安,认为中国对欧洲不仅构成了经济上的挑战,还通过提供“另一种制度选择”削弱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吸引力。

此外,欧洲目前缺乏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几个大国的现领导人从政经历短浅,政策上追求短期效应,受内政和舆论的掣肘明显,欠缺长远战略眼光。美国为阻止欧中接近,也软硬兼施对欧洲的对华政策施加影响,分化离间中欧关系。同时,欧洲媒体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抱有成见,其反华宣传对公众的欺骗作用不容低估。

欧盟难以遏制中国发展

在充分认识欧盟对华消极面的同时,也应如实地看到中欧之间客观上仍有不少共同利益。“中国机遇论”在欧洲经济界和理智地思考问题的政界人士中仍占主导地位。欧洲各国政府出于不同的考虑,也不能不重视中国的分量和地位。中欧关系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中欧在地缘政治上互不构成安全威胁。面对各种非传统的安全挑战,双方都有加强合作的客观需要。中欧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还有共同点。而且,当今世界很多重大国际问题如没有中国参与也难以解决,欧盟为了发挥其大国作用也需借重中国。在经济方面,中欧经济互补性强,相互依存度较深,发展合作的潜力巨大。中国作为市场和投资场所,在可预见的将来尚不可能为别的国家所取代。继续保持中欧经贸合作符合双方根本利益。欧洲从自身利益考虑,不会放弃同中国合作。在当前欧洲经济严重衰退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可以说,欧盟不具备超级大国的实力和称霸世界的野心,也难以真正遏制中国的继续发展。美欧之间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但经济上的矛盾和竞争相当尖锐,处理国际问题的理念也有差异,不可能完全联手反华。另外,中国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对欧洲人有强大吸引力,随着双方人员交往增多,对中国的认知和认同会不断发展,西方媒体的欺骗宣传将越来越失去市场,理智和利益终将战胜偏见和意识形态的鸿沟。

基于上述原因,在新的一年里,欧盟的变脸还将持续下去。中欧关系将是既合作又摩擦,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在合作与摩擦中曲折前进。▲(作者是中国前驻德国大使。)

猜你喜欢

中欧对华欧洲
本期导读
中欧班列运营及发展情况
第29届欧洲象棋锦标赛对局选评
商务部:东盟对华投资下降是正常的市场和企业投资现象
建筑师行迹中欧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