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008-12-27

百家讲坛 2008年23期
关键词:胡人刘秀邻居们

莫 可

所谓“东隅”,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指早晨;“桑榆”是西方,因为晚上日影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故而得名。然欲“收之桑榆”,必因东隅已逝之故。现实也是如此,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

如何在另一处得?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全局观念。如果“失之东隅”之后,你的眼光始终盯着“东隅”,绞尽脑汁地想着自己在“东隅”的损失。那么,如何去实现“收之桑榆”呢?东汉冯异的故事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

冯异,字公孙,颍川郡父城县(今河南郏县南)人,少好读书,能通跷《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王莽末年任颍川郡郡掾之职。

建武三年(27年)春,光武帝派遣使者任命冯异为征西大将军。这时,大司徒邓禹奉诏率车骑将军邓弘等引兵东归,亦到达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他们要求与冯异合兵进攻赤眉军。冯异认为,现在光武帝“使诸将屯渑池要其东,而异击其西,一举取之,此万成计也”,但邓禹、邓弘不听。邓弘领兵攻赤眉,被赤眉军击溃,冯异不得已只好同邓禹一起率兵前往救援,赤眉军稍稍向后退却。冯异劝邓禹暂且收兵,邓禹贪功追击,被赤眉军挥戈反击,打得大败,士卒死伤逃散,溃不成军,邓禹逃奔宜阳(今河南洛阳西南)。冯异与麾下数人弃马步行,逃到回溪(今永宁县东北)。

之后,冯异收集溃卒并纠集附近地主武装数万人,整军复战,先以精兵伏道旁,令其身着赤眉军服装,假扮赤眉军,然后纵兵会战。待赤眉军疲劳时,伏兵尽起,赤眉军不辨真假,惊惶失措,大败于崤底(今河南渑池县西南),余众十余万东奔宜阳,陷入重围之中,被迫投降。

赤眉军在崤底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不得已投降了刘秀。

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是说,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

这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来历。它告诉我们,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东方不亮西方亮,阴了南方有北方”的道理。

很多时候,刚开始很有可能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时,要有全局的观念。一次失守和兵走麦城并不意味着全部事业的覆灭,此处失利,他处得利,这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这个道理还可以用“塞翁失马”的故事来说明。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他的儿子喜不自禁,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这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子,免服兵役,他们父子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不管是“失之东隅”,还是“塞翁失马”,都是告诉我们应如何计较得失的。做大事者,定然当有博大的胸怀,不为一城一池,一时一地之得失而乱了全局的分寸。唯有最后结局的胜利,才是成大事者应坚定追求的目标。

编辑蔡元元

猜你喜欢

胡人刘秀邻居们
恐龙的“邻居们”
破山剑
塞翁失马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刘秀苦寻同窗
扔石头者
略论胡人在南方丝绸之路民间艺术交流中的价值
《全宋词》中的胡人文学形象分析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金龟子配音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