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形成在前说”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2008-12-17刘子芳

档案管理 2008年6期
关键词:历史记录原始记录观点

刘子芳

摘要:本文认为,“档案形成在前说”系列文章在论述其观点时大量原文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和语句,造成了前后论述的矛盾,并从档案概念定义,档案实体所指,“档案形成在前说”与档案实际结合问题三方面指出了“档案形成在前说”存在的问题及需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档案形成在前档案概念档案实体档案实践活动

2001年,学者刘东斌先生首次提出“档案形成在前,文件形成在后,文件只是档案的复制件,档案与文件的关系是复制与被复制”的观点后,并没有引起档案界的重视。2007年,刘东斌先生又在《檔案管理》第2期发表了《论档案形成在前》一文,系统地论述了其提出的“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并在以后的七论(也可能以后还有)档案形成在前系列文章中,利用“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对电子文件管理、档案的记录过程、档案的价值、现行文件公开利用、“收文”不是档案以及档案形成在前说的理论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解读。对这一石破天惊的理论,档案界虽有个别学者提出了质疑,但一些档案理论界的大家们,尤其是学院派理论大家始终保持着沉默,赞成乎?反对乎?不屑一顾乎?笔者倒是认为,刘东斌先生“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毕竟是对现有档案理论的颠覆,无论对与错,作为档案界的理论大家们,都应该予以回应,笔者说的似乎有点刻薄,但并不为过,因为刘东斌先生“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直接动摇了档案学现有理论的根基,也将对以后档案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刘东斌先生提出的“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能否成为理论。还是交由理论大家们去商讨,本文仅就“档案形成在前”观点成为理论之前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1档案概念定义问题

档案概念是档案学的最基本概念,只有对档案概念做出科学严谨的定义,才能明晰档案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什么。“档案形成在前说”采用的档案概念定义是:“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看上去似乎符合“被定义的种概念=种差十邻近的属概念”这一概念定义模式,但笔者把刘东斌先生七论档案形成在前系列文章的有关论述和“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这句话的内涵作一对比分析,就会发现“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这句话,并不适宜作为档案形成在前说的“档案”概念定义,其理由有三:第一,“历史记录”概念不清,“在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姑且不论正确与否)的条件下,“历史记录”的概念是清晰的,就是指归档的文件。在“档案形成在前,文件是档案复制件”的条件下,“历史记录”是指文件的定稿,草稿、打印件,或是“正在形成的”、“一形成就是”、“刚才”形成的,并不十分清楚。从刘东斌先生七论档案形成在前系列文章有关论述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对“历史记录”的不同表述(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更值得说明的是,刘东斌先生在有关档案的论述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偷换了“历史记录”这一属概念,而多以“原始记录”作为档案的属概念。而“历史记录”与“原始记录”、“原始的历史记录”,并不是一回事,这就直接否定了其自己提出的作为档案形成在前说基础概念的理论基础,第二,“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并不适宜作为档案的概念定义,如果单从句义上理解,“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和“档案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样,都是正确的,没有人提出异议。但把它用作档案概念的定义,就显得不科学,不严谨。因为“原始的历史记录”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并不都是档案,也就是说,并不具有排它性。而概念定义的原则是必须具有排它性,一事物就是一事物,不能含糊。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产品”,反过来,用来交换的产品才能成为商品。表达不仅科学和严谨,而且具有排它性。第三,采用原有档案概念的同时,就否定了“档案形成在前说”的理论基础。“档案形成在前说”认可的档案实体与档案形成观念与原有理论认可的档案实体与形成观念是不同的。“档案形成在前说”认为,档案主要是指文件的定稿,不存在前身问题,已形成或“刚才”形成的原始记录就是档案。原有的档案理论认为。档案是人们有意识保存下来的备以参考的历史记录,是由文件或文献有条件转化而来的,是不能直接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同时采用一个档案概念定义,其本身就说明不是概念本身表述有问题,就是其中一个观点用错了概念。“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是原有理论在对档案概念定义的基础上,对档案概念的简单表述,是有一定语境的,所以原有理论使用“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来大众化地表述并没有错。而“档案形成在前说”作为对原有档案实体与形成理论的突破,仍然采用“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来表述档案,既失去了原有理论语境的支持,又与新的观点相矛盾,这就必然造成刘东斌先生在论述相关问题上的困难,也是刘东斌先生在七论档案形成在前系列文章中自觉不自觉偷换“历史记录”属概念的问题所在。

2档案实体所指问题

档案概念定义以后,档案实体所指就应当是清晰的。但是,笔者从刘东斌先生七论档案形成在前系列文章中,并没有感觉到档案实体的清晰所指。据笔者粗略统计,刘东斌先生有关档案实体所指至少有四种情况:一是“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按照‘原始即‘最初的,第一手解释,档案一形成就是档案”,“有原始记录性特征的文件定稿才是原本、原稿,才是‘档案原件”。也就是说,刘东斌先生认为“文件定稿”才是原始的历史记录,才是其所认定的档案:二是“一般情况下档案形成后(文件定稿经签发印制成文件后),就将档案(文件定稿、发文签、印制的文件)存档保存。”刘东斌先生在此段论述中认为,档案实体所指包括文件定稿、发文签、印制的文件:三是“一般的档案都是记录着形成、修改和核稿,领导签发的过程。重要的档案还有草稿、一稿、二稿、三稿(甚至更多)到定稿,有拟稿、核稿、领导签发的签字,有的还需要多个领导的会签,”从刘东斌先生有关档案记录过程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档案实体所指还包括重要档案的草稿、一稿、二稿、三稿甚至更多;四是“档案是原始记录”,“哪怕是只有一个字、一句话,也同样都是原始记录,同样都是档案”。如果从刘东斌先生论述有关档案形成过程来看,档案还有“一形成就是档案”,“刚才”形成的就是档案等说法。而“一形成”和“刚才”形成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是有很大区别的两个时间概念。从刘东斌先生以上几种有关档案实体所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刘东斌先生有关档案实体所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档案实体所指混乱。档案实体到底只是文件的定稿,还是包括文件的正本、草稿、一稿、二稿、三稿甚至更多稿呢?读

者很难从七论档案形成在前系列文章中找到标准答案,如果说档案实体所指包括文件正本、印制的文件,则不符合刘东斌先生提出的“有记录特征的文件定稿才是档案原件”的要求:如果档案实体不包括印制的文件,刘东斌先生有关“档案实体形成后(文件定稿经签发印制成文件后)就将档案(文件定稿、发文签、印制的文件)存档保存”的论述则是不成立的,是自相矛盾的。第二,档案到底是“原始记录”或是“原始的历史记录”呢?因为“历史记录”必须是过去的,“刚才”形成的记录:而“原始记錄”则可以是现在的。“一形成就是的”。第三,从刘东斌先生有关档案实体所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刘东斌先生仍没有从原有的档案形成理论中彻底摆脱出来,在论述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就会回到原有理论中去,受到原有档案形成理论的束缚。如刘东斌先生《论档案的记录过程一一五论档案形成在前》有这样一段论述:“档案的原始记录性表现在,不管是记下当时对某个问题的瞬间想法,还是严谨的论述,哪怕是只有一个字,一句话,也同样都是原始记录,同样都是档案,”这段论述无疑是符合档案形成在前观点的。但是《论档案形成前》又认为“实质上……有原始记录性特征的文件定稿、原稿。才是档案原件”,“重要的档案还有草稿、一稿、二稿、三稿(甚至更多)到定稿、有拟稿、核稿、领导签发的签字,有的还需要多个领导的会签”。这些论述虽然强调了档案的记录功能和记录过程。但同时也反映出刘东斌先生受引文观点的影响,把一般文件,非重要文件的草稿、一稿、二稿、三稿(甚至更多)排斥出了档案行列,形成了互相不能呼应、相互矛盾的表述。笔者之所以把刘东斌先生的有关论述拼接到一块来对比。主要是表明作为七论档案形成在前系列文章,其观点的表述一定要前后呼应,观点一致,才能以理服人。

3“档案形成在前说”与实际结合问题

理论源于实践,是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并用于指导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档案形成在前说”要想成为一种新的档案学理论,就必须解决好与档案实践活动的相结合问题,如果“档案形成在前说”不能用于指导档案实践活动,就会成为一种空洞的理论,也就毫无存在的必要。刘东斌先生七论档案形成在前系列文章利用档案形成在前观点对档案的价值,“收文”的属性,电子档案管理,现行文件公开等实际问题进行了解读,试图说明档案形成在前说是解释档案真谛的理论。但笔者认为,仅此几项解释是不够的,还有许多具体的实践问题需要档案形成在前说去进一步地解释和说明。如,怎样对待现有馆藏档案问题。在国人的概念中,保存在法定机构(档案馆室)的这些“东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把这些“东西”称为“档案”,以区别这些“东西”与其他东西的不同。“档案”也就是特指档案馆室保存的这些“东西”。如果现有的档案概念定义不是针对档案馆室保存的这些“东西”而定义的,不能揭示这些“东西”的内涵,那这个档案概念定义就不是国人概念中的档案概念定义,而是另外一种东西的概念定义,也就失去了对档案馆室保存的这些具有特殊性“东西”的指导作用。换句话说,即使“档案一形成便是,无论只字片语,无论保管场所”的观点成立的话,“档案”亦不是国人概念中的原有意义上的档案,国人则会用一种新的“概念”来命名档案馆室保存的这些“东西”。而所谓的“档案”概念仍然不能揭示档案馆室保存的这些“东西”的内涵,仍然不能用来指导档案馆室的实践活动。依笔者理解,刘东斌先生所指的“档案”实质上是指“手稿”。而手稿形成在前,一形成便是,无论只字片语,无论保管场所的观点绝对是正确的。但手稿并不等于档案,我国现有的手稿学理论对这一观点也是十分肯定的。再如,怎样对待电子档案的问题。刘东斌先生在《档案形成在前说对电子档案管理的启示——再论档案形成在前》论述到:“在计算机上形成的原始记录,首先要保存到计算机的硬盘上,而在计算机硬盘上保存的这份原始记录正是电子档案,正是电子档案原件。而需要办理或执行的则必须将这份原始记录(电子档案)复制成电子文件发往有关部门办理执行。”假设刘东斌先生的这一观点成立的话,人们怎样来保管这种电子档案呢?总不能隔一段时间就把计算机硬盘拆下来保存吧。还有,如果“档案一形成便是,无论保管场所,哪怕是只言片语”的观点成立的话,就会造成垃圾场、废品收购站,全国到处都是档案。而且垃圾场、废品收购站的档案要比档案馆室保存的档案还要多得多。那么,这样的档案还有凭证价值吗?还有实际意义吗?总之,“档案形成在前说”要想成为一种新的档案学理论,还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任重而道远。

4结束语

“档案形成在前说”是在分析当前档案学理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刘东斌先生在七论档案形成在前系列文章中吸取和采用原有档案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实例来证明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在论述中大量地原文引用一些专家、学者的语句,有的甚至是断章取义,必然造成前后论述的矛盾。因为专家、学者的论述,都是有一定的学术观点的,每一句话都有一定的语境。而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既然不赞成或不完全赞成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也就失去了其原文语句的语境。这也是一些学者同样原文引用专家、学者的语句,“语录对语录”式地进行质疑的原因所在。刘东斌先生在《关于档案形成在前说的几点说明》一文中写到:“如果笔者采用自己的档案概念,那么,就更没有说服力了。”刘东斌先生表达的意思不知是自谦或是不自信。但笔者认为,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最能被公众所接受。

猜你喜欢

历史记录原始记录观点
望火兴叹
南沙:刷新最高历史记录,市场热度居高不下!
计量检定中原始记录的重要性
观点
文件历史记录你用了吗?
警惕工具主义和消费主义对历史的扭曲——在当代历史记录者大会上的演讲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模板化原始记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如何做好产品质量检验原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