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说中国古代退休制度

2008-12-15

读书文摘 2008年12期
关键词:当官退休年龄官员

谢 宪

退休制度在中国是自古有之,而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官本位”之国,各项政治制度的设置,基本上是围绕各级官员进行,所以古代退休制度主要也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

汉语中有不少词汇是不能从字面上去揣测的,否则就会掉进“陷阱”,“致仕”可算是一个例证。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但毕竟没有“致仕”一词用得普遍。

到了唐代,开始出现“退休”一词,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也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后写的。《宋史•韩贽传》也说宋仁宗时的御史大夫韩贽“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不过,“致仕”的说法还是一直沿用下去了。

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据《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是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如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而古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不长,“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70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是等于终身制了。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步改为60岁退休。

特别是到了清朝,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皆根据职务大大提前了:“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也就是官越小退得越早。这与两宋时期文官年满七十退休,武官则可延长十年到八十岁退休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充分说明了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还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模样。

虽然对退休年龄有具体规定,但也有很多例外,因为皇上就是苍天,圣旨就是制度。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家郭守敬,年逾七十后屡次申请退休,但皇上就是不准,结果86岁时,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还有清朝名臣纪晓岚,雍正二年(1724年)出生,在乾隆朝官运亨通,当到正部长级的礼部尚书;嘉庆元年(1796年),已是72岁的老人了,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嘉庆十年(1805年),已经82岁了,仍任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不过,这位相貌奇丑、才华奇高的纪大烟袋,看来身子骨也是挺好的,80岁还“色心不衰”,“日驭三女”。但身体好毕竟与退休年龄限制无关,只不过是与皇帝的意志有关罢了。

退休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退休后的待遇,这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首先是政治待遇上,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尊重。到了唐朝,对致仕官员要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与现在发一个“光荣退休”的证书或镜框,虽然形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

其次是经济待遇上,退休后会优厚对待。汉代规定,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吏,则干脆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养起来;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如名相房玄龄、宰相宋璟致仕时,皇上特批均赐全禄。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两宋时期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与在职官员比,只是少了一点实权。

明朝初期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清朝也基本上是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执行。

在中国古代,官员主动请辞,提前告老还乡也是退休制度所允许的。但似乎没有现在公务员提前退休那么复杂,比如要“满30年工龄”等等。明弘治四年(1491年),皇上就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也就是说百分之百地批准,你尽管提前退休好了,反正想当官的人有的是。

主动要求提前退休的官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回避权力斗争。最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越国的大夫范蠡。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在越国被吴国灭亡后,殚精竭虑辅佐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经过二十余年卧薪尝胆,勾践击败吴王夫差,一雪会稽之耻,兴邦复国,成为新的霸主。作为大功臣的范蠡被勾践封为上将军,权力与威望都达到了为人臣者的最高峰。但他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之理,辞官退休携西施遁入五湖(今宁波市东钱湖)。后又到了齐国陶地(今山东省定陶)经商,改名换姓叫陶朱公。在十九年内,先后三次赚得千金巨财,又三次将之分给穷人,被后人尊为文财神。其事迹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和《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

二是当官当腻了。如果是到了这个份上,那么任何小事都会成为提前退休的导火索,如人们熟知的晋朝彭泽县令陶渊明。其实,在晋朝还有一位官职比陶县令大得多的人,也提前退休还乡了。此人就是大司马张翰,字季鹰,当时做了一个叫“大司马东曹掾”的不小的官(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级高官),上班地点在洛阳。一日,秋风乍起,他触景生情思念起家乡吴地(浙江)的特产菰菜、莼羹、鲈鱼脍来了,回到府上自言自语地说: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图个快快乐乐,又何必要为了个官名而别乡数千里,还要倍受羁绊呢?于是在第二天上朝时,给天子递了一份辞职申请,回家去了。

《世说新语•识鉴》是这样记载此事的:“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估计此记载是大致真实的,张翰也确有其人,且有一定才气。他写过一首《周小史》,将一名“年十有五”的翩翩美少年,写得眉目传神,栩栩如生,以至后人怀疑他有同性恋倾向。

三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如体弱多病,难当重任;抑或父母仙逝,按惯例要回家守孝三年。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有些人是守孝三年后继续回去当官,这也是大多数朝代的干部制度所允许的。如宋朝的苏洵父子,清朝的刘墉、纪晓岚,仕途中都曾有守孝三年后继续当官的经历。但也有很多人是从此金盆洗手,自得其乐了。

非正常退休,最好的理由莫过于“告病”———自己病重或父母亲大人病笃。反正那时候也没有CT和X光机之类的仪器,也出不了疾病诊断书,自己写一纸告病退休申请书往往就OK了。

告病退休称作“乞骸骨”、“乞身”等,意思是求求您行行好,放过我这把老骨头吧。听起来像是够可怜的,这也不过是“哀兵必胜”的伎俩罢了。如唐太宗时的官吏退休年龄是七十岁,对朝廷有大贡献者还可延缓退休年龄。而开国元勋李靖,虽是在“功德坊”凌烟阁上挂有画像的二十四功臣之一,但因自感伤病碍身,所以在六十四岁时“上表乞骸骨”,恳请准许退休了。

但也有皇上不恩准的情况。如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也是《论语章句》一书的整理者,还当过“太子师”,即汉成帝刘骜做太子时的老师。官也做得很大,太傅、丞相都做过。他曾多次上书请求告病还乡,“数上疾乞身,帝遣人问疾送药,强留。”亦即有病可以治病,皇帝还给你送医送药,够意思了吧!如若想不玩了则没门,谁叫你太有才了。

(选自《清境静思》/谢宪 著/宁波出版社/2008年6月版)

猜你喜欢

当官退休年龄官员
敬 佛
世界主要经济体 退休年龄都定在了65岁及以上
席子好厉害的
——吃饭、当官都和席子有关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浅谈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的思考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当官的“四个层次”
发达国家实际退休年龄男64女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