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方法谈

2008-11-21梁蓉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9期
关键词:吟诵点拨诗歌教学

【摘要】针对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走马观花、悟而不透的现象,创新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鉴赏的能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创新的方法有:吟诵感悟法、想象再造法、关键点拨法、以写代练法、延伸积累法。

【关键词】诗歌教学 吟诵 想象 点拨 以写代练 延伸积累

美学家朱光潜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会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教好诗歌,对于培养学生纯正的文学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意义重大。那么怎样教好诗歌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吟诵感悟法

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和谐的音乐性是其特点之一。读诗最好的入门方法是吟诵,它能让你沉浸在诗的意境中,感受诗的脉搏,在与诗人同欢笑共悲戚时得到美的体验。

诗的诵读可分为这样几个层次:音读,意读,情读,美读。音读是最低的要求,即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意读,是读懂诗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写了怎样的事情以及诗歌内容的基本要点;情读,指利用节奏重音,读出诗的情感;美读,是指读出诗歌的语言美、内容美、生活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读的方式可多样,如齐读、领读、表演读等等。读时要坚持读与评价、揣摩相结合,思考“为什要这样读”、“怎样读才好”,在评价与探讨中,带动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

二、想象再造法

诗是纯粹精微的,诗的语言是含蓄凝练的,诗歌的创作经常是“用意十分,下笔三分”。诗的语言与情感有着很大的跳跃性。要真正深入品味诗,不流于表面,联想和想象是通道。

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把握诗人抒发情思的载体,要弄清这一意象的特点,去充实它、丰盈它,从而感受到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如《归园田居》,对诗人描写的“田园风光”部分,大可展开想象,真切地去体会田园的宁静和悠闲,进而去思考作者缘何这般尽情地渲染田园风光。通过想象把握了意象,从而也就获得了开启作者情感的钥匙。

三、关键点拨法

所谓“关键”,就是指鉴赏一首诗歌提纲挈领的东西,是指学生鉴赏诗歌需要引导点拨之处。当学生吟诵感受了诗情,想象再现了诗歌的意境美时,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由表层向深层过渡,由感性向理性迈进。

点拨的关键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提一两个精当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如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在学生经过了反复地读与评、酝酿了浓郁的诗情之后,提出一个总问题:诗中所选取的意象,它们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当然,点拨要集中、凝练,不求面面俱到,要点在点子上,要点破点透,力求一课一得。

四、以写代练法

当前学生有一种倾向,喜欢买一些“全解”、“宝典”之类的书,喜欢做一些针对课文本身的练习。如这句诗该如何理解,那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这种练习应把握好个度,不然则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它牵引了学生的目光和精力,只会让学生在所教的课文中做寻章摘句的“考古”。花同样的时间,用不同的方法,收获会更大些,这就是笔者所说的“以写代练法”。

所谓以写代练,是以主动的写作代替繁琐的练习,尊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深入去思考,主动去审美,在写作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

写的内容可以多样。可评诗,评人物,评语言,评意象,评思想内容,评表现手法,评风格特色……只要有感点都可评。写的方式可多样,可写读后感,可改写扩写,可仿写。

尽管学生写的文字还很稚嫩,观点还很粗浅,但在这种主动的思索、尽情的表达中,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主体性得到体现,在写作中得到认可获得愉悦,在愉悦中提高了鉴赏表达能力,也必然能适应高考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到主观题的变化。

五、延伸积累法

刘勰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新教材也特别指出要“重视积累,感悟,培养语感”。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眼睛只盯着教材所选的几十首诗是不够的,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如何延伸,笔者有以下几种看法:

1.授课时,注意以诗解诗

以诗解诗是一种横向的拓展,抓住一个相关点,旁征博引,可浓郁课堂的文学气氛,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到思考。如教《雨霖铃》时,讲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可引导学生理解“柳”与“月”两个意象,共同回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句,理解“柳”与“月”两个意象所积累的文化内涵。

2.以点带面,厚积薄发

所谓“点”,是指代表性的作品。这个代表性的作品,既可指代表一个流派的创作倾向的作品,也可指代表作者风格特色的作品,还可以指代表诗人思想历程的作品等等。授课时,抓住这些“点”,课外阅读辅以相应的“面”的拓展,就能触类旁通。

如讲李清照的诗,可以《如梦令》、《武陵春》为突破点,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一剪梅》、《声声慢》等。讲王维的《山居秋暝》,要以此诗为例,讲清其诗歌特点的音乐美、图画美、禅意,推荐阅读《汉江临泛》、《青溪》,以求开阔眼界,举一反三。

总之,以上说的林林总总,我把它归纳为“一二三”。“一”即一个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反对老师逐字逐句地解释分析。“二”即两把钥匙,一把是吟诵,一把是联想想象。通过吟诵感受诗的情韵美,通过想象体察诗的意境美,在这种初步的感知审美、迈入诗的大门后,再作深层探讨。“三”是三个手段,教师点拨是必要的手段,关键之处加以疏导,让学生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以写代练是有效的手段,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表达能力;延伸积累是根本手段,能让学生厚积薄发,触类旁通。总之,通过确立一个主体,使用两把钥匙,运用三种手段,让学生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简介:梁蓉蓉,湖南衡阳第七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吟诵点拨诗歌教学
有关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讨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韵兮境兮